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名人名言,这些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不仅是人生宝贵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财富,
荀子名人名言_古代经典格言
。下面是一些荀子的名言介绍,欢迎浏览。荀子名人名言_古代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精选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荀子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荀子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 荀子名言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相关阅读
荀子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主要成就
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
资料
《荀子名人名言_古代经典格言》(https://www.unjs.com)。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末年贵族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隆礼重法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
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
对比孔孟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