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4-10-11 15:01:42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李广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骁骑都尉时,在跟随周亚夫对付吴楚军的战斗中,夺取对方的帅旗,在昌邑一带名声广布。后来历任边郡太守时,能力战,就是持久而强劲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则“以力战为名”。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李广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1

  第一,李广精于骑射,作战勇敢。中石没镞表现了他的射艺精湛,在上郡遭遇战,在雁门被俘后又脱险,在右北平之战中,无一不彰显他的骑射之精湛,勇敢无畏的名将风采。

  第二,正直廉洁,为人低调,李广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第三,仁爱士卒。在战场上,每遇到缺水缺粮的地方。将士不全喝过水,他就不过去,将士不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在他的领导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讷口少言,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

  第五,行事简便,独具一格,在出击匈奴时,他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也很简单,和程不识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的.部队也没有因此受到危险

  第六,善于观察、机智敏捷,处变不惊、指挥从容、在出兵雁门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选择装死,再瞥见旁边一少年有一匹好马,便突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战时,他让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兵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轻易攻打

  在出兵右北平时,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在汉军的箭将要用尽的时候,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箭,自己亲自用强弩射杀对方裨将,使得对方攻势减弱,

  第七,忠心爱国,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迈时仍想为国杀敌

  当然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

  斩杀霸陵尉表现了他的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冲动,在听了中贵人的说辞就带着一百多骑急追射雕人。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2

  1、从历史角度看李广的功业和性格

  汉代前期,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可调和性,导致边境民-族-矛-盾尖锐,汉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终是西汉前期的主要军事大事。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汉武帝时有了关键性的转变,卫青、霍去病等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建功立业,成为功勋赫赫的历史人物。李广作为汉代边境的武将,历任太守和将军之职,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表现英勇,在匈奴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历史上的李广未得封侯,而终于不肯受辱而自杀,我认为这其中可以辨清和商榷的很多。

  1.1李广的军事才能

  李广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骁骑都尉时,在跟随周亚夫对付吴楚军的战斗中,夺取对方的帅旗,在昌邑一带名声广布。后来历任边郡太守时,能力战,就是持久而强劲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则“以力战为名”。第一、匈奴进犯边郡,李广带着百余骑主动出击,生得匈奴射雕者,这显示了李广作战勇敢的风格。百骑陷入匈奴数千骑兵之中,李广能够临危不乱,解鞍纵马疑惑匈奴,从而得以脱身。第二、匈奴凭借兵力,将李广军击破并生擒李广,李广却凭着自己娴熟的弓马功夫,凭着自己的机智的反应脱身入塞。第三、元朔年间,李广作为郎中令出右北平,遭到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围剿,士兵们死伤过半,箭矢也将用尽,李广亲自拿着弓箭射杀他们的首领,于是解围,李广仍然意气自如,“军中自是服其勇也”。这些事迹都无一不显示李广作为将领的超群的武艺和机智的头脑。

  但是,战争离不开整体战局的统筹和协调,李广却经常发挥个人英雄主义,不能以军队整体利益出发。元朔时,李广从卫青出定襄,诸将大多斩首匈奴敌人而获得封侯,李广却没有功劳。李广最后一战中,他是作为右将军出东道的,但是,却迷途失期了。作为一个习惯于在边境作战的将领来说,迷路实在是一种军事能力的欠缺。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直捣匈奴巢穴却不曾迷途。 总是,李广在实际的历史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将军,并且其超群的勇气和武艺也会对军队起着强大的感召力,因为名声大胜,但是,李广作为一名将军,却缺乏应有的军事素养和服从命令的观念,不能称得上一位名将。

  1.2李广的功过分析

  李广的功劳主要表现在他一生力战数十载,七十余战争中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但是,李广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常常做出不怎么理智的决定,换句话说,李广的性情更像是随心所欲的江湖游侠,而不是一个严肃规整的将军。

  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的风格上,就是李广虽然对士卒宽仁,但是,程不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广治军的害处,“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李广又一次出雁门击匈奴,不事先了解匈奴兵力,而被匈奴多倍兵力围击,伤亡很多,自己也被生擒,在定襄一战中又遭到匈奴围困,不多久,他手下的吏士居然“皆无人色”,这可以对比李陵最后一次战役中,他手下士卒的表现。李广又一次表现出“意气自如”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最后也是落了“广军覆没”的结果。我认为,这些失败这样惨重,有客观原因,但是也和李广治军不严有关系。 其次还表现在李广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不杀投降的人,一直是历史上的军事原则和政治原则,但是李广自己也说平生最大的恨事就是“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这件事情,就连望气者也这样谴责,“祸莫大于杀已降”。

  最重要的是,李广没有大局观念,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李广最后没有被任命为右将军,然后“不谢而行”,在失道的过程中,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情绪的不好,而造成军事行动的失利,这是可想而知的。

