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文教学评课(通用12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作文教学评课,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文教学评课 1
听了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姜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
二、导入设计新颖
姜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课就拿出翻得牌,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因为亲身经历过发言特别积极。又出现举牌的'场面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并紧密结合本次作文要求,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我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很好。
三、突出了老师的指导
作文课,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下笔。针对这些学生的困惑,我们在研究时,把重点落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姜老师是出示了一位学生写的作文片段,让学生找出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生共同思考的同时加以写作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教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结尾之处两位老师再次总结写作要点,为下节课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评课 2
刚才听了谢带英老师上的作文指导课《难忘的……》,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纵观这节课:整个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目的性强,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教改的新观念,是一节能够给人启发的作文课。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闪光点值得我学习的: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事、一堂课,通过多元化学习,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赏文水平。把引导学生详细并有条理地述说和记叙难忘的人、事、课作为教学重点,各个环节在本课中紧紧围绕此重点,通过双向互动的学习模式,使重点落到实处。符合了课标的要求。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老师能够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就集中体现了这原则。老师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多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如在指导选择材料时,让学生说打算写什么,再根据学生的'意愿,帮他们分好组,想写人分到一组,写事的也分为一组,写课的也分为一组,这样,志同道合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利用了代币奖励法给表现好的小组加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讲评时,让学生自己进行点评等,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老师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组织严谨:在世界上导入时,老师通过谈话,播放生动的课件,展示一些深刻、让人难忘的相片。播出刘翔奥运会夺冠、申奥成功、同学们在上课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开想象的思路,激发学生的灵感火花。在指导学生审题时,老师从内容入手,让学生以读领悟,明确要求。想想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有什么要求?这样设计,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边读边思考,深刻领悟题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把学习自主选择权交还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在具体指导学生叙说自己难忘的东西时,在叙说环节让学生自己准备相片。课堂中学生拿着相片,对着自己的同伴一边看一边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然后让代表向全班介绍,集体评议,不但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其写作欲望。让学生参与评议,这样做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路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环节中,师生总结,教师点拔学生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写人:从事中表现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来描写。写事: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抓住人物活动的过程来写。写课堂:把课堂过程中最难忘的一点写清楚,把最能触动自己感情的情境写清楚。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学们跃跃一试,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活而不乱。教态自然和谐,语言简洁生动;板书设计简洁了然,清楚明白,让人一目了然。
四、多层次的互动评改。
在评改课中,教师安排了多个评改环节:总评、指导评改、例评、自评、互评、赏读。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升华,大大激发学生评改兴趣。
经过了评改,学生自主认识到作文的不足,鉴赏作文的好坏,拓宽学生的思维。
作文教学评课 3
在平时的听课学习中,鲜少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案例。所以这次傅主任《假如我会变》的课堂教学,我怀揣着一份新奇走进了三年级的课堂。
首先打动我的是上课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每次听傅老师的课,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对等关系。虽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仍能强烈的感受并表达出自己的主张,所以人人都有想说的机会。学生对所说的话题兴趣盎然,“我要变成麒麟……” “我要变成云雀……”这一个个动人的想法背后都有非常惊人的理由。
老师穿插其间,进行适时地点评与夸奖,有不准确也得到了及时地纠正和修改。课的始终,傅老师始终对孩子的表达给予由衷的肯定,因为对三年级孩子来说,你的认可是他以后发展的动力,是他对写作产生兴趣的基础。我相信积极向上的语言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写出更精彩的作品来。
待孩子们写完后,傅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作文读给其他同学听,集体评点。学生的上台是对她自己的一种认可,大家对她的肯定性评价,是对她的一种鼓励,整个展示过程,孩子们始终是处于愉悦状态的,这是对刚刚作文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写作信心的一种建立。当然一节40分钟的`作文课,展示的学生有限,我们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我想这种遗憾也影响到了对于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引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原本结合习作进行方法点评的教学很难铺陈开来。当然如果是常规的两节课的时间会更加充分。
这节课,对于处于作文教学迷惘中的我非常的宝贵。
作文教学评课 4
上午,韩老师的本色作文导写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她那精巧的教学流程,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让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着,思索着,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下面,我就韩老师的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韩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精心设计了一次特殊的默写——默写一同听课的同学的名字,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前导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韩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这次自由写作的重、难点是“怎么样才能抓住场景特点”,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这一重、难的突破上,在韩老师不着痕迹的亲切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刚开始默写时的心理,默写中遇到的困难,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欣赏同学作品时的神情等,由点到面,娓娓道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好。
这次作文导写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韩老师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
总之,韩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文教学评课 5
板块一:欣赏语言的幽默感
1.出示沈青圆同学作文中的句子:“同学们个个像常年被浸泡在水里的抹布,突然被捞起,全身湿露露的。”
师:我看到很多学生读着读着都笑了。你觉得哪里好笑?
