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时间:2024-09-12 11:17:25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究其根本,这张桌子是什么?”不是正确的提问方式,因为他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存在与时间》后面部分反复强调的——“Time is the horizon of being”。以下内容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存在与时间个人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This question has today been forgotten - although our time considers itself progressive in again affirming “metaphysics.” All the same we believe that we are spared the exertion of rekindling a γιγαντομαχα περ τ οσα [“a Battle of Giants concerning Being,” Plato, Sophist 245e6 - 246e1].

全书开篇第一段,海德格尔就提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长久被人遗忘,因以致于人类的行动都建立在摇摇欲坠的或者说根本上错误的基石之中,就连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犯了这样的根本性错误。他们所致力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就词源的解释而言由meta-和physics组成。古希腊语的physics就是“自然”(nature),而meta-理解为“超越……之上的”(beyond)。形而上学这种探寻超越于事物本身的、更高层次的、更抽象的思想的本身就暗含了一种倾向,即分开可感世界的事物和它们的本质。海德格尔则不同意这种区分,他不认为我们可以给事物强加“显象”和“本质”。相反地,事物向我们揭露自身的方式正是它们本身——生存和本质是相互依存、同生同灭的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例如,“究其根本,这张桌子是什么?”不是正确的提问方式,因为他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存在与时间》后面部分反复强调的——“Time is the horizon of being”。脱离了时间性,无法讨论任何问题。如果一定要说存在真理的话,那也是现世的和非历史性的真理。一切都发生在时间以内,形而上学也不例外。历史是由此在凭借自己的理解改写的,未来则由此在决定。就连数学,这个通常被认为具有永恒不变性的学科,也是现世的,因为它在时间中表现和揭示自己。2+2=4也是建立在现世的语言之上。上帝也不在时间之外,它与其它事物一样在时间中短暂地生灭。值得强调的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因为海德格尔力图超越主客观的差别——消灭二者的界线,亚里士多德则恰恰强调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人类时间和物理时间的不同。这里谈论的是作为存在的构成要素的时间。

Being is always the being of a being. The totality of beings can, with respect to its various domains, become the field where particular domains of knowledge are exposed and delimited. These domains - for example, history, nature, space, life, human being, language, and so on - can in their turn become thematized as objects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如果我们取走所有的存在者,那么存在也不复存在了。存在并不像是“虚空”(void,正如古希腊原子论者提出来作为原子运动场所的那样)或者是容器,使得存在者可以处于其中。存在是无法被界定(define)和知道(know)的,因为它是一个存在论上的(ontological)概念,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理解(understand)和解释(interpret)。然而,历史、自然、人类和语言这样的具体学科,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区域本体论(regional ontology),它们由于被主题化了,就成了具体的知识。任何具体领域的研究者都不能自称拥有关于唯一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 ontology)——哲学的知识。也许弗洛伊德会告诉我们,心理学才是最好的学科,而哲学只不过是一些本体论的研究罢了,它并没有给人类提供什么。海德格尔的毫不犹豫的批评,针对的是当时德国大众对于科学的普遍的崇拜和对于哲学的普遍漠视。在他看来,许多具体学科是建立在某个场域的常识之上的,设想若一个人去到了完全陌生的一个国家,他也许会发觉那里的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他原本拥有的知识也就不再受用了。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作为一切具体科学的基础,它的重建是科学变革的前提。如果脱离了哲学,一切科学都无法立足。这不仅仅是指逻辑学在具体科学中的运用,而是指要在科学活动之前,理解此在(Dasein)是在什么意义上存在着。海德格尔用此在讨论人类,但没有明确等同二者,似乎还完全忽视了关于动物的讨论。他之所以不明说此在的.含义,是因为他希望在一切都未被界定的情况下进行关于存在的讨论。

The manner of access and interpretation must instead be chosen in such a way that this being can show itself to itself on its own terms. And furthermore, this manner should show that being as it is initially and for the most part - in its average everydayness.

