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想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4-04-03 10:25:56 智聪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有理想的名人故事(通用35篇)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理想,是追求迸发出的火花,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是指导人生方向的罗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有理想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有理想的名人故事(通用35篇)

  1、周恩来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2、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他小时候,家住在南京。离他家不远有条河,叫秦淮河。每年端午节,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到了这一天,两岸人山人海。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船上岸上锣鼓喧天,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每年端午节还没到,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茅以升病倒了。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茅以升连忙坐起来,说;"快给我讲讲,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小伙伴们低着头,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出了什么事?"茅以升吃了一惊。"看热闹的人太多,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好多人掉进了河里!"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茅以升非常难过。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景像凄惨极了。病好了,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他想;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从此以后,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平的,拱的,木板的,石头的。出门的时候,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他都要上下打量,仔细观察,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看书看报的时候,遇到有关桥的资料,他都细心收集起来。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3、班超

  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著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

  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习张骞,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勋,以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埋头于笔墨纸砚之间呢?”不久,他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4、茜尔玛·拉格萝芙

  理想信念常常会产生不可预料的效果,因为在理想信念的作用下,人常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下面的实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突然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她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对这只鸟的描述深深地迷住了她,极想亲眼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她留在甲板上,自己 去找船长。她却耐不住,央求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不知道她不能行走,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天堂鸟。奇迹发生了:她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 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她的病痊愈了。也许是由于有童年时忘我而战胜疾病的经历,长大后,她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后来成为第一位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5、林肯

  一个1周岁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6、本田宗一郎

  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1906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22年离开家乡来到东京,进入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他非常勤奋,没多久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修理工。1928年,本田宗一郎开办了一家自己的汽车修理厂,经营得非常成功。但这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1934 年,他关闭了汽车修理厂,同时成立了东海精密机械公司,主要生产活塞环,并为丰田汽车供货。但这仍然不是本田宗一郎的最终目标。

  本田宗一郎在很年轻的时候,虽然一无所有,但有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跻身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行列。

  开办汽车修理厂和生产活塞环,都只是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目标所做的铺垫。因此,在1945年,他将蒸蒸日上的东海精密机械公司卖给了丰田公司,并于1946年创建了今天的本田技术研究所,开始研发、生产摩托车。

  现在,本田宗一郎的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在全球小轿车市场,本田的产销量和市场份额与日俱增,和通用、福特、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共同跻身于全球最著名的汽车销售商之列。

  7、陈安之

  陈安之12岁随亲戚到美国读书,后来边工作边读书。他曾经做过18份工作,卖过菜刀,卖过汽车,当过餐厅服务员,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存款还是零。

  一次,他在看车展时,一辆奔驰S600令他艳羡不已,他站在车子旁边,让太太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并把这张照片钉在墙上。

  后来,他经商不断走向成功。他的助理向他讨教成功的经验时,他说:“你要成功的话,就给自己贴个梦想板。”说着他从一个牛纸袋里拿出那张自己和奔驰S600的合影,照片上有被钉过的小孔。他接着说,以前一直觉得它实在太贵,不敢想,不敢买,后来,就把它钉在梦想板上,天天看,并朝这个目标奋斗,最终梦想实现了。

  他说,一直把梦想贴在自己的房间里,实现一个,收起来一个,放到抽屉里。从小目标到大目标,最后他所定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现在他成功了,身价已数亿。他的著作,他的录音,他的课程内容都被人疯狂地收藏。他就是当今华人中最著名的成功学专家陈安之先生。

  8、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9、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贫困家庭,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做一个伟大的作家。然而不幸的是,杰克·伦敦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家中既无读书之人,也无经典藏书,更无一个可以引路的老师,他有的就是一颗火热的心。

  十岁那年,杰克·伦敦家中惨遭变故,他不得不离开了美丽的校园,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奔跑于大街小巷,靠报纸赚取几个小钱补贴家用。随后,杰克·伦敦又来到一家罐头厂打工,每日重复着简单、机械、枯燥的工作,但这一切并未改变他的初衷,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一头扎进书海里,如饥似渴,如痴如醉。没钱买书,他就跟别人借,或是跑到免费公共图书馆“饱餐一顿”.遇到什么好的词句,他就立刻写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为了方便记忆,他还把这些东西制作成卡片,贴在床头,插在镜子缝里,挂在晾衣绳上。

  在二十四岁以前,杰克·伦敦一直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觉得时机成熟,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写作之路。可是,一切并非如他想像的那般顺利,虽然他的作品质量相当不错,但寄出去的稿子还是一篇接着一篇地被退了回来。杰克·伦敦的心情十分郁闷,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收获的却是一地的衰草。在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打击后,他的内心不禁有几分动摇,难道自己真的不适合写作吗?