生:说我们是“常年浸泡在水里的抹布”。
师:这样描写很有意思,是吗?能够使人发笑,这样的句子是精彩的。
2.出示沈青圆同学作文中的句子:“一节体育课下来,我闻到了四十只烤鸭的味道!”师:(问作者)你真闻到烤鸭的味道了吗?
生:没有。
师: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
生:被太阳晒了很长时间,很热,晒黑了一圈。
师:那看看老师写的这句话。
出示:“一节体育课下来,我们晒黑了一大圈。”
比较一下:哪句话的效果好?
生:沈青圆写的句子效果更好,这样写显得很幽默。
师:的确,幽默的语言让人眼睛发光,记忆深刻。写作不只是把意思写出来,还要吸引人,让读的人会心一笑,这就是高水平的写作。
【这一个欣赏句子的板块,旨在发现学生作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对比凸显孩子所写语句的情趣感。“常年浸泡在水里的抹布”写的是浑身是汗,“闻到烤鸭的味道”写的是口干舌燥,但孩子却用比喻、夸张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非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就有了特别的意味——不自觉地运用了文学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折射出的是孩子细腻的生活感受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常加点评和赏析,必定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这样的讲评,讲得在理。
板块二:感悟结尾的含蓄感
2.出示钱思懿同学作文中的句子:“渐渐地,我盯着这袋饮料出神,在一霎那间,我恍然大悟,明白了白开水中包含着的那份默默的爱······”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最精彩的就是这个省略号,在恰到好处时迅速收尾,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感悟。很多同学在作文结尾总是把大道理讲得清清楚楚。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妈妈,我会永远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岁月流水也无法冲垮我对妈妈的爱!母爱,真是伟大!”
师:你所写的事例已经表明了母爱伟大,你不说,读者也已经读明白了,结尾就不用再多此一举了。还有同学在故事结尾总喜欢来一句类似这样的总结。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通过这次学骑车,我明白了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克服困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师:“通过……我明白了……”这个句式近似千篇一律。你不写,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道理。写的都是老套的话,没有新颖的描写,还不如不写。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例子。出示《爱如茉莉》的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作者有没有直白地写:从父母互相体贴、互相体谅中我懂得了父母之间就是在平淡中见真情,这样的真爱真是可贵,真是伟大啊!
生:没有!
师:学过《水》,我们读了课文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家乡水是极其珍贵的,课文结尾怎么写的呢?
出示《水》的结尾:“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师:(边介绍边现场操作)这是一杯水,这里有一袋盐。我把盐放入到水杯里,搅拌。现在你们看见盐了吗?
生:盐越来越少了,过会就没有了。
师:那盐到哪里去了?