  1.3李广自杀的原因

  李广失道,卫青派长使去询问他具体情况和原因,并且特意带上酒肉来表示安慰,并且卫青决定将情况上报给皇帝处理,并没有为难李广。我认为李广的自杀,不只是他不愿意面对刀笔吏审判的耻辱,我觉得深层原因还在于皇帝和卫青商议令新失去侯爵之位的公孙敖取代了李广的位置任前将军。李广是觉得自己一生征战,而不能得到国家的赏识,自己所忠诚的皇帝却是私心最重的人情网络的'一个结点。可能在李广的内心深处,有一点迷茫,他不愿意去面对这种痛苦的迷茫。所以,才选择自杀。

  2、 从《史记》的角度看李广形象的理想色彩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际上这是从文学的角度赞赏了这部性质为史料的历史著作。司马迁同时也是文学家,在写历史的同时,运用了摇曳生姿的笔法描绘了种种生动的历史人物,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止如此,而是说,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类似于长歌当哭的悲愤情怀的表达,又像屈原行吟江畔的吟啸,诉不尽胸中的委屈和愤懑。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因为李陵之案而遭到宫刑,并且饱尝皇帝和同僚的人情冷暖。我认为《报任安书》中不仅包含着司马迁浓烈的悲愤,更饱藏着对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理性的思考,那皇帝作为个人的存在和忠臣所效忠的皇帝这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矛盾,也就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和皇权专制之间的矛盾。

  2.1勇武的英雄形象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

  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司马迁在描绘那一段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快镜头似的写作方法,几个动作连贯潇洒,直接表现了李广干净利落的不凡身手,让后世历代多少读者为之惊叹神往。还有著名一段李广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笔的简练传神一直为后世赞颂。李广也因此被称为神射手,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

  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一生两千石的俸禄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业,不积累余财。平时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欢以射为戏,一直到老。这是一个心思单纯的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他功利心很强,一直对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怀。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运的悲情-色彩

  李广不封,从一开始汉文帝的赞赏中就透出了一种怀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遗憾,在此后一段事实的叙述,一段李广性格语言的描写中,被反复渲染着,就像一唱三叹的哀伤一样的悲情,最后,这种悲剧气氛在李广被-迫出任右将军,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史记》了运用了夹叙夹议和细节刻画语言动作描写不断地渲染着悲剧气氛。让人思索李广数十载征战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 从文学角度看李广形象的被寄托性质

  李广在《史记》中被细节化文学化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以李广为题,吟咏胸中壮烈情怀和一些悲愤情绪。

  3.1关于飞将军的民族情怀

  李广一直是作为一种抵御外寇的英雄形象存在,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一直存在,李广就成为了一种历代爱国士大夫心中的寄托。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在呼唤李广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同时,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也曾有诗“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表示对李广爱国精神的追随。而李广将军的宽仁和英武也流传于后世中,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是通过对李广善待士卒宽仁襟怀的歌咏,而从反面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践踏生命的罪恶。卢纶的《塞下曲》更是以简练的五言绝句描写了李广射石虎的英雄风采。

  3.2怀才不遇的悲剧情怀

  李广数十年征战而不得封侯,令后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鸣之感。王维《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在史评中略带无奈。辛弃疾夜读李广,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同样

  的豪情壮志坎坷遭遇,两位不同时代的英雄惺惺相惜。就连明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里,也有借用李广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花荣的箭术非凡,而其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汉,却由于官场的倾轧排挤而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其中花荣就是典型,其小李广的称号中,也包含着对他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叹。

  总之,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权势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大多是由于专制制度带来的不公正。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3

  小时候看小人书时就知道汉朝有个飞将军李广,还知道有个被刘邦拜为大将的韩信。韩信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更广泛,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也知道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时候看小人书只是看热闹,知道李广的箭射的好,一次李广打猎,把一块石头看成老虎,一箭射去,箭头都射进石头中,可见李广功力之深。小人书还有韩信从市井无赖胯下爬出来的画面,一市人都在嘲笑韩信胆怯。这是多么侮辱人,使人羞愧的场面。那时觉得韩信是一个被人经常欺负的“窝囊废”;虽说韩信后来被拜为大将,但对他从无赖胯下爬出来的阴影总也挥之不去。成年后,司马迁的《史记》是必读的史书,看史记你会不知不觉被司马迁带进几千年前的场面,你会为一些宏大、壮烈的战争场面时而振奋时而叹息,有时又会为一些人物的冤屈、悲壮而掩卷扼腕。这真是“台下看戏,替古人担忧”。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给与高度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说李广生不逢时,假如早几年跟随汉高帝刘邦打天下,被封为‘万户侯’是没问题的。“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是说李广因为迷路而延误军期,不愿为此再吃官司而自杀了,全军知道了此事都哭了,老百姓听说了,知道不知道的、老的、少的都为之垂泪。“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司马迁在最后把李广比喻为“桃李”,“桃李”不会说话,但花的.芬芳美丽和果实的甘美,引来的人把树下都踩出小路来。唐朝诗人也赞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一生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总没达到“封候”的标准,而且他一生悔恨的事是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个羌人。李广因征战失利,被免了官职,一次夜间外出,在霸陵亭被霸陵尉禁止通过,被迫留了一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李广因为被免了职,他的随从通报:“这位是原李将军”,霸陵尉不买账:回答:“就是现在的将军也不准夜行,更不用说是原来的将军了!”这个霸陵尉虽说喝了点酒,但他也是在执行公务,是按制度办事,按说也无可厚非。但李广却耿耿于怀,在重新启用任右北平太守时,趁机把这个霸陵尉带到右北平斩首了。笔者未解的是:令匈奴闻风丧胆、数年不敢近右北平的“飞将军”,何致如此心胸狭窄?!定要将一时因喝了一点酒,得罪于他的霸陵尉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典型的“公报私仇”,我们没法去推测李广的心理活动,司马迁也没对此事作更多地评论,但李广如此狠毒的报复心与他的英雄形象着实不符。但也有人非常宽容的说:“对于一个安邦定国,保卫边疆的英雄来说,没有必要计较李广他的这一点点人格瑕疵。”是的,李广保卫边疆是为了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可对于霸陵尉来说,却是家破人亡了,他的妻子怎么想?他的儿子怎么想?他的父母可怎么过?!

