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便如寸土。欲土中不生杂草,则必须种上庄稼;欲心中不生杂念,则必须在心灵中播撒下爱与善的种子。任风霜催逼,任世事污浊,在心中自养一池心莲,便能抵御世尘的侵扰;看庭前花落,望天上云舒,当我们用涵养道德的莲池替代杂草丛生的心野,这世界,霎时一片清明。
“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在那污浊昏暗的官场,如何才能不让腐败的毒苗生于心间?又如何,才能拨开纷扰的人情世故,真正做心系百姓的好官?郑板桥选择了养一池心莲。他潜心研学古人的道德学说,为官谨守清廉之道;一任同僚们的嘲讽,他严词拒绝纸醉金迷的盛宴,而是着布衣敝履为民生奔走呼告。
在那花天酒地成为常态的年代里,郑板桥为何巍然不动、安贫乐道?正是因他早已在心中播撒下仁爱清廉的种子,在心中默默蕴养了道德的莲花,吹得来明月清风,生不出败草朽木。反观他的同僚,心中没有坚守的道德理念,那一片荒芜的心灵,怎能抵挡住腐败的进犯?一池心莲映出了郑板桥高洁的身影。唯有心中有德,方能立于污浊世间,却不染纤尘。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端这样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哪一个时代不是如此呢?这世界总是光明与阴霾并行。然而,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心里播种下什么,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儿童利益受到极大侵害,他本人在年幼时也曾在鞋油作坊做童工,遭遇辛酸。可狄更斯在充满恶意的社会氛围里,为什么没有走入歧途?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早已在心中怀有爱意与善良。他始终铭记自己心灵深处维护儿童权益的美好愿望,则世间一切的恶,都无法侵染他分毫。他在心底种下道德的心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善意的清香馈赠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雾都孤儿》、《圣诞颂歌》……坚守着心中的善意的狄更斯,也帮助了世人除却心中的杂念与恶意。
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在光怪陆离的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是否在坚守心中的道德理念?杂念是像,由心而生;道德是境,需心涵养。在横流的物欲中,在纷乱的杂念前,养一池心莲,守一方净土,染一肩明月,怀满袖清风。不浮躁,不嗔怨,只用仁爱与善良掸去世间尘埃。人生,便自有其气韵氤氲,风骨流连。
养一池心莲,让心境不再荒芜。在盛放的爱与善间俯身一嗅岁月,心境清明,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