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听朱斌老师《鸟啼》公开课有感
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下新课程改革的巨浪已经不可抗拒地进入每一个学校,有人屹立潮头,成为劈波斩浪的弄潮儿;有人被浪涛抛向高空,不知身居何处;有人被埋葬在浪涛之下,茫然不知所措。这几天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科书师资培训活动”,听了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两位老师的课,两堂课都是由学生组织的,学生准备充分,课堂氛围热闹掌声不断,实在“新人耳目”。仔细想来,一般学校实在难以操作,首先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匮乏,其次是课时无法保证。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朱斌老师所教的《鸟啼》一课,朱老师没有刻意标榜所谓新理念,也没有流于形式地大搞“声、光、电”,更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发挥,而是紧扣文本,由浅入深地对文本展开个性阅读,思想的火花随处闪现,课堂中一样充满智慧。又让我想起一句话: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于是,我也想以笨笔略呈一二。
一、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时
劳伦斯是个注重心理剖析,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其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著称,中学生读他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读懂并且从中受益,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教案初稿来看,朱老师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其中对文本的解读提出了八个问题,虽然这八个问题有一定的内在顺序,但缺乏鲜明的阅读思想,或者说是统领阅读方法的总纲。修改稿在这方面作了明显的调整,在整体把握了文本之后,顺着作家行文的思路逐层深入。“怎样写鸟啼”、“作者的感悟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感悟的”这三个问题看似寻常,却是举重若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抓住了文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流畅,这样的课堂才有“灵魂”。
收获:当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善于寻找别样的出路,坚信:失败不是绝境,而是一道风景。
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交流对话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朱老师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对话。
其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且看朱老师的两处闪光设计:
1、“我们通过环境等方面看出了鸟啼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作者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划出作者感悟的话”。这个设计体现了朱老师的智慧,可以分两个层次来剖析:①提出问题有指向,“我们通过环境等方面看出了鸟啼是有象征意义”中“环境等方面”便明确了理解鸟啼象征意义的文本依据;②解决问题有办法,“请用笔在文中划出作者感悟的话”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提示,也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实施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讨论,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分组讨论)任选感兴趣的一段作者感悟,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用形象化说理的方式来感悟的”。这个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促成智慧的生成与提升。至少有两个优点:①兴奋点集中,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任选感兴趣的一段作者感悟”,保证每个学生都话可说,避免了课堂后期阅读惰性的产生;②互为补充,有的学生感兴趣,却不知如何表达,甚至理解发生偏差,其他同学可以在讨论中予以补充与纠正,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与效益。
其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教师不是雄霸讲坛的“独夫”,也不是任学生摆布的“局外人”,而是传播智慧、开发智慧的“导师”。企图以权威来吓唬学生的做法注定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必须弯下腰来、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对话。阅读教学中尤其如此,一般说来教师的阅读面和对文本的把握程度要高于学生,如果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持平,那是揠苗助长,将会直接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这一点上,朱老师主要做了两点:
1、金针巧度人。方法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没有实践便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方法。朱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文本之后,设计了“写作实践”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写出“灵魂的感悟”,并指出“本文说的虽然是抽象的道德,但我们并不觉得枯燥,是因为作者采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主要有象征、拟人、托物言志等手法的运用”,请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任意仿写一个场景或任选些形象,来表现生命的伟大、高贵和顽强不屈。基本形成了“阅读——体验——写作——升华”阅读链。
2、“下水”作榜样。朱老师出示了自己描写野草的一段文字,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文采来看,都是优秀的垂范之作。当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调读了自己的作品后,立即引来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后的课堂便充满了活力,学生妙语连珠,教室里掌声不断。
其三、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切对话的基础是与文本对话,没有文本研读这个前提,所有对话都是空中楼阁。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现象: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不顾主题,随意生发;借助媒体,视觉替代;无限拓展,本末倒置。朱老师这堂课始终围绕文本展开,挖掘而不“死扣”,拓展而不“泛滥”。
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朱老师的课轻盈而富有诗意,闭目遐思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其一,拨云见月的点拨。
“点拨法”是一种教学论,它帮助人们端正语文教学思想,明确语文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明确“点拨”法基本思想的前提下,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操作的问题。虽然说运用“点拨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活掌握;但在教学中,基本的操作方式还是有的。朱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几点启示:①暗示引发,具体的说,就是在点拨过程的开端甚至结束,并直接提出“学习什么”的目的,而艺术地把学生引入一种境地,来焕发合宜的时机和需要,启迪他们由衷产生相应的情感、想象和思维,使学生自然而又必然地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这一点,朱老师在运用中把握得较好。
②引路入境,“境”,指美好的境。怎样“入”?强调一个“引”字,也就是点拨。它不是牵拽,更不是灌输,它着重于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引”,实际上是架起一座引桥,教师点拨学生,校正路线,特序渐进。引路入境的范围很广,既关联到学习方法的点拨,也涉及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艺术表现。朱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列举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鸟啼的是诗,一下子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
其二,行云流水的思路。
一堂课必须有鲜明而清晰的思路,否则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阅读的效益就会下降。朱老师先让学生从整体阅读文章,获得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再进行文本解读(怎样写鸟啼、作者的感悟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感悟的);写作实践,写出灵魂的感悟。整个流程十分清晰,因而课堂节奏、容量都把握得较好。
其三,声情并茂的朗读。
在文本解读和赏析评点中,朱老师时常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并加以评点,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然,这堂可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列举如下(不作详述):
其一,问题的提出——课堂的主人是谁?
课堂的主人应当是学生,而阅读提问由学生提出才是最科学的。在一次“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的调查中发现,有98%的学生有提问题的欲望。可见,大多数学生是希望“带着新问题学习的”。可现状是大多数学生不会提问,或是有问题也不敢提,生怕别人笑话。因此,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基本要求。本节课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也许可稍作改动。
其二,语言的体悟——语文课的载体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劳伦斯的语言别具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方面。教材中的情理有时是含蓄在字里行间的,是靠语言形式表达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深透,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教师发自内心,形于辞色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这一堂课中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少了些。
其三,整体与个体——是水落石出还是水涨船高?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特点之一。我们不能重视了精英而忽略了大多数的学生。“水落石出”是以牺牲大多数为代价的,“水涨船高”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心有所思,随笔而记。
2006年12月2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关文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谈数学思想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04-29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谈一年级说话训练04-28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例说选修2-2、2-3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04-29
“润物细无声”04-26
润物细无声的作文09-08
润物细无声作文07-10
润物细无声作文03-07
润物细无声作文04-30
随风作文07-11
随风作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