  那天,杰克·伦敦来到一个采石场散心,见一个工人正敲打着一块石头。工人挥舞着有力的双臂,一锤接一锤地敲打着石面,不时可以看到点点火星。尽管那位工人十分卖力,可石头怎么砸也砸不烂,敲打了十几下后,他已挥汗如雨。杰克·伦敦心想,这位工人实在太傻了,继续砸下去,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与其这样,不如放弃。然而,让杰克·伦敦目瞪口呆的是,当工人敲下第三十二锤时,石块“砰”地一声断裂了。那一刻杰克·伦敦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做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就像砸石块的工人,他前面锤的那三十一锤看似无用,实则已一点点地破坏了石块的内部结构,换句话说,他每砸一锤就距成功近了一步。虽然他的作品一次次遭到退稿,但这并不证明自己的努力没有作用,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成功的。

  抱着这样的信念,杰克·伦敦夜以继日地耕耘着,每每有什么体悟,或是完成了一篇作品,他的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就这样,杰克·伦敦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900年,杰克·伦敦终于冲破了层层迷雾,见到了久违的阳光,他出版的小说集《狼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后,他又出版了《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等50余部作品,成了享誉全球的高产作家,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杰克·伦敦的成功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要想实现预期的目标,的方法就是,每天做一件能够让你接近自己理想的事情,日积月累,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你就会石破天惊,一鸣惊人。

  10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他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11、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热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2、刘翔

  又是一个四年的等待,又是一次伤心的关注,倒下的你,失望的我们,原来那一份期待只能属于八年前地中海之畔的雅典,而不能跟随我们到别处!可是我们不遗憾,不抱怨,更不记恨,毕竟这一切,这所有的期待都是因为你的横空出世而随之到来的!

  回想起在雅典的那个夏天,似乎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一般,依然历历在目,那个在起跑点婉如火箭一般冲出的黄种人,瞬间就让我们屏住了呼吸,那种感受、那种感觉,如何能用言语和文字抒发清楚?多少年了?我们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谁能让我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国旗飘扬在那些总让欧美人认为是他们称霸的赛场上?

  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汗水经营,刘翔出现了,就像是在宣告我们黄种人同样可以在田径赛场耀武扬威一般的出现了,你们能赢,我们为什么不能赢?你们究竟比我们有多少优越性?我们不服输,我们不放弃,因为这个赛场没有了我们,注定会变的不精彩。那一刻,刘翔身披五星红旗昂首挺胸站在了颁奖台的最上方;那一刻,多少代人期待的一个梦想终于在刘翔的身上得以实现;那一刻,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体育强国,终于有了引以为傲的新招牌项目!

  可是你可知,为了这一枚金牌刘翔付出了多少?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练,那是多少载汗水和伤痛的百般阻挠,但是刘翔始终没有放弃,他相信挺过这些难关、摆平这些拦路虎后,他就能荣登殿堂。没错,他做到了,他也成功了,在我们只关注到他风光的一面时,还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过于激烈的训练和参赛,早已让他的全身布满了伤痕?为了2004年的那一幕,可以说他燃烧殆尽了自己的运动岁月,今后怎么办?难道要饱含期待的大家每每看到一个伤痕累累的他吗?

  所以刘翔很努力的进行着每一次受伤后的康复训练,更是相当谨慎的安排着自己每个赛季的赛程,只要能时不时的出现在赛场上,只要保持好自己的竞技状态,只要让大家认为他还可以跑,那就心满意足了。只可惜无情的病魔就仿佛每夜都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梦魇一般,让人厌恶的挥之不去,。

  所以当奥运圣火首次在他的故乡—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点燃之时,在我们都在期待刘翔千呼万唤使出来之时,刘翔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无奈的退场了。那一刻有些人不乐意了,整个奥运赛程就为了看这短短的十几秒钟,就为了看你这一跑、一跨,结果你不战而逃,这什么意思?这怎么能让人心平气和的去接受?我们承认那一刻,刘翔的退赛确实让许多支持他、关注他、喜爱他的人们伤心了、气愤了。可是你们可曾想过,作为一名运动员来讲,他的职业生涯能有多久?他的伤病会将他的身体摧残到什么程度?他究竟是害怕失利不敢参赛?还是为了能让你们多看他跑几年,才选择退赛这一下策?诚然不能在自己的故乡出战,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背宗忘祖,可是若不是为了雅典那一枚金牌,会导致他此后伤病缠身吗?

  带着四年前的遗憾,我们跟随着他一起来到了伦敦,可是令我们吃惊的是四年前反复困扰他的那个病魔,怎么也来了?难道它又想在这关键的时刻作乱?再不跑,或许就难以再登奥运的舞台了;再不跑,对于自己也无法交待了……

  因此,这一刻的刘翔咬紧牙关,踏上跑道,就算是摔倒了,也要再度爬起,就算是没有了晋级的可能,也要坚持到终点!这一跑或许就是他在奥运赛场的最后一刻了,但是这一跑却远远要比04年的金牌加身时刻更加荣耀,他将永远都是我们的骄傲,他更将永远都是田径赛场上的骄傲!他用自己坚强的毅力,成功的谱写了一曲“2012刘翔决不放弃”的励志故事!