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都属于一种较为激进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来自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路德认为人人可以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并不一定要遵行罗马教廷的释义。把权力载体作为中间者并且谨遵教条正是海德格尔极力反驳的,他在别处写过——“Dasein is its possibilities”。他把此在和他的可能性等同起来,而不是说此在拥有他的可能性。虽说我们作为此在都被局限在一定时间和背景内,并不是一切机会和可能性都向我们敞开,但当此在积极发觉并反思自身的可能性且作出选择时,我们便可以说他对于自己是真诚的(authentic)。

相反的非真诚状态(inauthenticity)表达的则是如下情况:此在盲从于他处在情境所含有的教条和规定,趋同于大众,选择大众所选择的,而不去反思自身。这种非真诚性并不比真诚性更低劣些,尽管“盲从”、“大众”仿佛暗含贬义。事实上,每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非真诚性之中,或者说非真诚性就是Dasein的平均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再有,为了脱离和超越教条,首先需要理解教条,因此规则和约定并不是应当被绝对杜绝的东西。非真诚性不是道德败坏,更不应受到谴责,毕竟每个人都少有可以算作对自己真诚的时刻。行文至此,海德格尔几乎没有直接讨论什么是真诚性,而是通过描述非真诚的状态来缩小真诚性的范围。那么真诚性究竟是什么呢?一个听从自己内心的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就会经历这样的真诚时刻,虽然事实上这个状态也很难达到。诸位扪心自问,究竟是谁选择了您的专业?文化?长辈?还是自己?如果这个决定是被父母强加在身,便是一个不真诚的选择了。

Furthermore, because λγο lets something be seen, it can therefore be true or false. But everything depends on staying clear of any concept of truth construed in the sense of “correspondence” or “accordance”

[“übereinstimmung”].

海德格尔再次强调他不愿意谈论事实和显象是否相符的问题,对他来说,不存在二者间的界线。“是否相符”确实是形而上学和当代科学研究的对象,巨大的方法论错误正是由此而生。当我们改变讨论的命题,事实也会由此改变。例如,亚里士多德没有关于重力的概念,所以他的科学对我们当代人来说是不正确的。然后,对于他同代人来说,则是关于正确的解释,因为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同代人处于同一终极语汇之中。

The “essence” [“Wesen”] of this being lies in its to be.

这是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者最著名的论述。之后,萨特在此之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对于海德格尔,存在和本质没有先后区分,它们同时产生。他不认为存在是一个“方面”,“性质”,或者“属性”,而是此在的建构要素。一个想要买红色汽车的人,不会对商家说“我想要红色”,而会说“我想要汽车”,这就体现了——红色属性和汽车实体作为性质和构成要素——在主次上的明显差别。显而易见地,如果将存在作为此在的性质来理解,就远不及作为构成要素理解来得更明晰了。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书中第一章的题目是: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这个题目好像和马列的唯物论差不多。套一句话说,就是物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物质和存在有多少相似性?为什么海德格尔不说物质性?唯物主义说物质是存在的,这个存在是海德格尔说的存在吗?其实,唯物主义说到了存在,却不在证明如何存在。和历史所有哲学一样,物质就在那里,我们都看见了,物质不灭。

唯物主义的存在因该是指物质的状态,即存在的状态。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生存和其之外的所有黑箱----而不是指人的认识思维对象,是规定具体个存在的最高的'存在。思维和物质的这样一对范畴,在海德格尔来看,是抛弃了存在,是以族类存在代替了真正的最高概念的存在,认识与对象还是一对具体的存在概念。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应该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是此在面临生存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具体的存在。人可以通过这个状态体验存在,但这不是存在。先瞎猜到这里吧。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Dasein is constituted by disclosedness, that is, by attuned understanding. Authentic being-toward-death cannot evade its ownmost, non-relational possibility or cover it over in this flight and reinterpret it for the common sense of the they. The existential project of an authentic being-toward-death must thus set forth the factors of such a being [Sein] which are constitutive for it as an understanding of death – in the sense of being toward this possibility without fleeing it or covering it over.”

