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俗文化是端午之灵魂散文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节,又到粽叶飘香时,远离故乡的我,仿佛又闻到了昔日老家母亲蒸的粽子的味道:一股浓浓的粽叶和肉香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头天早上,我和三弟在睡梦中就会闻到厨房里面散发出来的一股清香,是妈妈头天晚上熬夜蒸出来的一锅粽子,一股粽叶与糯米在热气作用下混合而发出的味道。我和三弟就急匆匆地起床冲进厨房,拿出一个碟子倒上白糖,妈妈会将粽子剥开用筷子串上,沾上少许白糖吃起来,那个美,说起来就想流口水。
众所周知,我国的端午节,既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又是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过去在端午节,有很多传统的庆祝仪式,如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扔灾、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这里面就承载着很多民俗文化及精神的内容。长大以后,我就逐步认识到,端午节不光是吃粽子,文化韵味不该忘啊!各地的端午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约定和过节仪式。
近日笔者在家从网络上偶尔读到了几条端午节的谚语,其中包涵着不少的有关于端午文化的知识点和信息量。于是,在谚语中就品读了一下,发现端午竟然别有一番意味。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讲究,虽然大都差不多,但有着细节上的小差别,这在一些谚语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因为艾叶和菖蒲草是常用的,北方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惯,江苏地区也有“端午佳节,菖蒲插屋”;“端午节卖菖蒲”之说。南方有雄黄酒、划龙船习俗,便有“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的说法。不过哪里也不如广东地区的讲究,比如“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的谚语,不仅说明对端午节的重视,同时给人一种端午节不单纯是一个节日,就像春节前“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一样。端午节不是节气,不少相应谚语却对气候情有独钟,江浙地区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的谚语。闽粤一带有“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这时候的端午节已经成为冷热气候的转折点。谚语中景色描写最美的要数江苏的“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读过之后,那星星点点绿桃枝、一望无际麦儿黄的美丽画面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南京的“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则贴切诠释了端午节的传统。而江浙的“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从另一面让端午节有了祝福含义。另外,端午的谚语中和治病常有关,齐鲁地区的“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西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更多宣扬了端午养生概念。对艾叶的效用定位也不少,湖北一带至今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尤其是西北那个“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的谚语,趣味十足,不由得叫人忍俊不禁。
如今端午节的“热度”,似乎赶不上“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和“愚人节”……不是说这些舶来的“洋节”有何不好,东西方文化,本来就是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灿烂繁荣的。但是,在洋节时用“消费”孝敬父母,也别忘了端午节也有孝敬的内涵;或者完全让粽子的香甜冲淡了粽子的寓意——这种情形,可以反衬出传承端午民俗文化的重要。
基于此,谈古,不是为了“古”,而是为了“今”,我们应该学会从“古”中汲取利于今天创新的滋养,绝对不能变成“复古”。论今,不是抛弃“古”,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在继承优秀“古”的基础上,创造今天的精彩,创新今天的端午民俗文化。论今,就是要论今天如何传承端午民俗文化,如何创新端午民俗文化,如何充实端午民俗文化,如何为端午民俗文化留下今天这个时代的最美好的印记!
[民俗文化是端午之灵魂散文]
【民俗文化是端午之灵魂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春之怀古》摘抄10-31
散文阅读之美的瞬间08-23
端午节经典散文07-07
描写端午的古诗之贺新郎·端午09-18
端午节随笔散文精选08-09
散文阅读之读书改变了我06-05
端午节诗歌散文10-03
端午节散文诗09-10
关于端午节的声音经典散文09-14
故乡的端午节风俗散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