  13、温城辉

  16岁,他为了做一本杂志,常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罚写“不再不务正业”的保证书;18岁,他用全部的生活费来创业,结果赔了个精光;19岁,他再次创业,申请办理休学。

  看着别人都在象牙塔里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而他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创业梦而要休学,母亲非常不理解,觉得他就像是被传销洗脑了一般,担心他误入歧途,谆谆告诫不成,几次与他大吵,愤而出手相向,甚至闹到了要断绝母子关系的地步。可固执的他,不为所动。

  20岁,他带着梦想到了人地生疏的北京,租住在混乱的民宅里,连应聘人员都不敢带进来。每次,都是约在一个咖啡馆里,双方谈好了意向,才敢将应聘人员带到那个混乱不堪的称为“办公室”的地方。

  几个月后,连续做出来两款产品,可是由于新产品缺乏宣传,也没有太多新意,很难与同类产品进行竞争。理一下财务,他发现钱马上就要花光了,而公司一点进项也没有。深夜,他坐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内心无比纠结。如果继续下去,公司还是没有起色的话,就会赔光所有的钱,为此他就会负债上百万;如果放弃,那么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而自己卷铺盖回去更会受到人们的嘲笑。经过一夜的思考,不死心的他决心再做最后一个产品,若是失败就重回学校上完大学的课程。

  一天,同宿舍的好友打来电话,一番寒暄后,问他怎么给女孩挑选礼物。原来,马上就要到情人节了,为了给女友送一款心仪的礼物,好友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可是试探问了几次,女友的热情都不高,便向他来讨主意。经过多年打拼,他很了解不同年龄客户的需求,便向好友推荐了几种礼物作为备选。就在他为新产品的研发而焦头烂额时,好友又打来电话,是感谢他的。听了他的建议,好友将礼物送给女友,一举赢得了芳心。在电话中,好友还打趣,说他是红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许多人不知道如何送别人礼物,有时还会因为送错礼物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他想若是有一个软件专门帮助人给恋人、家人、朋友、同事制造生日、节日、纪念日的惊喜,不仅省却了挑选礼物花费的时间,也消除了这种不必要的误会,必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经过一番思考与调查,他将最后一次创业机会押在了礼品上。

  尽管他的想法很好,方案也做得漂亮,却遭到了同事的反对,同事一致觉得受政策的影响,礼品市场已经逐年萎缩,做礼品无疑是自掘坟墓。可是,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每个人都要送礼物给亲戚朋友,中国的礼品市场非常大,所以坚持要做礼品。看着日益紧缩的钱袋,他忍痛裁员,只留下4个人,大家一起没日没夜地为了最后一次机会而努力。功夫不负苦心人,几个月后,一款名为礼物说的APP上线,按照赠送对象、赠送场合和他/她的个性,而将礼物做了分类,制作了不同的攻略,要选一款适宜的礼物点点鼠标或者划划手机屏幕,几分钟就搞定了。而清新的风格,使得APP一上线就俘获了一大批90后女生的芳心。如今,礼物说的用户已经突破了1000万,月销售额突破了5000万元,成为国内礼物领域的移动电商,也获得了投资机构的千万美元融资。

  他就是人称“90后马云”的温城辉,说起成功的秘诀,他说:“我只是努力做一棵向上攀爬的藤,无论历经风吹日晒,终不忘初衷。”从钻出地面的那天开始,柔弱的藤就一直向上攀缘,即便历经暴风雨的摧残、烈日的肆虐,从没放弃目标。因为它知道如果放弃目标,便会被践踏,而只有不停地向上攀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14、爱德华多·加西亚

  出生在美国的爱德华多·加西亚,从小就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生日那天,他独自为全家做了顿炸薯条,那是他人生的第一道菜,在家人的夸奖中他萌生了一个宏大的梦想——长大后要做世界名厨。

  高中毕业后,加西亚毅然决定去纽约的一所烹饪学校学习。每天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他还到一家餐馆边当杂工边留心学习大厨的烹饪技巧。天赋加上实践,三年后他成了近千名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当地一家知名酒店主动聘请加西亚当主厨。加西亚也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勤奋苦练、潜心研究,厨艺也声名远扬。

  天有不测风云,4年前的一天,加西亚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左手。一个用双手做菜的厨师,一个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厨师,却断了一半的臂膀,加西亚的人生彻底改变了。望着自己装着假肢的左臂,想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他抱怨着、诅咒着,甚至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用脚绘画的艺人,那位艺人没有了双臂但绘画水平十分出色,一下子触动了加西亚的神经,梦想的火种再次被点燃了,他不甘心就这么向命运屈服——他要戴着假肢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