  相比之下,韩信倒是一位知恩图报,恩怨分明的人。在他建立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后,立马派人找来当年给他饭吃数十天的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妇人,赏千金。也找来了曾经给韩信饭吃数月之久,却因妻子阻挠没坚持到底的一位“亭长”,赏百钱,并狠狠训斥这位亭长做好事不做到底。这一点我觉得韩信做得有点过,你白吃白喝数月了,什么时候是个头!也难怪亭长妻子不耐烦了,毕竟大家吃碗饭都不容易。韩信更找来了当年使他“胯下受辱”的那个少年;凭韩信“楚王”的地位和权利,杀一个当年曾侮辱他的人,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要比李广杀霸陵尉程序简单的多,并且韩信受到的耻辱远远大于李广被霸陵尉留置一宿所受到的怨恨,理由也更充分。但是,韩信并没杀这个人,反而给他安排了一个“楚中尉”的职务。韩信和他的部下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由此看来,韩信的胸怀气量远比李广大的多,韩信在穷困潦倒时就能够审时度势,全面长远的看问题了。

  楚汉相争,形势处在相持阶段,当时韩信是齐王,手握重兵,韩信如果倾向刘邦,项羽就会失败,如果倾向于项羽,刘邦就会失败。项羽派人说服韩信,要韩信自立为王,不偏不向,使全国形势行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这是说韩信以为:我在项羽手下时只不过担任“郎中”的小官职,是一名护卫,我说的话没人听,计策也不被采纳,所以我就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刘邦任命我为上将军,统领数万部队,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言听计从,才有了我的今天,我要是背叛了刘邦,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不会听从你没的劝说,请为我谢谢项羽。

  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韩信千金谢“漂母”,和对策反他的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韩信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他对刘邦的知遇之恩的回报,是帮刘邦打下汉朝四百年的基业。韩信虽然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却在全国平定,人心思治的情况下阴谋叛乱,被吕后处死。我们只能说韩信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而不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否则,缤彩纷呈,斑斓壮阔三国演义的故事,就不是东汉末年,而是西汉初年了!

  我们且不去评论韩信的功劳和最后的下场,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已经对韩信充分的肯定和极大同情,韩信在对待给自己饭吃的“漂母”知恩图报和对侮辱自己的少年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做法,两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千古美谈。“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去”,市场经济在追逐“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大力提倡“知恩图报”的美德,放宽我们的胸怀,多一分宽容?!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4

  李广是西汉名将,在汉武帝时是有名的将军。他多次打败侵略军,因为他行动快,忽来忽去,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侵略军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飞将军有一对浓浓的眉毛,形象像个倒“八”字,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多年习武让他练就了射箭百发百中的`本领。他头带头盔,身穿盔甲,英姿飒爽的骑在战马上,侵略军听到飞将军的名字时,就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李广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后保卫祖国的志向,所以他从小开始拜师学武练箭,可是箭术一直没有进步,他就找到了一位高人,拜他为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他闻鸡起舞,不惧寒冬腊月,盛夏酷暑,终于练成了每箭必中,箭无虚发的本领。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李广带军巡逻,路过一片树林,发现草丛中影影绰绰影蹲着一只老虎,他连忙拉弓射箭,“嗖”的一声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广发现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大家拔也拔不出来,李广将军真是力大无穷啊!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5

  小的时候李广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将军,主要原因呢是因为小学中学里学的诗词里有好几首都是歌颂他的,他身上似乎被笼罩了一层神话般的色彩,很多人说他是对外作战的大英雄,说他战无不胜,吓的敌人不敢进犯自己守卫的国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这是我最早接触的一首写李广的诗,小学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写汉朝的将军,叫李广,射箭技术很高,百发百中,他的臂力很强,晚上打猎的时候以为有老虎,惊吓的时候射出的箭竟然射进石头里进去了,侍从们拔都拔不出来,这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这个人太神了。射箭把石头都射穿了真厉害!

