- 相关推荐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1、C( 解说:A 中第一组都读jiào,B 中第二组都读xiù,D 中第二组都读zhuó)
2、D(解说:A勾——构;B棘——杞,垄——陇;C斑——颁)
3、A(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慷慨解囊:毫不吝惜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说法或行为的矛盾。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4、D(A语意重复累赘,去掉“比较合适” B搭配不当,应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C 介词缺失,“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应为“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
5、B(B项“古稀”指“70岁”,“诲人无倦”扣住“老师”;A项“花甲”是“60岁”;C项是挽联;D项是指“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
6、B(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乐音”属于听觉,“水灵灵”属于视觉,根据第二段“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7、C(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A、B两项在第二段有相关落脚点,D项信息在第三段。)
8、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
9、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
10.D(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
11.A(提示: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B两个“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代自己。C前一个“而”表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表假设关系。D两个“于”均为介词,前一个“于”表比较;后一个相当于“和”或“同”。)
12.A(提示: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13.顺民心,以德得民心。
14.①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进献的祭品,向上天恳求赐予幸福(“牺牲”,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②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3分,大意对1分。“苦”“死”各1分。)
③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颈断绝,手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要领”“属”“出”“为……所”)
《吕氏春秋?顺民》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注释】
[1]必:当为“心”之误(依陶鸿庆说)。 [2]说(yuè):同“悦”,喜悦。下两句同。
【译文】 先王们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名成就,凭恩德赢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从前的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了;失掉民心却建立功名的,未曾有过这样的人。赢得民众一定要有方法。无论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还是只有百户人家的村邑,无不有所喜欢的事物。选做人民所喜欢的事,民心就得到了。人民所喜欢的事物难道多吗?这是得到民心的关键。
【原文】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注释】
[1]祷:祈神求福。桑林:地名,在春秋宋国境内,相传为汤王祈雨之所。
[2]枥:压挤,枥手是古代一种刑罚。 [3]翦其发:剪去头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译文】 过去,商汤战胜夏而开始治理天下。天大旱,连续五年不能收获,商汤就用自己的身子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人有罪过,不要殃及万民;万民有罪的话,都在于我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无能而让上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拶上自己的手指,以身体作为祭品,用来向上帝祈求福祉。人民于是非常高兴,雨水于是大量地降落。那么商汤是通达鬼神的变化、人事的转变了。
【原文】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日:“愿为民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日文王智矣。
【注释】
[1]冤侮:蒙冤而受到侮慢。雅逊:指雅正谦逊执诸侯之礼不变。
[2]请:据《太平御览》下脱一“去”字(依蒋维乔说)。
[3]炮烙之刑:以火烧灼的刑罚。
【译文】文王居住在岐山,接受纣的统治,虽然委曲受辱,但还是恭正谦卑,早晚朝见一定遵守时间。上贡一定适宜,祭祀一定恭敬。纣高兴了,命令文王作西伯,赐给他千里的土地。文王再拜稽首推辞道:“我情愿为百姓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文王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而是因为为人民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一定会得到民心啊。赢得民心,胜于得到千里土地。所以说文王明智啊。
【原文】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注释】
[1]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尝。 [2]靡曼:指细理弱肌的美色女子。
[3]干肺:肺气枯竭,比喻力气用尽。 [4]袭:衣外加衣。
[5]渍病:传染病。 [6]徼(jiǎo):在此读yāo,求、求取。 [7]戮:侮辱
【译文】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吴国死战,就身体不安于枕席,吃饭不尝丰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听钟鼓音乐。三年里,煎熬身体,耗费精力,唇焦肺干。在内亲近群臣,在下供养百姓,用以招徕他们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够分的话,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进江里,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亲自种来吃,妻子亲自织来穿。吃的禁止珍异,穿的禁止过分,色彩禁止使用两种以上。时常外出,跟着车子,载着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当中染病的、困难的、脸色忧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一定亲自喂他们。于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诉他们说:“我宁愿与吴国一决谁应得到上天的宠爱。如果吴越两国彼此一同破灭,士大夫踩着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吴王接颈交臂而死,这是我的最大愿望。如果这样做不行,从国内估量我国不足以伤害吴国,对外联络诸侯不能损害它,那么我就将放弃国家、离开群臣,带着剑,拿着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草着簸箕、扫帚去臣事他,以便有朝一日和吴王决一死。我虽然知道这样会腰身和脖竟颈不相连、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继而大举围攻吴王王宫,城门失守,擒获夫差,杀死吴相。消灭吴国二年以后就称霸了。这是首先顺应民心啊!
