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活与哲学方向论文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亦生活。人因教育而成为人,人因哲学和教育而成为更理智、更智慧的人。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生活与哲学方向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要:教育、生活、哲学相伴相随。在教育这种生活中,最应当产生哲学。大学的学者进行着艰难和艰辛的精神劳动,他们总是力求走到哲学。大学在让哲学繁茂起来的时候,自己亦必成了哲学的繁茂之地。
关键词:教育;哲学;生活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人们走着走着,就跳动起来了,舞动起来了。于是,就有了舞蹈。
人们说着说着,就哼起来了,唱起来了。于是,就有了歌曲,有了音乐。
说着,走着,歌舞一起生成了,来到了。
这个事实好像在说明,人是必然走向艺术的,或者说,生活必然会走向艺术的。也可以说,生活处处有艺术。
笑是艺术的源泉。然而,哭也是源泉。艺术家之所以能让哭也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哭与笑一样,都是人的情感的表达。
歌又是与诗连在一起的。歌是对生活的抒发,诗是对生活的提炼。歌被写下,就是诗;诗被唱出,就是歌。诗与歌被画出,就是美术,就是绘画。
诗情是艺术,诗意是哲学。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生活中就处处有哲学。
二、哲学亦生活
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种地的,有做工的,有教书的,有演戏的,有从军的……这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生活中都有哲学吗?
的确是都有。有军事哲学,有教学哲学,有艺术哲学,有各种经营中的哲学。
既然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也就在生活中,哲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干脆说,哲学亦生活。
为什么哲学会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呢?为什么哲学亦生活?有这种必然性吗?哲学必然会在生活中吗?
当人们还在愁吃愁穿之时,当人们只是在为衣食而忙碌之时,当人们还在忍饥挨饿之时,也会有哲学吗?至少是很难有哲学出现了吧?
按亚里士多德理解,哲学是与休闲有关的。他认为几何产生于休闲。处于为愁吃愁穿而奔波之中的人,有多少休闲?没有休闲,会有几何吗?会有哲学吗?生活是那样拮据,会有哲学吗?
事实上,我们需要稍稍明确一下哲学究竟是什么。其实,哲学就是思考得更多一些,思索得更深一些的结果。只要想得多、想得深,哲学就可能来到。
因而,如果有了休闲,有了爱思索、爱想象的习惯,走到哲学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喜欢思、喜欢想的人,多得很。于是,还愁没有哲学吗?
也不是凡有休闲的人都能走到哲学那里去的,还要肯于去思去想,才可能有哲学。其实,还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自由。自由的环境,自由的把握;即使环境中存在一些可能的约束,也能把握和享有自由,自由地思,自由地想,才可能有哲学。能思想,有自由,就有哲学。
三、人有哲学天性
怎样才能思想呢?其实,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有意识,有情有义有思想。有意识,能思想,这是人的天性。
自由也是人的天性。亚里士多德说人本自由。霍普金斯大学的理念就是“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马克思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
意识,自由,都是人的天性。因而,拥有作为人的意识和自由的产物的哲学,也是人的天性。
有些地方的人们为何没有多少哲学呢?那就是因为没有让人的天性充分展现出来。进一步说,那就是没有让人充分地享有自由,并在自由中自由地思,自由地想。否则,怎么会没有哲学呢?怎么会没有代表人的天性的哲学呢?