  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写的也是李广将军,汉朝的敌人匈奴都非常惧怕李广,称他为“飞将军”,而飞将军确实名副其实,在他对匈奴作战的生涯中,李广从云中,雁门,代郡打到渔阳,右北平。几乎所有有匈奴人出没的地方李广都担任过当地的太守。所谓功劳甚大,对维护汉朝的边疆有重大的作用。

  渐渐的'终于知道了更多关于李广将军的事情,而他身上的光环呢也一层一层的逐渐剥下来了,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李广为报在被贬官时被小官侮辱而在复任后杀之泄愤的事情,有他在漠北之战中出任偏师,却迷失道路错过决战,不堪刀笔吏的侮辱而自杀。

  “李广难封”,是说李广打了一辈子仗战功颇著,却一生都没机会封到侯爵,而同期与他一起作战的将军甚至比他晚了很多年才初战的将军们如卫青一战封侯甚至一门四侯,现在终于知道了李广为什么封侯不到,很多古人说李广封侯不到是以为他个人原因所致,说他曾诱杀匈奴投降的俘虏(此事有确实记载),而杀降在古代是向来称作不义,是将军的忌讳!还有李广在汉朝首次主动出击匈奴的作战中被匈奴人集中主力包围,差点被活捉导致他战后被剥夺军职,贬为庶人,就在他贬为庶人的时候心情郁闷外出打猎才有了“林暗晚惊风,将军夜引弓”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而打猎归来的时候由于已经深夜,城门已经关闭,李广想耍大牌凭自己的名气和地位进城不得,被城门尉关在了城外过了一宿,还被城门尉羞辱了一顿,结果李广再复职后就杀了这个人,可看出他心胸还是比较狭窄的,不会合光同尘,没有包容万物的胸襟。

  我看呢,上面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不过更主要的是他生活的主要年代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候,那个时候汉朝的国力不强,国策采取对匈奴和亲换取和平,对外作战采取被动防御被动应战为主要策略,所以汉朝的将军门在那个时候是很难与匈奴人真刀实枪的大干一场,而从秦朝开始的中国古代封建帝国,每一个朝代的将军除了皇亲国戚其他人都是以军功才能封侯,军功以斩获首级数量来论。你打一战击溃了敌人没有斩到多少首级的话是差不多相当于没有军功的。所以李广难封是有道理的。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就更不幸了,汉朝开始对匈奴反攻,李广本来是有很大机会的,可惜既生瑜,何生亮。这个时候汉朝出现了两个绝代将领,在中华军事史上占有浓厚笔墨的两员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卫青虽是骑奴出生,但他姐姐卫子夫是当时的皇后,汉武帝为了发展外戚的势力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全力培养卫青,每次作战都将卫青放在匈奴人主力出没的地方,卫青也不付重望,一战袭击了匈奴人的圣地,斩首800多级,一举功成!从而确立了在汉军中的领袖地位。李将军从此只能做战略牵制作用,或者为了配合主力而去防守一些重要的城市。可怜!

  所以呢,一个人要想成功,自己本身的本事那是避不可少的,但是机会和运气呢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才有可能造就一位成功的人物,一位被后世永远敬仰的伟人!可惜李广不是!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6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天背了这首王昌龄写的《出塞》,文中的飞将指的是西汉时代的李广。我不由得想起了有关“李广学箭”的'故事。

  李广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卫国家,可他的武力样样都好,就是射箭不行,因此,他想向吉疾学箭,吉疾把手放在李广一晃,李广的眼睛眨巴了几下,吉疾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吧。什么时候,你能目不转睛再来找我。”

  李广回去练了一年,终于能目不转睛了。又去找吉疾。吉疾指着窗外的柳树,让李广一眼数清楚一枝柳枝上的树叶数,再来找他。

  李广又回去苦练了两年,终于能数清百步之外的树叶数了。又去找吉疾,吉疾又把一条蜈蚣挂在墙上,让李广数清楚蜈蚣的腿数才来找他。李广回去后,又苦苦练了三年,抓遍了所有的蜈蚣之后,他还抓蚊子数蚊子的腿。三年后,他又去找吉疾,希望吉疾能收他为徒。

  吉疾终于收下了李广。把自己的浑身解数都教给了李广,最后李广成为赫赫有名的神箭手。

  读完这些故事,我很敬佩李广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李广中途就放弃了,他可能就成不了飞将军,也就没有“但使龙城飞将在”这样的诗句了。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7

  仰望星空,繁星点缀着静谧的夜空,一缕皎洁的月光射进室内,使月光下的我陷入了历史的沉思中。仰望着每一颗星,一个个伟大的历史英雄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相信,他们都是值得我们仰慕的,因为若不是成就卓著,他们又怎么会发出深邃的光芒,穿越历史,照亮星空?