  加西亚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然而,戴着假肢烹饪谈何容易。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练完削皮再练切菜、摆盘、切牛排……由于假肢不听使唤,以前最简单的削皮动作现在对他来说难如登天——削一根萝卜就得用上几个小时,切菜、切牛排的难度就更大了。天天超负荷的练习使他的左臂肿胀、疼痛难忍,但加西亚咬牙坚持,一个月、一年、三年……加西亚经历了无数次痛苦的煎熬、涅盘后获得了成功,他的“左手”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熟练了。逐渐地,他还发现了这只“左手”的好处——他再不用担心切菜切到手指,再烫的锅盖也能徒手揭开,最妙的是刀钝了还能直接在手上磨……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主场,成为了一个独臂厨师,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食品公司。

  独臂厨师的故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很多家电视台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去直播现场做烹饪表演,观众望着乐观的加西亚挥舞着自如的左臂,心里暖暖的。2014年在美国举办的一次世界级别的烹饪大赛上,加西亚凭借自己的拿手菜——普罗旺斯鱼排获得了金奖,他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大厨。

  后来,人称“神厨”的加西亚在回想自己的坎坷经历时,感慨地说:“喜欢烹饪犹如基因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为此我失去了一只左手,但这没成为我的负担,相反,这是上帝送给我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无意中他关了我的一扇门时,却多情地为我开了一扇窗。”

  15、王羲之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16、苏秦

  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 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

  17、柳公权

  柳公权是唐代一位楷书集大成者,他的书法清劲挺拔、俊秀深厚、自创一格,人称“柳体”。在他学书路上,曾有一位“无手”师傅对他的启发很大。

  柳公权小时候聪明过人,热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他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总以为自己写得已经很好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城里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城里。一进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失去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来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18、汤显祖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19、李贺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赞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非常严肃认真,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捉灵感,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游览,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赶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然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及时修改、整理,然后誊写清楚,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休息。李贺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惫不堪的样子,十分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喜爱的传 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20、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1、崔琰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并说:“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曹操听了手下的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相貌俊雅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士,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之间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可是差远了。”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罢了,哪里比得上崔林呢?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崔林的才能的确很出众,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才。不久,崔林的才能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22、文公重耳

  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岁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国内掌握了政权。重耳即位后,对跟随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别封官赐赏,功劳大的封采邑,功劳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个人,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间一直跟随着重耳。当年重耳流亡路经卫国时,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功劳这样大的人,重耳怎么会给忘记了呢?

  原来,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块回到晋国都城绛都后,只朝见过一次重耳,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赏功臣时,别人都整天缠着重耳争赏赐,介子推却躲得远远的。他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曾劝他去见做了国君的重耳,介子推厌恶争功夺禄,他对母亲说:"晋文公得晋,是上天的意思。现在有的人争权夺利,真不知羞耻。我不敢贪天之功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见他干什么呢?我甘愿终身编织草鞋,奉养老母。"母亲见儿子态度这样坚决,品德这样高尚,便不再说什么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背着老母亲上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境内),发誓终身隐居此地,再不出山。

  后来,重耳经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处寻找。得悉介子推在绵山隐居后,又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许多人找了好几天也没发现一点儿踪影。于是,有人建议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介子推引出来,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和他母亲始终没有出来。火灭后才发现他们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十分伤感,下令在绵山为介子推建立祠庙,并传旨:把绵山之田收来的钱粮,统统作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23、蒲松龄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24、郑板桥卖画索银两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家贫,后应科举为进士,任知县,因为帮助农民诉讼以及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而被罢官。

  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的书画无人问津。当了县今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落了他的势利小人。

  郑板桥还曾大书一篇“笔榜小卷”挂在厅堂。标明索书画的价钱: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清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这“笔榜”满纸言钱,不知道的人,准以为郑板桥在跪拜“孔方兄”。

  不过,那些口不言钱、心想厚酬的以卖技生活的假名士们见了,都感到如芒在背。落拓不羁的郑板桥,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吴山尊对他的“笔榜”深为嘉纳,居然请人勒石作碑,加以广泛传播。

  25、诸葛亮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26、岳飞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正好24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军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7、杨时求学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8、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张衡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张衡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张衡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张衡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张衡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张衡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张衡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张衡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张衡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张衡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张衡没吱声,也就不再管张衡。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张衡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29、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30、杨丽萍

  现在说起杨丽萍,都知道她是我国的舞蹈艺术家,她的《雀之灵》《孔雀公主》《两棵树》《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享誉世界,成为舞蹈经典之作,是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丽萍成名背后所经历的辛苦,而她对自己的辛苦又另有一番认识。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杨丽萍为观众展示了她独特的辛苦观。