生:盐溶解在水里。
师:对!我们写作文,就是要把道理、启示、感悟像盐融化在水里一样,一眼看不出来,一品尝,哦,味道全在里头。这就“含蓄感”。(板书:含蓄感)
师:结尾写得含蓄点,意味却无穷无尽。一切尽在不言中,也是一种美。
【这一个欣赏结尾的板块,意在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含蓄之美,通过对比鲜明地揭示出含蓄结尾的表达效果。老师还用了一个盐溶于水的实验,形象地道出了写作的一个秘密: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藏在语言里。然表情达意的.方法有直抒胸臆,也有委婉含蓄,没有孰好孰坏的问题,关键是看具体的语境需要。所以,这里的讲评,尤其是例举的两篇课文结尾所运用的写法,应该联系上文,作更为细致的分析。而钱同学那个句子中的省略号,有含蓄的表达效果,然在写法上,则是一种省略,即有很多话可以写的时候,却偏偏全部省略了。这样的省略实质上是一种文章的剪裁方法,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字面的省略,二是意义的省略,三是事件的省略。这与《爱如茉莉》结尾的复沓咏叹和《水》的结尾的词语“错用”(陌生化)有所不同。因此,在“含蓄感”之下,若能涉略具体的写作方法,则让学生获益更多。】
板块三:训练两种形式的“对比”构思
1.出示范周恒同学的作文片断:
我打开书包,琢磨着怎么跟爸妈说语文考试的事情,可没找到试卷,我并不着急,反正以前也经常找不到东西。再找一下,可还是没有。我也不急,顺手吃了个面包,再慢慢悠悠地回教室找,这种情况出现太多了,肯定有落在桌肚里了,我不紧不慢地吧面包咽进去,这样也好,我可以拖延时间。就这样,我捡捡垃圾,做做好事,像逛超市一样饶了一大圈踏进门口。
来到座位,我懒散地从桌肚里搬出一大坨卡纸和一些书,如果我换个座位,那就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了。在数不胜数的书山前,我毫不慌张,慢吞吞地把书翻过来翻过去,可我傻了眼,还没有!
我连忙一路狂奔,抄了小道回去,迅速打开了书包,慌慌张张把东西全翻了出来,可却一点没见试卷的踪影!”
(“并不着急;也不急,顺手吃了个面包,再慢慢悠悠地回教室找;不紧不慢;捡捡垃圾,做做好事,像逛超市一样饶了一大圈;毫不慌张,慢吞吞地”呈现红色字体)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三段话,想想从红色字体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范周恒试卷不见,一点也不着急,动作很慢。
师:(再出现“一路狂奔,抄了小道回去,迅速打开了书包,慌慌张张把东西全翻了出来”黄色字体。)从蓝色词语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的是他的慌张,着急。
师:写自己满不在乎,悠哉悠哉地找试卷,突然大转变写找不到试卷慌张、紧张了,这就好比本来是直线走,突然来个急转弯,变道走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带给人思维上的差异,这就是作者巧妙的构思。构思除了设计故事的曲折感外,还可以构思对比描写。
2.师补充举例。(分别出示两位学生的作文片断:第一位学生只写第二段;第二位学生写了两段话)
以前的我写起字来歪歪扭扭,横不平,竖不直,每个字都想得了重病有气无力,每个字都像蔫了花朵抬不起头来。
自从练习了五年书法后,现在写的每个字都是方方正正,笔力挺劲,横是横,撇是撇,老师夸我的字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师:你觉得哪位学生写得好呢?
生;第二位同学写得好,好在让我们具体了解他的字进步之大。
师:(小结)对比可以使内容更具体。这个例子和范周恒同学写的都是一个类型的对比,属于写同一事物的前后对比。
【这一部分的欣赏,重心在“曲折感”,即通过前后对比,让故事有了转折、起伏、变化。教师的归纳和评析有了“曲折感”这个要点,就有了具体的凭借和理由,学生听来也格外清晰。可见,对于学生作文中那些妙处,需要有一个写作知识来加以概括和阐释,否则,就会说不到点子上,陷入一片混沌。】
3.学生当场写作,之后教师组织交流,要求:写出前后对比。
他就是不想写作业。瞧,老师来了,他_______。老师一走,他______。他还真会变啊!