不信,就可以观察一下:在一个小镇上,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自由聊天时,就能够发现有不少富于哲理的话语。只是他们真不知自己竟可与哲学搭界。可是,这足表明,哲学自然地在生活中,哲学就是一种生活,不论意识到了没有,它就在那里。
可以想象的条件是,这个镇上的人不愁吃不愁穿,而且,他们的意识或所思所想基本上不受束缚。因此,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镇上的人有休闲,有自由。于是,他们就有了哲学。依然是,人们的天性确定了他们有哲学,虽然不是科教书上的哲学,也不是教授们在讲坛上讲的哲学。
哲学在大学里是作为思维的科学在讲授,是旨在使学生变得更智慧的科学在讲授。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成了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哲学亦以这种方式生活在大学。这跟在民间生活着的哲学相比,相异的是,一个是更自觉地更系统地展开着,而另一个是自然地随意地展开着;相同的是,都是哲学天性的表现,方式不同,场合不同,掩盖不了它们之间的同。
我们看到了人有哲学天性,于是也可以说,哲学是人性的产物。有人性,就有这种天性,就有哲学。
我们的社会曾在30多年前的一个时段里,不断地批判人性论。后来在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更为猛烈地扫荡人性。于是,在一些人心中燃起了的狂潮,人性丧失,就发作了。于是,哲学在那个时期也受摧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那个时期永远过去,于是,人性的赞歌再度响起;于是,人们有理由盼望在中国有一个哲学的繁荣。
四、大学:哲学的繁茂之地
休闲其实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当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就越来越远离自给自足的状态,就越来越有可能为他人生产,为他人省事省钱省时。
休闲其实是表现为更多的人由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人们只是改变了劳动和生产的方式与内容。休闲与游手好闲是两回事。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在辛劳的程度上一点不亚于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大学里高度集中于精神生产、文化生产、科学生产。这里的人们进行着几乎纯粹形式的精神生产,只有一部分人需要与物质生产结合着去做。
这里的人们进行着特别艰难和艰辛的精神劳动,其艰辛的表现就在于他们总是追求形而上,总是力求走到哲学。大学所培养的博士都被认为是Ph.D,即Philosophy Doctor。无论是做思辨研究,还是做实证研究的,都需要有理论思维,都需要向哲学走去。
即使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不能离开理论思辨,不能离开哲学。越是自觉地靠近哲学,越可能达到更高学术水平。因为哲学所追求的就是更深入更透彻的结论或观念。
赫钦斯说得很透彻:“我相信,大学所要解决的是思辨的问题。”[1]美国的发展受益于美国大学,美国大学的发展又深深受益于哲学。这都是历史所证明了的。
在中国,曾经的历史也表明,最高水平的哲学与最高水平的大学同在。
“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2],当弗莱斯克纳这样称颂大学时,其依据就在于大学能创造理论,大学能提供哲学。
大学在让哲学繁茂起来的时候,自己亦必成了哲学的繁茂之地。对于哲学,大学确实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这片土地还是贫瘠的,那么,它最好暂时还不叫大学。
五、教育哲学,还是教育的哲学
教育即生活,教育活动中还会没有哲学吗?
教育中的哲学,正如语言哲学、文化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一样,就是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自身的哲学,而不是外加进去的哲学,不是教育加哲学。
教育哲学属于哲学,但它首先属于教育学。而且,教育哲学就位列于教育基本原理这一学科内。
至今做课程哲学的中国人还很少很少,做高等教育哲学的,至今也很少很少。但是,做教育哲学的人不少,而且还很早。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前后就有一些人做,例如,范寿康就是很早做教育哲学的一位。30年代,40年代,做哲学的人,并且称得上哲学家的中国人不少。
在教育这种生活中,最应当产生哲学。哲学出于人的天性,教育也出于人的天性。人因教育而成为人,人因哲学和教育而成为更理智、更智慧的人。
在古中国,在古希腊,教育与哲学都是并肩出现的,只是各自思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并且,自古以来,教育与哲学依然形影不离。康德是宇宙学家、哲学家,也是教育家;孔老夫子是教育家,也是哲学家。到了近代的杜威,他也是教育家,同时是哲学家。
教育与哲学为何如此亲密呢?这是因为它们思考的最基本问题相同。教育的第一问是“人是什么”,但这也是哲学的首问。哲学把“世界是什么”和“人是什么”视为同等重要的问题。而且,“人是什么”的问题给哲学家们带来的困惑更多。
宇宙已有了137亿年历史,地球也有了40多亿年历史。人类的历史不到一亿年,也不到一千万年,而仅有382万年。然而,我们从康德那里,从欧洲的实验室那里,渐渐知道了宇宙是何时起源、是怎样起源的,但是,对于人是怎样起源的,意识是怎样起源的,几乎一无所知。
宇宙是奇妙的。奇妙的宇宙里出现了更神奇的人类。我们赞美人类,就不能不回头来赞美宇宙,赞美地球。至今,在以人类智慧所探测到的星球中,还没有发现有比地球更适宜人居住的。赞美地球,也感谢地球。
可是,又还是哲学和教育告诉了我们人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从而,也告诉了我们地球的恩赐。地球恩惠于人类,人类通过教育与哲学而深知自己应当有一颗感恩的心,尊重地球,爱护地球。
教育、生活、哲学,是相伴相随的。教育帮助我们享受生活,哲学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教育,从而也帮助我们如何更懂得生活,且因懂得生活而更好地享有生活。
人因智慧而获得了哲学与教育,哲学又与教育一起让我们人更智慧。神秘而神圣的人所应受到的尊重,同时都应给予教育,给予哲学。否则,我们就不能算是尊重了自己。
参考文献
[1] [美]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3.
[2] [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
[生活与哲学方向论文]
【生活与哲学方向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10-20
哲学论文写作指南07-24
经典的哲学论文(通用10篇)08-17
寻找生活中的哲学08-08
人生哲学的论文范文09-05
临床医学就业方向论文06-25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8-21
外国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10-02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09-27
外国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