  杨丽萍的童年是在山村度过的,从小她父母离异,作为家中长女的杨丽萍,开始承担很多家务活儿,还帮大人做繁重的农活儿,放牛、上山打柴、采茶、插秧、捡麦穗、舂年糕、织布,几乎所有的农活儿,童年的杨丽萍都做过。听杨丽萍微笑地谈起童年,主持人诧异地瞪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美丽瘦削的舞蹈家,童年时还做过这么多农活儿。主持人问杨丽萍,那么小,就做这些农活儿,一定觉得很苦吧?杨丽萍笑着回答,不苦啊,这是生活需要啊,认识到这一点,就一点也不觉得苦了。比如你上山打柴,想到将柴打回家,就可以把饭做熟,你就会很快乐的。

  上世纪70年代,杨丽萍被招入一家歌舞团,成了一名舞蹈演员,开始了她美丽的舞蹈事业。从小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训练的杨丽萍,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她的舞蹈基础很薄弱,而一个舞蹈演员,需要身体的软度,压腿、练把杆,这都是最基础,也是最艰苦的训练。杨丽萍每天坚持练功到深夜。当时,生活条件很差,每个月只有7元钱伙食补助,经常吃水煮白菜,上面浮着几滴油星。主持人问杨丽萍,生活条件那么差,练功又那么累,一定觉得很苦吧?杨丽萍笑着回答说,不苦啊,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喜欢做的,是为你的舞蹈事业打基础,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怎么能叫苦呢?

  为了原生态歌舞《藏谜》的创作,杨丽萍带着她的舞蹈演员们,整整磨合排练了一年,在成都,她们终于第一次将这台大型歌舞搬上舞台。到达成都后,距离正式演出只有一个星期了,而节目的整合和走台还没有完成,时间太紧了。为了不让期待已久的观众失望,杨丽萍和她的舞蹈演员们抓紧时间进行走台练习,整整一个星期,杨丽萍全身心地投入最后的排练,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听到这里,主持人忍不住又问她,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啊,那段日子一定很苦吧?杨丽萍笑着回答,不苦啊,这都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嘛,你看到了这个事实真相,就不觉得它是一件苦差事了……

  主持人三问苦不苦,杨丽萍都说不苦,并且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实质都是一样,那就是苦的背后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上山砍柴不苦,是因为可以把饭做熟;练功不苦,那是为事业打基础;每天只睡一个小时不苦,那是成功前夜的付出。这些认识足见杨丽萍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一个目光长远的人,一个理智又富有激情的人。

  杨丽萍的苦是实在的、有目共睹的,也是她切身体会的;她的不苦是观念中的、经过升华的,也是被自己的意志改变了的。她将苦差事转变成不苦的经历,是源于她认清了事情的面目,要想成功,就必须辛苦,辛苦过后,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融入了大胸怀大智慧,令人钦佩。

  31、刘晓庆

  刘晓庆90年代主演的热播剧《武则天》,从十几岁的少女演到白发苍苍的老妇,刘晓庆的眼睛里面渐次写过纯真无邪、心机深藏、妩媚风华、孤苦苍琼…在属于刘晓庆的风华绝代,你甚至分不清戏和人生,以为她就是那个历的传奇女子。《武则天》中的刘晓庆,除了一贯的“装稚嫩”,还有她“先知先觉”的“扮沧桑”——《武则天》之后刘晓庆经历了更多的起落,戏和人生的界限越发模糊。

  但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总不是这些作为刘晓庆人生缩影的“扮沧桑”,而是看似不自量力的“装稚嫩”。

  如今。58岁的刘晓庆将在电视剧《徐悲鸿》中饰演一代画家徐悲鸿的初恋情人、第一任妻子蒋碧微,从19岁演到80多岁。消息一出,更多的声音还是关于刘晓庆“装嫩”的批判。刘晓庆倒并不在意:“演员能装嫩是能力,要是总演自己。那叫什么演员呢?”

  舆论的声音认为,刘晓庆要将“装嫩”进行到底,可我却看到了一颗坚韧的“少女心”——纯真、无畏、爱漂亮、追求时尚的少女情怀,和永不言败的心灵质地。

  刘晓庆曾经说过:“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我会去喂猪。”今天年过五旬的刘晓庆再战荧屏恐怕不单是为了巨额片酬,别忘了,刘晓庆是中国第一代“下海”经商的女艺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她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亿万富姐”。

  中国的大多数女演员,在过了40岁以后,就坦然去演现代戏中的“妈妈”和“阿姨”,要么就是清官戏中的“嬷嬷”。刘晓庆偏偏一次一次挑战观众的心理底线:40岁演少女武则天,如今将迈入花甲之年了,还不忘客串一把19岁少女。

  好事者用高倍放大镜来寻找她脸上的皱纹,但谁能通过那几条皱纹,看到一颗坚韧的“少女心”呢?