  翻开历史那古老而厚重的典籍,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那高大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据说,有一次,李广和随从回来晚了,朦朦胧胧地瞧见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李广立即拿出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竟被他射了个正着。手下的士兵见状赶忙上去捉虎。可是当他们走近看时,却惊呆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那只剑陷得很深,几个人想拔也拔不出来。士兵真是又惊奇又佩服。这件事逐渐的传开了,人们都说飞将军李广的剑能射穿石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陵中。”这首诗就是文人墨客特意为这件事作得。

  通过上面这件生活小事,足可以看出李广高超的技艺,他的箭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这如此高超的技艺结晶一定是刻苦的练习与辛酸的汗水换来的,俗语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真谛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亦是如此,只有我们不断的辛勤工作,努力学习,才会换来那充满阳光掌声的未来。

  李广也是一位有勇有谋胆大心细的将军。有一次,他带着一百个射手不幸遇到了几千名匈奴兵,当时距离汉军的大营还有几十里,李广却泰然自若,对士兵们说:“我们就呆在原地不动,那些匈奴兵肯定以为有埋伏,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接着,李广竟下令前进,在离匈奴阵地仅仅两里地的地方停了下来,还命令士兵原地休息。果然不出所料,匈奴的将领看到李广这么少的'人,见了这么多的人却一点也不害怕倒是感到很纳闷。他们远远的观察汉军的动静,不敢上来。天渐渐黑下来,匈奴兵认为汉军一定有埋伏,于是连夜全部逃回去。第二天,李广带领士兵安然回到大营。

  当面对敌多我少的情况时,一般士兵都会退缩,怯懦,乱了阵脚,但是李广却临危不惧,有勇有谋,也正是因为他的知己知彼,才使得他能够百战百胜。

  低头,闭眼,沉思,这繁星点点的夜空中的每一颗星都必然会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必然会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闪闪发光,照亮夜空。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8

  汉武帝在位时,国家还很富强,但汉武帝心情却老是闷闷不乐,因为他有块心病至今还没解决,那就是北方的匈奴不断来骚扰,使得中原的汉族百姓过不上安稳日子。

  没办法,汉武帝只好年年向匈奴进贡,表面上跟他们拉好关系,暗地里却在积极准备用武力征服匈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大将军李广等人,率领30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山西省朔县)的大山中。然后派人假装向匈奴投降,以请他们出来察看进贡的牛羊为借口,把匈奴的10万骑兵引了出来,但很快被匈奴人看出了破绽,半途缩了回去。匈奴人一气之下,和汉朝断绝了关系,紧接着,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李广是汉朝的一员大将,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射箭而出名。

  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李广立了头功,被提拔为皇帝的侍卫官,李广常有机会陪汉文帝去游猎。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多次赢得文帝的惊叹。有一天,文帝笑着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只能跟着我打猎,要是生在高祖那个时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机会终于来了。

  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人,李广飞起两箭,即射死两个,另一个也被他活捉了。正准备往回撤,突然,在山背后转出几千个匈奴的'骑兵。跟随李广的将官个个吓得脸色发灰,心想,这下完了,李广却镇定自若,叮嘱大家:“别慌张,沉住气!”一个将官正要策马逃跑,李广上前扯住他的马缰,悄声道:“不能跑,你要一跑,匈奴人就会猛追过来,一阵乱箭把我们全部射死。倘若我们不急不慌,说不定他们还以为我们是汉朝大军派来诱降的。那样,他就不敢轻易地打我们了。”那将官想了想,很快镇静下来。

  李广坦然地补了一句:“怕什么呢!我们的大部队离此不过几十里。”一颗颗悬在喉咙口的心这才落了下来,有的将官干脆跳下马,席地而坐,嘴里哼着小曲,任战马在一边吃草、游荡。

  匈奴的骑兵这下倒愣住了,站了一会,又慢慢朝他们靠拢过来。李广手下的一位将官吓得鼻尖上沁出了点点汗珠,低声问李广:“怎么办?他们就要冲过来了,快上马吧!”李广白了他一眼:“看把你吓的,怕什么!”他抬手将自己的马鞍卸了下来,往地上一扔,把身子往马鞍上一靠,眯起眼,打起盹来。

  匈奴人看李广这副样子,真的犯了疑心,他们不禁想起上回在马邑险些遭汉军埋伏的情景,个个畏畏缩缩,不肯上前。有个骑白马的年轻人真有胆量,他不相信这几个仅军有多大力量,再说,他的背后是好几千人哪!他将两腿一夹,白马长嘶一声,直朝李广飞奔而来。李广心里咯噔一下,糟了,这家伙真的冲上来了!冷静,要冷静!他仍然装着睡觉的样子,等到那骑白马的离他还有几丈远时,陡然射出一箭,那匈奴人连叫都来不及叫一声,往后一仰,再也没站起来。

  这时,已是黄昏,那些匈奴骑兵真以为汉军就埋伏在附近,再也不敢停留,悄悄地退走了。草地上孤零零地躺着那具尸体和啾啾直叫的白马。

  李广会心地一笑,大家不约而同地吁了口气:“好险哪!”李广摸摸脊梁,衣服早就汗漉漉的了。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9

  李广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悲情描述及历代文人骚客对他悲凉身世的无限感发,使得他的形象单一化、固定化了。人们所传唱的、心目中的李广,是一个勇敢善战、挽雕弓射天狼,却终生未被封侯的悲剧形象。然而,大人物的性格总是非常复杂的,真实的李广也有着多重性格,有多面特征,扮演着多种角色。