海德格尔认可的真理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源始发现的真理(discovery),另一种是作为展开状态的真理(disclosure)。这种展开性是此在的构成要素,因此也可以说此在以理解的方式始终处于真理之中。由于此在真诚地向死而生,他不能够逃离这种最本己的、与他者不相关的可能性,也不能用躲避的方式理解这种可能性——当此在处在非真诚状态时, 他会和“人们”一起通过不去谈论死亡和说服自己死亡不会很快现身——来逃离死亡,。

“First of all, we must characterize being-toward-death as a being toward a possibility, toward an eminent possibility of Dasein itself. Being toward a possibility, that is, toward something possible, can mean to be out for something possible, as in taking care of its actualization.”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众多可能性的一种。确切地说,死亡是一种使众多可能性成为不可能的可能性。因此,向死而生是此在的一种自由,它指的是向着一种可能性的生存。恰恰因为,作为此在,我们知道生命的尽头有死亡在等待,人才会理解自己的局限。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每作出一个关于某种可能性的选择,也就同时使其它的所有可能性成为不可能。试想,一方面,若所有人都拥有无限长的生命,就不会有人感到任何使命的催促或者是时间的紧迫,因为只要愿意,他们就能够在无限的未来中选择所有的可能性,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抓紧眼前的机会和时间。在这种假想的情况下,人类不再向死而生,而失去了向死而生这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人类也就不再作为此在而存在了。另一方面,正是对时间的有限性的领会,此在作出的每个选择都具有更丰厚的内容。

可能性总是未完成的或者说敞开的。因此,拥有——或本身就是众多可能性的此在,永远都在超越自身之上)。此在无时无刻不在向未来投射,他必然多于自己,并持续向着自己增添内容。我在自我介绍时若说:“我是一名大二的哲学系学生”,对海德格尔来说这就是不正确的陈述。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我无法在存在的同时对自己下任何定义。我仅仅是在此时此刻选择做一名大二的`学生,但我随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成为别的角色,无论是旅行者、诗人还是音乐家。若设想我拥有无限长的生命,那么在无限的、未来的、无限的时间中,我总能够时而旅行,时而创作文学或音乐作品,我也就不会像现在那样珍视自己花费在读书学习上的时间,不会觉得我作为一个大学生而拥有某种使命感。

“Obviously, being-toward-death, which is now in question, cannot have the character of being out for something and taking care of it with a view toward its actualization. For one thing, death as something possible is not a possible thing at hand or objectively present, but a possibility-of-being of Dasein. Then, however, taking care of the actualization of what is thus possible would have to mean bringing about one’s own demise. But by doing this Dasein would deprive itself of the very basis for an existing being-toward-death.”

虽然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也是存在的一种方式,他决不认为自杀是真诚的行为。如果此在自杀,那是通过人为意愿为自己带来终结,令自己未来除了死亡以外的可能性全变为了不可能性。况且自杀行为包含了把死亡当作现存存在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海德格尔所描述的此在的理解事物的方式。所以,作为自在构成要素的向死而生不能够通过自杀得到实现。

“As anticipation of possibility, being-toward-death first makes this possibility possible and sets it free as possibility.”

先行(anticipation)是此在面向自己的死亡和未来的生存论态度。在这里,海德格尔再一次强调了死亡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于——向死而生的此在,没有哪一个时刻会拥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和定义。作为自由的存在,此在甚至不能够不作选择。理解了自身向死而生的存在后,此在便拥有了一种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是完成了某项事业后的圆满,也不是目标实现后的充实感;向死而生本身是此在获得完整性的充分条件。死亡则将此在愈发个体化,并把他从“人们”中撕裂出来。尽管在文学作品中,时常有殉情自杀的情节,这种死亡看似并没有实现出海德格尔式的个体化。事实上,一人真正死亡的瞬间,他甚至无法了解另外一人是否也已经在失去生命的痛苦中煎熬。死亡仅属于此在自己,它是最孤独的事情。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1、海德格尔在“此在的存在论分析”一节中说:“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