  20岁出头初登大银幕,她是中国迄今为止一个获得三届百花奖的女演员;20年前,她勇敢“下海”经商,3年融资50亿,一鸣惊人;她是中国第一批出书的女艺人,销量让许多专业作家望尘莫及……而在这些辉煌的背后,是沸沸扬扬的情感起伏和婚姻纠葛,是众所周知的欠税风波和锒铛入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大小官司——就在前不久,导演谢晋遗孀状告宋祖德的官司中,刘晓庆也不能幸免。对于是非来说,她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刘晓庆三个字,似乎总让人浮想联翩。

  刘晓庆的人生,集中了所有传奇大戏的元素,集中了一个女人的风华绝代以及不堪回首。但她却用她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打不倒的刘晓庆。璩美凤经历“桃色风波”之后接受媒体采访说:“除非你拿刀把我砍倒,否则我绝不会倒下。”用在刘晓庆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刘晓庆喜欢演少女,不论别人怎么捕捉她脸上的皱纹,但谁也改变不了她那种少女纯真而无畏的情怀,同时在时光的历练中,这颗少女心也是坚韧的。刘晓庆在博客中写道:“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我老态龙钟、身材臃肿、鸡皮鹤发的照片。他们认为,我早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可是我并不臃肿,也没有老态龙钟、鸡皮鹤发啊……我可以作为成功的范本骄傲自信地生活。”

  女人一旦拥有一颗坚韧的少女心,那么她就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改变自己的形态:她已经不再年轻,但她却不会老去:她一身的是非,却坚持要活得与众不同。

  32、侯宝林

  侯宝林是中国现代相声的一代宗师,这位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一生创作了《77号》《北京话》《醉酒》《新式马甲》等大量优秀的相声艺术作品。他的相声融强烈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于一炉,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在笑声中给人以教益,俗中见雅,平而能奇。他逝世20年了,但喜欢相声的人一提起他,依然赞不绝口。

  杰出的人才往往是风雨泥泞逼出来的,侯宝林也不例外。他本是天津人,因为家中无力养活,1922年被舅舅带到北京,送给一户侯姓人家做养子,那年他只有5岁。他的养父是贝勒府的厨师,贝勒府名头很响,但其时已是民国时代,享用官府财政拨款的王公们远远不再像皇权时代那样富裕,对身边服务人员更加刻薄,养父收入很低,侯宝林只读了三年小学就不得不辍学。11岁时,侯宝林出外学艺谋生,最初是学京戏,拜阎泽甫为师,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还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起码的京剧表演程式。后来改学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在北京天桥、鼓楼等地当街头艺人。开始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忍饥挨冻,有一次甚至因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去。后来有了些名气,北京、天津等地的戏院开始请他,侯宝林才获得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极其卑贱的生活吧,侯宝林一生都能做到“卑己”。“卑己”跟自卑不是同一概念。自卑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卑己”是不管自己处于何种位置,都将自己放得很低,以赤诚、善良的心对人。抗战时,相声演员戴少甫在天津燕乐升平剧场演出,说了一段《打白狼》的相声。这个段子讲的是“我”——某司令率领人马攻打叫白狼的土匪,介绍自己手下有几个军长、几个师长、多少旅团长等,由演员中的“逗哏”说出这些人的名字,实际上说的都是演相声、变戏法、卖艺人的名字,“捧哏”的听完后问了一句:“你怎么尽带这些人?”“逗哏”的回答:“对,我就专带这些王八兔崽子。”当时天津的流氓头子兼汉奸袁文会认为戴少甫影射他与他手下的一帮“兄弟”,带人砸场子,并将戴少甫赶出天津,戴少甫贫病交加,不久离开了人世。戴少甫逝世后,一家人衣食无着。那段时间,侯宝林每次演完节目,都会在舞台上长跪大哭,讲述戴的往事。观众得知内情,纷纷慷慨解囊。通过这种方式,侯宝林为戴少甫的后代募集了大笔钱。

  新政权建立后,相声艺术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众人对侯宝林的称呼也由“说相声的”变成了“著名相声艺术家”。地位变了,侯宝林依然还是坚守着“卑己”之心,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毫不保留地向他人付出自己的热情与善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师胜杰讲过一件往事。侯宝林晚年住在四合院,一天,师胜杰有事去找他。一进门,侯耀华告诉他:“老爷子上厕所去了,你等会吧。”那时家里没有洗手间,大家都是去胡同里的公厕。等啊,等啊,师胜杰等了20多分钟,侯宝林连个影子也没有。师胜杰担心师父出了什么事儿,就去公厕找。到了公厕,一个场景让师胜杰终生难忘:侯宝林单腿跪在地上,给一位老大爷系鞋带。那老大爷一只手拄着拐棍,一只手颤颤巍巍。师胜杰立马赶过去想代替师父做,侯宝林说:“好了,这点小事,用不着咱爷儿俩。”回家的路上,师胜杰问侯宝林:“师父,您认识那老人家?”侯宝林说:“不认识。我看他鞋带开了,他不方便系,我就去给他系了。”