  李广出生于军事世家,自幼习射,长大后手臂比一般人要长,司马迁说他:“善射亦天性也。”他曾把草中之石当作老虎,飞箭射去,结果“中石没镞”。这件奇事,唐朝诗人卢纶曾用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表达:“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由于李广善射,有百步穿杨的能力,且作战十分勇猛,匈奴人非常害怕他,视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进攻他做太守的右北平“李广才气,举世无双”,是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但是,李广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军事指挥员,他不重视军队的操练和建设,行军打仗采取自由的作风。不重视纪律,与士兵以恩义相结。《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行军,“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这种风格,机动性很强,士兵也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反败为胜,但由于没有章法,也常常失败,最终是功过相当,甚至功不及过。

  司马迁曾列举了当时与李广齐名的另一将领程不识与之对比,程不识重视纪律,行军布阵非常严谨,安营扎寨很有章法。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这种风格,机动性虽然差了点,但非常稳固,从未让匈奴人从他那里得到过什么好处,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司马光针对二人的风格,曾有如下评价:“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己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广带兵的危害。很显然,仅凭一己的勇猛、不重纪律的个人英雄主义做法,无法打赢一场大的战争,不是一个统帅的作为。作为一个指挥官,可以说李广是不够格的。楚霸王项羽以及李广的孙子李陵都有这方面的缺陷。

  李广体恤士卒,爱兵如子,但似乎流于妇人之仁。史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以此故,再加上李广的声名,士卒都“爱乐为用”。但结果怎么样呢?由于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打仗喜欢逞强,敌人不近身不射,多次使自己的部队处于危险境地,“将兵数困辱”。结果往往是“汉兵死者过半”,“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这样,李广个人的虚荣心倒是满足了,但代价却是有多少他心爱的士兵战死呀!或许这也是另一种“一将功成万骨枯”吧。《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如果不能很好地以尽量少的伤亡换取胜利,尽量保全下属的生命,那么生活上对士兵再好,恐怕也只能是妇人之仁而已。

  李广把自己的“难封”归结于命运使然。由于汉代迷信风气盛行,李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在看到“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的时候,李广想不明白,自己的才能“不为后人”,为何始终不得封侯。在排除各种可能性后,他最终把原因归结到命运上来,“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蒙恬把自己之死归结为“绝地脉”的那一声喟叹(《史记·蒙恬列传》)。

  实际上,“李广难封”是因为军功不够,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汉武帝时,军功封侯是有明确的战功标准的,且这样的标准行之于文。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诸将多中首虏率”,“而广军无功”,李广从弟李蔡因从卫青出征“有功中率,封乐安侯”。《索引》小颜云:“率谓军工封赏之科,著在法令,故云中率。”李广一生就是缺乏“中率”的功绩,他自己也说过“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这样的话。

  进一步考察来看,李广的军功不够,实是与他治军打仗的风格联系在一起的。前文说过,李广治军的风格虽然使他经常获胜,但也常常失败,最终是功过相当。也就是说,“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在于他自己。后来,心性高傲的李广不愿面对刀笔吏,愤而自杀时曾言:“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至死,他仍把自己的不封侯归结于“天”,未能从自身上找原因,不禁令人唏嘘感叹。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生活中和战场上判若两人的李广。战场上,李广喜欢表现自己,常常通过展示自己的勇猛获得将士们的.喝彩,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严重;但在生活中,他却木讷寡言,不善言辞,不愿言辞,“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只以射箭喝酒取乐,完全看不到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炫耀自己的影子。

  另外,司马迁记述的李广杀霸陵尉的一件小事,则让人看到了李广气量狭小的一面。李广闲居在家时,一次于南山打猎晚归,至霸陵亭,霸陵尉以李广是“故李将军”的原因不让他进去。李广怀恨在心,当被重新起用时,请求霸陵尉与他一同赴任,到军中就把他杀了。这件事成了李广的一个大污点,被后人诟病不已。

  李广是一个有着鲜明爱恨情仇的人物,优缺点并存。但毕竟,历史的叙述“累积”成就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形象,他也就永远成了那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永远成了那个能够引来民间无数惆怅,“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的李广。我想,李广生前虽未封侯,但身后赢得如此名声,千古以下,又夫复何求呢!若泉下有知,也许李广能够接受元代诗人张弘范所说的:“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的告慰吧!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10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

  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

  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1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著名的《出塞》,曾被后人广为传颂。汉唐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同时长期被边塞不断的骚乱困扰。因此,唐诗里总有很多来自汉朝尤其是西汉的典故。其中,王昌龄这句出塞里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西汉时三朝老臣——李广。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在今天应该是甘肃天水秦安人。李广的祖先叫李信,战国时秦国将领,曾取得过追获燕太子丹的赫赫战功。而李广家世代也精于弓箭射术。《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也就是说,李广的一箭力道之大射进了石头!其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多次出击匈奴,战功赫赫。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迷失道路,遭卫青长史(相当于专门负责文字的秘书)簿责而自杀!年六十有余。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戎,用弓箭射杀俘虏众多来敌,被拜为中郎将;汉景帝时,曾领数百骑远去数十里拒匈奴数千骑,射杀匈奴一白马将,平安归营,先后做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汉武帝时,李广曾随卫青、霍去病四次出击匈奴,也可谓是战功卓著。但就是这样一位三朝老臣,却一直没有被封侯,临死前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郎中令,这才有初唐四杰之王勃《滕王阁序》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万世喟叹。