文学理解:现实诸多作家及日趋炽热的新闻行业,致力于追踪日常状态下的非常存在,譬如:吸纳存在者——人的眼球的灰色新闻、新奇事件,没有时间把捉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平均日常状态。特别是80后的文学创作者,借多元化文学趋势,意造出诸多凭空的脱离存在者平均日常状态下诸多存在的存在事件,借以猎奇,换取人的脱离日常状态下的思维方式。诚然,倘若臆断出《蜘蛛侠》似的科幻伦理道德,仍然值得赞赏。《诛仙》有种科幻成分,只可惜平均日常状态的成人描述化匮乏了一些,只能限于一种特殊人群阅读。存在者存在的细节,即自古统一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关系,被褥夺了,只留下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假象、病理现相、单纯现相。存在者此在的细节结构锻造,理应是文学创作家们极端关注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周围世界。无论在什么场境下,平均日常状态的细节描述,势必成为一部文学作品或者说一部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内涵,也就是海德可尔所说的“本质结构”。

2、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样解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某些别具一格的存在领域曾映入眼帘并在此后主导着问题的提法(笛卡尔的我思、主体、我、精神、人格);但同时,与始终耽搁了存在问题的情况相适应,人们从没有就它们的存在及其存在结构发问。”“就笛卡尔来说,事情还不止限于耽搁了此事因而使(思执,无论其为心智还是精灵)在存在论上陷入全无规定之境。”

哲学理解:“我思故我在”着重强调“我思”的主宰性,将存在的导因,划入“我思”这个唯质、唯一的循环之中,唯心成为存在的全部核质。就此在而言,此在物的发现这一事实在哲学上已经一无所获。而就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言,更是糟糕透顶,“我思故我在”,“在”的目的论被扼杀,“在”的对象、方式以及场境再现的周围世界,全然被“思”给遮蔽掉,此在的时间概念、此在的形体将是一无所有的虚幻物,作为存在者存在的人的本体此在需求不知何踪,依此存在者内在的本质特性存在,亦被“思”遮蔽,也就是说,“人性”一词,全被“我思”遮蔽掉。倘若这种理性的命题,一旦沾上统治者驾驭的政治、道德、阶级化的锁链,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亦被幻化为一种工具。我统治、我道德、我善、我恶,皆由“我思”套上一道美丽的诱人光环。一切真实的谎言,也就有了真实的理论的依据。

3、海德格尔在“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一节中,使用了“上手状态”一词,他拿“用具”作为参照物,“用具的整体性一向先于人别用具就被揭示了”。他说:“上手状态乃是在世界内首先揭示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甚至证明上手状态对纯粹在手状态的源始性。”

哲学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上手状态的源始性”,事实上就是哲学家们所说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譬如其“整体性”,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人、房子,人、房子作为人的首先上手状态,继而联想:人的衣物、头发、皮肤,联想到人体结构内的`五脏六腑。房子是首先印入眼帘的,房子里的家具,家具内的饰物等等,均会形成一种上手状态的链条存在。我们使用锤子敲打石头,锤子是首先的上手状态物,锤把,锤把所需的木头,依此类推,一些隐藏的上手状态了然一胸。如此说来,海德格尔继承了这样一种哲学基础命题,那就是:世界是相互联系、通达、牵绊的,由此及彼,关系是存在的核心。这个命题的存在,从意义上说,人的存在有着其相互牵绊的存在物,有着系列牵绊的存在链条,抽掉其中一部分,将成为断裂的日常状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的每一个过程的存在,都要相互联系的上手状态存在,打乱一个环节,其它的均会可能断裂。那么作为人的存在、活着,为其“整体性”活着,就是一个积极的命题了。对于文学创作,亦然,创作中产生一种存在的上手状态,就必须为其准备系列的隐藏的随时让读者可观的可思的上手状态存在着。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10-03

《时间检索》读书笔记08-16

《时间检索》读书笔记(2)08-19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200字06-27

时间与金钱就该为爱而存在,总觉得欠爸妈太多了11-09

存在的意义作文10-28

盘点洗头存在的误区11-05

投资理财存在的陷阱07-30

对员工工作存在问题的评语09-01

中国白酒营销存在的问题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