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孔子与“另类”学生宰我
宰予,字子我,是孔子诸弟子中很有个性或者说很另类的一个。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宰我的出名与孔子那句很有名的骂人的话有关。自古而今,“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用在谁的身上,就说明这个人缺点太多毛病不少,或智商太低脑子不够转儿,根本就不可造就难以成才了。而被孔子下了如此断语的这个人物就是宰我。宰我到底犯了何等的错误,让向以慈祥、和蔼著称的老师发此雷霆之怒呢?
据《论语·公冶长》载: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白天睡觉,因而被老师目为“朽木”、“粪土之墙”,这样的学生算是没救了,还有什么必要谴责他呢?。如果说这是孔子愤怒之下的气话,那么“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就绝不是简单的批评了。因为宰我的表现竟然令夫子“调整”了一贯的“识人”准则。以前我这个人很天真善良,听到别人怎么说便会相信他会这样去做;但现在啊,我不再这么天真了!我现在是听到别人说了之后还会认真观察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去做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呢?是因为宰予启发了我。可以看出,孔子老人家已经把宰我贬得很低了,这不明摆着说宰我是个虚伪的言行不一致的小人嘛!
细细想来,错儿并不大。不过是在上课的时候困了打个盹儿,或者悄悄地溜回宿舍睡懒觉。这事儿若发生在现在,修养高的老师首先要反思的是,是不是自己上课不生动,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怎么会打瞌睡?或者设想一下,这个学生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有无必要叫醒他或请校医给他诊察诊察?稍逊一点儿的老师则会闭上一只眼,睡吧,只要不打呼噜说梦话不影响别人也就行了。只有师德修养较差的老师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喝一声将其唤醒并像孔子那样冷嘲热讽他几句。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果碰上一个头比较难剃的主儿,找校长或媒体将此事炒作一番,你这个老师的饭碗就可能给打出个豁口来。
提倡人文关怀并不意味着教育功能包括惩戒功能的失效。孔子就不怕这些。他本人就是该“民办学校”的“校长”,当时的传媒又极不发达,若不是好事的孔门弟子记下了这些话,后人怎么也想像不出孔夫子声色俱厉的样子。
对孔子怒斥宰我,钱穆的解释是“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辞以戒”,就像后世的很多老师对很有希望成大器的学生严格要求一样。李泽厚则认为,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而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所以才多次受到孔子的责备。两说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其成立的理由。我想,珍惜时间、发奋自强历来被尊崇为美德,而懒惰懈怠、不思进取则历来被视为人修养上的缺陷;或者说,在孔子看来,这已经涉及到一个人的品质德行的问题了。而孔子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凡与品行有关则严之厉之,如冉有为季氏敛财违背了孔子“仁学”思想,属于助纣为虐,孔子愤怒之极,甚至令众弟子“鸣鼓而攻之”,颇有些大搞群众运动的意思。如此分析孔子对宰我的怒斥,我想概因于此。
孔子还曾批评过宰我的“不仁”。据《论语·阳货》载: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子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不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为父母守制三年是古礼,孔子的解释合情合理,认为人出生后三年方能离开于父母的怀抱,所以人当为父母守丧三年。而宰予认为丧事居哀,一年即可,其理由是君子三年不行礼乐,将礼崩乐坏;而农夫若三年不事稼穑则更为不堪。师生二人在此问题上的着力点各有侧重。孔子出于感性或曰情感,他认为,这种“守”必须建立在心理情感的原则(即“心安”)上;而宰予出于理性或曰实际,似乎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利些。
这次对话一直被认为师生之间观点的冲突。其实孔子未必就认为为父母守孝期间什么都不做,只要能做到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安适就可以了,他强调的是“情”,情感的真诚才是关键;所以他在回答宰我的疑问时便以是否“心安”反问于宰我。如此看来,宰我的辩驳无疑有强辞夺理的成分;而宰我“心安”的回答尤令孔子不满,“予之不仁也”背后蕴含着的该是多么深的失望啊!
再如,宰我在回答鲁哀公问“社”即祭祀用的木牌所用的材料时,说“周人以栗”目的是“使民战栗”,孔子听说后就很不高兴。因为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武王及周公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就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礼和仁的范本,而宰我有些“想当然耳”式的回答则是对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周代社会的解构与颠覆,所以孔子便批评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如果撇开“德行”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宰我的个性来的。他绝对不是个“听话”的、老师说什么是什么的学生,用今天最时髦的话就是——不唯师、不唯上,敢于怀疑,善于思考。所以尽管孔子很无奈地批评他“不仁”,但并未因此而大光其火。毕竟,在自己的学生当中,像宰我这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和老师“叫板”的学生实在是少而又少。从感情与“面子”的角度,老师大都喜欢听话的、勤奋的、成绩好的学生。比如颜回,孔子视如己出,多次称赞他的“贤”与“好学”。从理性上讲,老师又希望学生能超过自己,而要超过自己,光是听话、勤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创造性思维”。但造化往往弄人,听话的学生往往创造性不够,而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又不怎么听话。孔子也承认“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而宰我又太“冒进”,太另类,谁能接过自己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之还真是个令孔子伤脑筋的问题。
实际上,在孔子的诸弟子中,能与孔子做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探讨的也就那么有限的几个。既是学术探讨,当然就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异端”的存在。做为大学者、大教育家的孔子应该是有这样的胸怀的,尽管他对这不同的声音或“异端”心理也不是很舒服。要知道,孔子可一直幻想着以他的礼乐思想来匡正这动荡的天下,以他的“仁”学理想给天下的百姓带来安宁。而宰我可以说既不守“礼”而又“不仁”,他的意识、理念与孔子的追求并不在一道辙上,孔子能包容宰我是需要多广的胸怀啊。不像今天的某些学者,口口声称欢迎“批评”,但若真的有谁“批评”起来了,那可不是舒服与否的问题,简直就是横眉立目誓死捍卫的架式;更不像今天有的老师,活出自我、张扬个性喊得震天响,可一旦学生真的“自我”了“个性”了有了“异端”思想了,那度量往往小得可怜,不分青红皂白一阵狂风暴雨,结果往往把创新的火种浇灭了。由此看来,孔子还真是伟大得了不起!