  李广作为“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汉书?李广苏建传》)的一代名将,何以终生不得封侯,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生不逢时。自古时势造英雄,李广成名于汉文、景之时,而此时,大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是以“和”为主,无论是汉文帝还是汉景帝,在位时都曾数次与匈奴和亲,原因不外乎就是国力贫弱,汉朝根本无法与强壮的匈奴的相抗衡。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决定胜负的中坚力量,匈奴居草原而兴兵,自由得天独厚的优势,汉高祖刘邦携定江山之势尚有“白登之围”,何况文景之帝。固如果此时汉文帝或者是汉景帝封李广为侯,那就标志着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以战为主,那匈奴必定侵扰不断。这一点,汉文帝心中十分了然,《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也就是说,假如李广生在汉高祖刘邦之时,封万户侯都不在话下!

  二、悲剧命运。李广开始显出自己的才能,声名鹊起是在汉景帝之时。当时,李广被授骑郎将,“七国之乱”的时候,跟随太尉周亚夫大战昌邑,开始被人关注。但此时发生的一件事,令汉景帝对李广心生戒备。

  汉景帝有个亲弟弟,梁孝王刘武,也是窦太后所生。汉景帝即位,还没立太子的时候,曾对刘武说过千秋万岁之后,传位给梁王。梁王虽然嘴上辞谢,心中却是十分高兴,窦太后也是支持的,再加上七国之乱,梁王平叛有功,“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汉书?文三王传》),最好的时候,他和汉景帝晚上同睡一张床,外出同乘一辆车。

  后来,汉景帝先立自己的长子,栗姬的儿子为太子,又废掉,窦太后的心里想让梁王刘武为继承皇位者,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之后,汉景帝立胶东王,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为太子,这等于是断送了梁王的皇上梦,梁王怨恨当时反对他继承皇位的`大臣,派自己的手下去刺杀,被擒。汉景帝心里已经猜疑是梁王所为,后来审问刺客果然是梁王派来的,心下十分愤怒,虽然窦太后求情没有杀梁王,汉景帝还是越来越疏远梁王,最后梁王郁郁而死。

  这位梁王,在李广刚刚声名鹊起的时候,私下授了李广一枚将军大印,李广没有接受还给了梁王刘武,但就因为这件事,李广平“七国之乱”的功劳没有了,赏赐也没有了。甚至有人建言汉景帝,李广的才能天下无双,如果他背叛了汉朝投降匈奴,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还是杀了他算了!汉景帝没有听,仍然授李广上郡太守,但汉景帝对李广有提防之心那是再所难免的,说不准再出个什么王,笼络了李广,来反他的话,何人能抵挡李广?所以,汉景帝在位时,李广先后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云中的太守,就是没有封侯。

  汉武帝的即位,原本对李广来说是个重大的转折,此时的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已是日益强盛,尽管也有外戚干政的弊病,但毕竟已不能和汉文帝、汉景帝时同日而语。再加上汉景帝已死,梁王刘武也早就魂归九泉了,那段过节也早就没人再去追究了。

  当汉武帝初登大宝之时,众大臣都赞李广是名将,于是汉武帝封李广为未央宫卫尉。这是什么意思,未央宫是汉武帝居住的地方,卫尉相当于警卫班班长,这不是多大的官,但汉武帝把自己的安全保卫交给了李广,这标志着李广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貌似李广的春天要到来了,可事实是否如此呢?

  元光六年,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公孙敖为骑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各领万骑出击匈奴。单从将名,就可以看出李广以骁骑二字显声于其他诸将军,而此时的卫青才刚刚崭露头角。但这一仗,却成就了卫青,湮没了李广,并在他身上牢牢打上了一个耻辱的符号。

  这一仗,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也就是说李广被生擒,成了匈奴的俘虏,尽管后来抢了一匹匈奴的马逃了回来,但这在当时也是要被斩首的死罪。只有卫青在笼城杀了数百匈奴,被赐爵关内侯。

  被俘,成了李广身上永远不能抹去的烙印,这个钉子深深扎在了李广身上,也注定了李广悲剧的命运,同时也让李广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尽管李广也一再出战匈奴,想斩杀单于,洗脱罪名,但汉武帝对李广却是又用又疑,封侯变成了李广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果然,元朔六年,李广再次被启用,以郎中令被拜为后将军,与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沮都归属大将军卫青指挥,师出定襄,以攻匈奴。无功。

  元狩三年,李广率四千骑与张骞率万骑从右北平出发,霍去病与公孙敖从北地出发,以攻匈奴,李广率先遇匈奴,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包围,激战数日,几乎全军覆没,但因也斩杀了相同数量的敌人,功过相抵,不予赏赐。

  元狩四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出击匈奴,李广数次请战。汉武帝认为李广已经老了没应允,后来又拜李广为前将军,随军出征,却又暗地里给卫青下令不能让李广战单于。卫青令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作为右路大军从东道前行。这让李广十分不满,他去找大将军卫青,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是前将军,先锋,你今天却派我跟右路大军一并从东道前行,何况我二十岁就和匈奴打仗,今天才得到一战单于的机会,我愿意当先锋,先跟单于决一死战。卫青并没有应允李广,还是命令李广和赵食其作为右路军从东路前行。在漠北,卫青摆出武刚车阵,自己率五千骑战匈奴万骑,第二日挂起了大风迷沙,人跟人根本看不见,右路的李广和赵食其迷了路,直到卫青大败匈奴后才遇到大将军卫青,这时候,仗早就打完了。