生:他就是不想写作业。瞧,老师来了,他假装埋头写字。老师一走,他就把笔一扔,一溜烟跑了。他还真会变啊!
师:抓住前后的动作写出了对比。
生:他就是不想写作业。瞧,老师来了,他就成了一只温顺的小猫,乖乖写起作业。老师一走,他就成了森林里的“猛虎”,在教室里耀武扬威。他还真会变啊!
师:两个形象的比喻用得真妙,表现出了前后的变化。
4.学习另一种形式的对比:个体与众人的对比
师:出示例子:放学了,看到校门口有的学生进了爸妈的汽车里,有的学生坐上了爷爷的电瓶车,还有的学生排着队上了公交车,一个个,一群群都远离了校门。只有我还在寒风中焦急地等待妈妈。
师:这句话拿什么和什么对比?
生:我和其他学生作对比。
师:这是属于个体与众人的对比。
5.学生运用“个体与众人的对比”来写一段话:教室走廊上有一个小纸团,只有第四位学生陈明看见了,弯下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第一位学生看见了,_______;第二位学生看见了,_______;第三位学生看见了,_______。
(学生作后交流)
生:第一位学生看见了,觉得反正不是我丢的,我也没义务去捡。第二位学生装作没看见,直接蹦跳着从旁边走过。第三位学生想着别人都不捡,我也不捡。
师:分别从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来写出不同的表现。
生:第一位学生看见了立马转回头来,双手抱着头,吹着口号,头也不回地走了。第二位学生露出一脸嫌弃的表情,好像看到一坨恶心的东西似的,飞快地逃离了现场。第三位学生刚要准备弯下腰,切,这纸又不是我的扔的,我干嘛要捡?于是又立刻转身走去。师:第三位学生的表现不仅写得真实,而且短短一句话也写出了情节的曲折。
6.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根据老师所给的情境选择一种对比形式进行写话。
小明是个小书迷。
小明以前_________。现在他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___________。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只有小明______。小明可真是个小书迷啊!
(学生作后交流)
生:小明以前一看到书就头疼,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细细读看。现在他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一看到书就神清气爽,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狠狠啃食。
师:这是运用前后对比的形式来写,“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狠狠啃食”写得非常形象。生: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足球;还有的捉迷藏。只有小明在座位上认真看书,不受周围环境打扰。小明可真是个小书迷啊!
师:通过写其他同学的表现衬托出了小明对书的痴迷。
【这两次实战练笔,及时地将两种不同的对比方法加以运用,在运用中体会其表达效果。作文讲评课,讲讲、评评,还需要练练。仅仅知道写作方法、写作知识,尚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唯有实践才能化知为能。在这一点上,执教老师设计的两个练笔可谓“到位”了。两个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所以有话可写。而后才有写作方法的运用。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学生无话可写,再好的方法也使不上劲。再者,这两个方法简便易行,仅仅是写个对比,并不复杂。方法宜简便,不宜复杂。毕竟是孩子,简单的、简便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运用对比法之后,作文质量的提升,进步感充分体现出来了。我们不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但在单项的技能性教学中,应该体现出这样的变化。否则,讲得再有道理,评得再怎么深刻,都是枉然。作文讲评课,应是一种“再写作”。】
作文讲评课向来是作文教学中的“鸡肋”,不讲不行,没啥可讲。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点写作常识,老生常谈。不说作文讲评课,就连作文指导课,也是可导可不导。于是乎,作文指导课、讲评课,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作文只能暗自摸索,自得自悟了。
然而从金洁萍老师的这堂作文讲评课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讲评的意义和价值,讲不讲不一样,评不评也有不同。原因很简单,这节课上,有了实实在在的写作知识:幽默感、含蓄感、曲折感、前后对比法、个体和众人对比法等。尽管有些概念和提法有待商榷,但至少有了讲评的依据和理由。这些基于学生作文经验基础上的写作知识,学生可理解,可运用。可以据此赏析语句、结尾,乃至构思段落、篇章,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型的写作知识,只凭所
谓的语感,只能是月朦胧鸟朦胧。所以,有了适宜的写作知识观照,才有实实在在的作文讲评课,乃至有效的作文指导课。
那么,写作知识从何而来?什么样的写作知识才是适宜的知识?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这堂课,金洁萍老师从学生作文中概括出鲜活而适当的写作知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出自于写作的实践经验。
作文教学评课 6