  面对侯宝林为他人付出的那份真诚、善良,说天地为之动容、石头为之开花或许有些夸张,但我相信再坚硬的心也会变得像棉花一样柔软。的确,侯宝林是“卑微”的,他做好事时的身体姿势都那么平民,然而,正是这种“卑微”让我们感觉到了他内在的高贵——为了他人不惜牺牲面子和身份的高贵。

  一个人要走向这样的“卑微”并不容易。如果说侯宝林早年对戴少甫后人的倾情关照与自己贫寒的家庭出身有关,内里不无同病相怜的因素。在其晚年,当他大红大紫的时候,还能以这样的平常心对待别人,则不再是同病相怜,而只能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悲悯。同病相怜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依然愿意付出自己的悲悯。

  因为这份“卑己”,因为这份内在的温热,侯宝林才赢得观众长久的尊敬!

  33、杨佳

  她是一位漂亮而又富有才华的女孩。她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教师:22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班;24岁在中科院教研究生。接着,她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都顺风顺水,处处布满了鲜花和掌声。可是,在她29岁那年,上帝却突然关闭了那条通往幸福的大门,一下子把她推入到黑暗的深渊里。她的视神经发生了病变,双目失明。与光明一同失去的,还有她的丈夫和孩子。

  她要学习盲文,她要回到自己的知识领域里去。可是,这一年,她已经30岁。30岁的女人当然不能再上盲人学校啦。因此,她只好自学。她开始“看”盲文。当然,她是用手指“看”的。她只能用手指摸来替代眼睛看。她摸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大白菜,字母为c-a-b-b-a-g-e,这7个英文字母,她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可是,她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个单词就是“大白菜”。当父亲告诉她答案的时候,她哭了。她为自己的笨拙而流泪。她是中科院的英语教授,居然不认识“大白菜”这个英文单词。而在此之前,她可是一目十行啊!

  她不相信自己就这么被一棵“大白菜”给绊倒了。她要活下去,她要站起来,她要做一棵能够飞翔的大白菜,重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她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她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摸字,一遍遍地默记。然后,她再把学会的东西背诵给父亲听。一次,父亲在听取她背诵的时候,发现盲文字块儿上满是殷红的血。等她背完,父亲一把拉过她的手,这才发现她的十指都已经磨破。父亲把她的双手攥在自己的手里,禁不住号啕大哭。父亲说:“女儿呀,咱不学了。爸爸有工资,爸爸可以养活你一辈子。”她没有哭。她反而笑着安慰父亲说:“爸爸,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女儿,我能行!”

  一天晚上,她一个人偷偷地跑出了家。父亲很着急,四处寻找。最后,父亲在她工作过的教室里找到了她。学生已经放学。教室的灯光已经熄灭。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反复地用手丈量着黑板。她终于重返讲台。一切都与生病前没有什么两样,以至于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同学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已经双目失明了。终于,有同学发现她拄着盲杖在校园里行走,同学们这才知道了她的不幸,这才知道她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学们感动得哭了,而她却笑了。她笑着讲述一棵大白菜的奋斗历程,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

  她的名字叫杨佳。杨佳学会盲文后,利用电脑盲文软件,踏上了事业的快车道。她以盲人的身份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并获得了哈佛MPA学位。现在,杨佳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副主席。

  34马云

  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为《羸在中国》108强晋36强颁布名单。

  主持人请马云上台讲话,马云首先为没有进入36强的选手讲话。

  马云对选手说:“对于年青人来说,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什么是激情,激情是在未来的三十年里,每一天都保持这种冲劲。”

  “一次失败、失去一次竞争机会没什么关系。什么是激情,激情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不管经历过多少打击,仍然永不言弃。”

  接下来,马云对晋级36强的选手谈到:“我没有吴鹰先生(UT斯达康总裁)那么幸运。从小到大,所经历的失败记都记不清楚。小学考重点中学,没有考上;考大学,考了三次;而且也不像吴先生那样有机会去国外。在创业的经历上,更是记不清遇到多少倒霉的事情,但是我只要感觉到一点光亮,就用左手温暖右手。我觉得我还是不错。”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三点。一是,眼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二是,胸怀,男人的胸怀是冤枉撑大的;三是,实力。实力是你对失败的抗击打能力。

  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我是马云先生忠实的FANS,说来一点也不好笑,像他那样一个成功的、头上罩着无数光环的人,也曾经历了无数的失败,甚至是颓唐。