  卫青派自己的长史去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按今天的说法是写好战斗总结上报汉武帝,李广回答,都是我的错,其他的将士没有错,是我走错了路。

  回到自己的军营,李广对属下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二十岁就和匈奴打仗,大大小小也打了七十多仗,现在幸运的是跟随大将军直接战匈奴单于,但大将军却派我走最远的东路,而且我还迷了路,真是天意!我今年六十多岁了,却连个玩笔杆子的小官都应付不了。说完这段话,李广就拔刀自杀了。死时,官职仍然还是郎中令!

  李广的死,大将军卫青追责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应该说是汉武帝的不信任、被俘的耻辱符号、封侯无望的希望破灭,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促成了李广的引颈自杀。否则,就算是卫青上书陈述了李广迷路的罪责,那也罪不当诛。卫青心里是明白这一点的,因此,当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怨恨卫青逼死了他的父亲击伤卫青之时,卫青隐瞒了这件事,从中就可以看出卫青对李广的死时心存愧疚的。

  客观来讲,自汉朝以来,几乎每一次出击匈奴李广都参与其中,他麾下才能、军职不及他的将士因为军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人,为何偏偏他不能封侯。这一点,李广曾经问过一位叫做王朔的相面之人,是不是他生来就没有封侯的面相。此人问李广,有没有做过令自己悔恨的事。李广回答,他当陇西太守的时候,羌族经常犯乱,他诱降了八百人,后来又把这八百人杀了。王朔说,人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杀了已经投降的人,这就是你不能封侯的理由。是否确有其事,暂且不论,我宁愿相信这更多层面上是为了给后世读史之人一个心理脱责,也是为了给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没有封侯李广一个开脱理由。

  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并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彰显李广的高尚品德。然平心而论,卫青、霍去病皆为万户侯,李广之战功并不逊色于二位。李广最终选择杀身以成仁,并得到班固的赞同,后李广被列为唐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而我是不认同的。所谓的名节,死后追谥,那也只不过是对先死之人之后人的一个安慰罢了,而人之已死,风过沙尘,雨淋荒冢,对先死之人已是毫无用处。生前得不到的名节,身后其又何知?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12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曾随皇帝出行,冲锋陷阵抵御敌寇,深得文帝赏识。文帝曾言:“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在文帝看来,若生在高祖时代,李广当个万户候不在话下,可事实是:李广难封。

  这就不免有些奇怪了,一个才气无双、能搏虎射石的将才怎么就终未封侯却含恨而死了呢?细观史书,便可瞧出些端倪。

  文帝文治,景帝倡和,直至武帝,汉军才能酣畅淋漓地与匈奴打几场。可是汉军的作战策略经年不变,长久下来连匈奴人也能估摸到几分,若想打几个漂亮的胜仗,靠蛮力是不行的。可要命的是,一腔热血的李广仍是囿于俗招,没有多少变通。与整日草场驰骋、与马为伍的匈奴军队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若有当年上郡追击匈奴射雕人偶遇敌军数千骑兵之时的机敏,有当年下马解鞍骗得匈奴兵撤走时的'冷静沉着,又怎至于接连失利,履战败北?

  自恃勇猛不知变通,这是其一。其二,性格所致,李广的性格算不上轻狂,也算不上放旷,有种武夫的倔劲,越老越倔。虽两鬓斑白,仍再三请求随卫青、霍去病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经不起请求,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可这一去,有去无回。顾其年老,大将军卫青命令李广与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可李广不干,先是要求改调令,后满心恼怒地带兵出发,因迷路导致计划落空,回到军中以自刎谢罪。迷路并没有错,可试问——一个恼怒的将军能对寻路抱有多大的认真?一个临死仍怪天意却从未发现自己不是的人竟也值得老少,不论识与不识都为此落泪吗?将失败归咎于天意,便是其三。

  李广如此认为,后世亦如此认为。王维就曾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缘身数奇。”可是打仗靠的是实力,有没有运气是次要的,有没有胆谋才是重中之重。后世文人多以李广自喻,这真是大错特错。李广之所以难封,其四,便是无才。

  对此惟有少数人看得最清,黄淳耀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李广非大将之才,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王夫之也说:“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文。”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惜哉名将,天下无双”,如果武帝时代汉军里全是这般才能的将领,还谈什么横扫匈奴一雪前耻,还说什么治世千秋大汉煌煌。

  李广难封,是史实,也是事实。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06-18

高考大纲分析02-03

秘书就业前景分析03-22

幼儿情绪管理的观察分析03-23

分析化学实验总结03-25

数学试卷分析(精选13篇)02-19

八上期末语文试卷分析03-22

老人与海硬汉形象分析12-08

证券行业分析报告(精选10篇)05-25

成功创业的案例分析(精选5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