毛老师的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课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理论的教条,没有写作教学的套路,而是循循善诱的启发,巧妙的引导,教学思路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可操作性强,小学作文评课。
其具体特点有:
一、教学场景的选择。
毛老师选择了露天,野外上课,给学生一个轻松随意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听课,会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敞开自己的心扉,放飞自己的想象,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写作活动,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
二、指导观察的方法。
首先是在具体内容上下功夫。毛老师注意调动学生眼观、鼻闻、口尝、手摸、心思,多角度变换感知对象,从外到内,从点到面,并从每一个感官的不同方面,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侧面全方位感知,了解功能和用途,进而让学生把各部分连起来说。
帮助学生把个别、具体的认识加以综合,这样写的内容就会丰满了,内容就会生动、形象也不愁空洞无味了,进而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条例性和表达的连贯性,和认知的全面性,作文指导《小学作文评课》。在这堂课上老师引导观察铅笔,让学生从实物感知,通过分析比较,观察、感知的内容,实现动态立体感知,变换不同的感知对象。
由无生命的事物铅笔、白纸,到有生命的事物小白兔等逐层深入的训练感知能力,达到水到了渠成的目的。其次是注意引导儿童思考。并多用比较方法,并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去思考、用心去体察,去感悟、去欣赏、去赋予无生命的东西。教思考的方法不是空洞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怎样思考,思考内容怎样更全面,更有新意,更有特色。同时老师边指导,边引导实践,这样使学生掌握的.更轻松,更扎实。
三、巧设问题诱发困惑。
以问题引入引入,让学生在各种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各种问题的引导下,一个接一个的去探索、发现。老师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困惑,带着疑问去探讨,兴趣盎然,然后老师的答疑、解惑,使学生豁然开朗,不断的点燃儿童思考的火花,引导儿童思维活跃起来,推动思维的活跃,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敲开了他们的联想,想象的翅膀。
四、注重实践说些结合。
从说道写,是作文教学遵循的一个原则。毛老师引导学生从“眼中之物”到“心中之物”到“笔中之物”的过度水到渠成。老师第一步以铅笔为例进行指导这是“举一”;第二部就是“反三”,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方法观察、叙述纸、树叶,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飞。
在实践中学生不断有新的感受,新的认知,新的发现,而且转化为技能,进而形成能力。第三,实践中教师指导少了,学生训练多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独立作文能力。
作文教学评课 7
3月22日,有幸外出听课,学习了林老师执教的写作课《笑》。林老师对于课的设计,独辟蹊径,富有深度;对于课堂的调控,更是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一、作文教学的块状呈现——浑然天成
这节课,围绕“笑”林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笑的视频——名人笔下的笑——梦想剧场——笑的佳作等,每一个环节设计,都别具匠心。一开始播放笑的视频,让学生一下子快乐不已,缩短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笑的游戏,让学生一个表演动作,一个学生猜所表演的笑的人物,让课堂笑声不断,也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素材,引出了独特的写作的方法:抓细小、特别、写作有画面感,而不是单一的开心地笑、哈哈大笑。笑的佳作主要展示经典名篇中笑的描写,有《红楼梦》中各种人物的笑,有老舍笔下四奶奶的笑,请孩子先猜一猜填空,最后出示名家对笑的描写。具体直观的呈现材料让学生茅塞顿开,明白经典的描写原来来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还来自比喻、夸张等的修辞手法。最后出示一幅场景灰太狼等儿子,让学生根据情景分角色扮演,林老师的.声音惟妙惟肖,让孩子更好的体验情感融入到情境中,伴随着自身感受,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幅场景,开始练笔写一写对灰太狼笑的描写,并进行当场点评修改。最后还进行了拓展环节,和孩子们一起读了一首小诗,顾城的《小花的信念》,林老师优美的声音配上音乐,让我们都沉浸在美得享受中,不由得爱上了写作,也想自己来写一写。教学环节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二、习作指导的循序渐进——精心有效