  我曾亲眼见证了他的创业之路。

  2001年,在江苏徐州。

  一天,电视上播出一个纪实节目。屏幕上放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挨家挨户地推销网站。这个小伙子脸上呈现出很激进的表情,嘴里喋喋不休,身上穿着很廉价的衬衫,理着很土气的头发。因为长相怪异,乍一看,我很不屑,以为是一个骗子,就是那种极没素质的死缠烂打的推销员。

  接下来,让我大吃一惊。

  镜头回放,原来这是一部讲述阿里巴巴网站CEO马云的纪实采访。刚才播出的影像是他从前做网站推销时的情景。

  片子后来介绍了马云与他的团队。他们曾经合作过无数个项目,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每一次都是掏光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甚至是把自己所有的、可以借到的都来拿创业,结果是每一次都要失败,每一次都不得不散伙。等到有下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们又聚在一起,一次又一次,不知道有多少次。

  看到后来,我简直认为马云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倒霉蛋。

  2005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主持人曾问马云:“阿里巴巴网站成功,是否因为软银2000万美金的注入,你是否一直就想从事IT业?”

  马云:“当时从学校辞职时,我就想拿出10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不管是做什么,当时没有想是网站或是其他什么,哪怕是开一个餐馆,我也会立即就去。”

  马云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了无数的失意与失败,甚至要去开餐馆、永不言弃的这样一个人。

  说到IT精英,我们不难想到与他同时代:百度的CEO李彦宏。《时尚先生》是这样评价李彦宏的:“好男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男人不一定长得帅;又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不一定顾家;而有钱长得帅又顾家是断臂山;有钱长得帅又顾家不是断臂山的就是李彦宏。

  另外一个是盛大网络的陈天桥。有经济学家称陈天桥为机会主义的企业家。因为他的创富成功是因为代理了韩国的游戏“传奇”,一个机遇成就了他的成功传奇。

  马云真的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长得不帅,甚至是难看。又没有背景与一次成功的机遇。

  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可谓来之不易,可能花费了别人几倍的心血。

  在被评为2005年度经济人物,主持人同时对三位企业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的公司怎样才能吸引我到你们的公司去工作?”

  有一个人说:“凭我男人的魅力。”

  马云说:“你如果来到阿里巴巴网站。第一年,你会感受到很多的委曲、打击、甚至是不公平;第二年,你就能接受与适应;直到第五年,你从阿里巴巴出去,你不会惧怕任何挑战。”

  当时说完,只听见场内观众的鼓掌声,我十分激动。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有一点光亮都会感到温暖。只要有一线希望,都永不言弃。

  35、方凤娣

  当年轻的方凤娣站在南京西路651号的大理石拱门下时,那道门是如此高大,以至于像她那样高的女孩都会暗自敬畏。那是在1965年,15岁的方凤娣走进上海体工队训练基地,她将在那里度过五年,从一个活泼的女孩变成篮球明星。当时大方并不喜欢打篮球,她回忆道:“我只是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女孩,小时候我想当演员,一点也不喜欢打篮球,从来没想过要打篮球。”

  大方的身高引起了上海女篮的注意,体育局官员造访大方的家,征询其父母的意见。他们告诉大方的父母,他们的女儿能为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带来荣誉。此外,能进入专业体育队在当时也是个“铁饭碗”,那意味着大方今后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必像她的母亲一样在棉纺厂的生产线上忙碌。

  在体工队里,五六个运动员住在一间宿舍里,他们有固定的食谱,也有牛奶和肉类供应。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都是专业运动员的特权。刚进体工队时,大方遇到了一些麻烦,她当时的一位教练回忆:“大方刚进来时跑得很慢,抓不住球,而且在场上跑几个来回就跑不动了。”

  无论冬寒夏暑,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八到十个小时,有时候训练会艰苦得让人哭出来。林美珍曾是上海女篮的前锋,她说:“我们认为意志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一个运动员的技术提高是有止境的,但意志的提高却是无止境的。”

  大方的意志也在不断提高,接受专业训练一年后,她的技术还是很生涩,但是在抢篮板球时她更加主动,有时为了争一个球,她会毫不犹豫地扑倒在地板上,这样的意志品质也让她在之后艰难的生活中始终没有放弃。

  1969年,上海恢复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由于大量老运动员的退役,19岁的方凤娣被推上主力中锋的位置。大方稳定的投篮和在篮下的顽强作风让她得以入选国家女篮,并在1976年亚洲女篮锦标赛上战胜当时的亚洲霸主韩国队。当时的国家女篮控卫罗学莲说:“大方是个非常内向的人,训练结束之后她总是坐在寝室里织毛衣。”

【有理想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善良的名人故事10-19

渴望读书的经典名人故事11-10

名人拜师的故事(精选15篇)12-07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04-27

古代名人阮籍的故事12-12

历史名人关羽的故事九个经典故事12-12

与元宵节有关的名人故事02-24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12-09

名人的读书故事(通用10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