宰予敢于给老师提意见,这一点和子路很相似。《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康子不悦。孔子又见之,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于刑罚。”自此之后,国无争者。孔子谓宰予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
这是一次友好的“进谏”,学生希望老师言行一致,有不解者即提出质疑,而老师则根据自己的政治思想对其行为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以实际行动使宰予知道什么是大小轻重。孔子认为,参与政治的目的是为了使政治清明,故当勤而为之,忧而理之。灵活变通为的是弃小取大,孔子的一片仁义爱心昭然可见,也可以说这是孔子“教育机智”的体现,他适时地对宰我做了一次很成功的“言传身教”。
应该承认,宰予的确聪明,而且总爱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显然是给孔子出难题。《论语·雍也》有载: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有人落井了,救之,自然是仁义之事,但是入井即有生命之虞,所以宰予提出了“其从之也”。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孔子显然对宰予提这样的问题很不满,所以说怎么能这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可“君子可逝”,也就是应该前去看一看并设法救人;但君子不可“陷”,也就是自己跟着也陷下去。因为这非但救不了人,反而害了自己。孔子认为这样的事情在理论上可能是存在的,而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因为“仁人”并非笨蛋,“仁”中本身即含有“智”。孔子尽管对宰予的提问并不高兴,但因为其中并没有涉及到道德品质问题,也没有涉及到对“礼”“仁”实质问题的否定,所以孔子还是耐着性子、尽量平和地给宰我做了解释,并委婉含蓄地指出宰我的问题是故布疑阵,是和老师“耍小聪明”。
平心而论,宰予是个很认真的学生,他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执着的探寻精神,非要追根问底,问个水落石出不可。哪怕是老师不愿回答的问题、与老师的思想相抵触的问题,哪怕是可能会惹老师生气的问题,他都敢于提出。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乃人所共知,而宰予却“固”问之。据《孔子家语》载:宰予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 毕竟好学不是错,做老师的哪有拒绝学生求教的道理。——当然前提是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应该有较深的了解。宰予的问,终于使夫子谈出了他对于鬼神的认识:“人生有气魄。气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
紧接着,宰予追问上古帝之德:
“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 宰予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
可以看出,宰予的问是为获得知识与真理、为求得“君子之道”,而孔子起初不愿答,则是认为了解近世禹汤文武周公则足矣,没必要对上古再作深入的探求。而对黄帝生年的疑问,是不是你宰予认为先生难言而明知故问呢?辞气之间孔子的不满是明显的。而宰予却很固执,孔子只得就其所知者简要作答,对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作了历史性的解释,由神话转而为史学了。
读《论语》与《孔子家语》等书中的相关章节,常常感喟不已。我曾设想,如果我遇到像宰我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我有没有可能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对其冷眼而视冷言相加?我能否像孔子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他并比孔子做得更出色?宰予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不会唯唯诺诺,不会不懂装懂,他爱给老师出难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像颜回“不违如愚”。客观地评价,可以说宰予是老师的忘年诤友,他的问题可以促进老师深入思考,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说,宰予这样的学生对老师的促进大概比颜回那样的学生作用更大。孔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宰我的缺点他绝不姑息,对宰我的优点与长处同样肯定并细心呵护,他精心培育这棵另类佳木,依然把他作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并许为“言语”科的高才生,而宰我也始终尊重自己的老师,他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他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成为“孔门十哲”与“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
作为“另类”的宰予和作为“导师”的孔子,其行为和思想都是很耐人寻味的。今天的时代已远非孔子时代可比拟,多元化的世界,学生思维活跃,崇尚自我,学生群体中“宰我”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孔子的那个时代。教育即人学,做为教师,如何以教育者的胸怀与责任感耐心而理性地对待身边的“宰予”,使之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之的很严肃的课题。
【孔子与“另类”学生宰我】相关文章:
浅论宰我精神04-29
另类的我作文02-21
我的另类“妹妹”作文04-30
宰嚭赏析04-03
大学生的另类择业04-29
早春送郎官出宰,早春送郎官出宰袁求贤,早春送郎官出宰的意思,早春送郎官出宰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屠宰场点旋毛虫的宰前检疫与宰后检验04-29
面对另类提问,得有另类答复05-04
另类教育会让孩子更另类?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