15、(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小题是对关键句的情景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16.根据原文填空。(6分,每空1分)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7.①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②表现青草生长的酣畅淋漓和勃勃生机,③更是告诉人们要有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18.人不能为名利所羁绊,应该多为他人着想,具有像青草一样不屈不饶、默默向上的精神。(要考虑是否回答充分,到位)
19. ①在记叙的顺序上采用了插叙的写法。②插叙父亲用茵陈草给他人治病的故事,③既使文章有起伏美,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④既使草的精神具象化,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四个要点各给一分)
20.①使村庄变诗意葱茏,使田野变得生机勃勃,使山变得绿意盎然。②能给人治病,让人恢复健康。③虽然卑微渺小,却清雅高贵,给人不屈的精神力量。(三个要点各占1分,回答得充分到位再给两分)
21、[鉴赏示例]
(1)“柔韧”之精神
——赏析本文“草”的形象
本文中的“草”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草,更是比喻象征了像草一样“柔韧”的人。草是柔的,它能使村庄、田野、山峦变得生机盎然;能给人治病,使人恢复生命的活力,如茵陈草。而像董奉和“我”的父亲一样的人,也是柔的,慈爱的,他们禁得起风雨的摧残,不屈不饶,默默向上,这是作者经历人生的风吹雨打之后的独特感悟,因此,这种草的精神其实就是人的坚强不屈,奋力向上的精神。
总之,本文中的“柔韧”的草比喻象征了温柔、慈爱、顽强不屈的人,写草就是在写人,所以作者说:“没有谁不熟悉草,它们其实是与人类共存在的。”
(2)草的语言和精神
——赏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对青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揭示了青草所蕴涵的生命意义,表明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人性回归的渴望。
作者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诠释了草的语言和精神:“春天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舒展着腰身。……竞相伸出手来,和春天相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小草虽然卑微渺小,却清雅高贵的顽强的生命活力。“草色驱走了山脊上的灰暗,将大山渲染得绿意盎然。”揭示了小草倔强峥嵘的生命意志。“那片片叶茎,在风的细雨中悄悄地伸大伸长,宛如一支春之曲……”用形象的比喻解读了小草居柔守拙、不屈不饶、默默向上的精神。“那时父亲经常领着我……我一看到他们就心里产生一种欣喜,并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可见绿草不仅是生命的良药,更是生命的良药。
“我想起了故乡的那片青草覆盖着的原野……我的心里出奇地温暖和激动。”可见小草是我战胜困难的精神之源。最后,点明题旨:它们其实是和人类同存在的,草的语言和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拥有的。
(3)物我同化,浑然天成
——赏析本文的构思技巧
本文不仅语言清新明丽,构思也别具匠心,以我对亲草的感受和描写来贯穿全文,同时插穿儿时的记忆和对远古的遐想,给人以物我同化,浑然天成之美感。在作者的每一个文字里,我们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搏动的灵魂和思想的跳动:我倾听,迷恋,接触小草,他给了我儿时记忆。我感悟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恐惧的心情,我向往幸福和爱情。我跋涉,失望,心被烙伤,挣扎。我震颤,分明听到了一首小草之歌,真正地懂得了草的语言,草的精神。我心情沉静,平缓,如一台明镜。
与此同时,小草像一位美丽的天使,就像那美丽的精灵一样在作者的情感天空里如影随行:草们竞相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握手。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草的呢喃是那么柔和,回应着大地母亲的爱抚和呼唤,翠绿的茵陈草是最先长出来的,甲古文把一茎两叶叫作草,草们带柔弱的身体和不屈的精神从远古时走来。我的窗前总会有一抹绿草,一丛丛小草。从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流动中,从作者对青草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经历了一个从迷恋到触动,从向往到失望,从挣扎到震颤,从感悟到平缓的情感变化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青草的声音就想一曲生命的赞美诗一样带给他美的感受、真挚的回忆、走出彷徨和困境的力量。真正达到了物我 同一,浑然天成的境界!【江苏省盐城中学-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答案】相关文章:
江苏省盐城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灾分析05-02
小学升初中语文试卷答案人教版08-05
江苏省清河中学高三工作总结04-26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12-31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试题04-26
江苏省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04-28
初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04-27
中学语文第一学期工作计划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