课堂注意一个细节,林老师在学生一猜一演活动结束后,立即让学生动笔,将刚才的过程写下来,结果可想而之,不少学生依然没内容可写,念了几篇文章,都是一两句话。紧接着,就开始佳作引路,费不少时间进行赏析,让学生知道如何写具体,写生动,写传神。紧接着,后面的环节,适机出示笑的情景剧,让学生演一演,有了切身感受再自由习作,写起来的文章,与第一轮的写有天壤之别。教学指导的高效与否,很大程度上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知识、能力形成的多少强弱。前后一比,可以知道林老师的课堂是有效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特殊的班级构成,上课无参与盲区。
在林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名称:共同体。他是由孩子们两两结合组成的。林老师说:“同伴是你身边最强有力的老师。”遇到问题,同桌两个互相沟通解决,会的孩子通过向别人讲述,掌握了90%,不会的孩子,通过向同伴学习,通过同伴浅显的语言,也明白了。这就是同伴的力量,在林老师的课堂上,对孩子的观察、参与,没有死角。发言也是按顺序,每一组都要回答。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就是迷人的林老师。
作文教学评课 8
观摩黄老师细节描写的作文指导课,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下一堂有实效性、有生成性的真实高效的课。
本课素材取用广,充分显示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将细节描写相关的课内外典型素材盘活,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捕捉素材,启发学生让作文还原生活要恰当地运用写作技巧即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这循序渐进轻松地帮助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授之以渔,呈现生活。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细节描写的.招数。说轻松,是因为老师教得轻松。主要表现在课上无需滔滔讲述教师只引导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较比较,感受感受,议一议,再点拨点拨便达到了目的。再有,学生学得也轻松,学生得到知识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被动的接受的,而是通过看、听、比较、感受和议主动获取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了训练。思维受到锻炼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获取知识本身。
整个教学环节和方法的设计,本着从学生中来,学生中去的宗旨。实践体会远比一味地教师主观灌输僵化的教条要生动、有效地多。本节课上,教师的指导就像一星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言语创造的欲望和企盼。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还为践行本色作文开创了宝贵的经验。
评价多元,激活课堂。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教学相长。
黄老师的作文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
总之,黄老师的课处处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作文教学评课 9
这学期我们观摩了管建刚老师的网络视频《记一件成功的事》的作后讲评,感到受益匪浅。管老师在习作讲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习作,课堂分三大板块:一是欣赏,二是纠错,三是指导。
一、欣赏,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
习作要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怎样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兴趣呢?管老师运用的就是“欣赏法”。把学生创作的好词佳句美文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欣赏。这一举动极富教学艺术,一箭数雕,一举多得。
1.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导向,让大家认识到美的语言是这样的:是充满现代元素的,是恰当运用了语气词捕捉到了内心真实的心理活动,是充满趣味性的“童话”,是富有节奏的诗一般的语言。
2.管老师不仅使学生欣赏到了鲜活的语言,也使优美的语言得到了发酵和传递。管老师说过,作文讲评的教学是双文本教学,他让学生的语言 “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发酵,传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会在以后的创作中模仿,在模仿中创新,这样就会涌现大量鲜活的语言。
3.树立了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创作的学生自己美美地朗读,孩子的那份自豪感就甭提了,树立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感受成功!自己写出来的好词佳句美文在班级上得到了展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认可,使学生的创作信心空前膨胀,同时激发了更大的写作热情。没有得到展示的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希望得到展示。老师提供一个平台,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是树立学生写作信息,激发写作动力的一条好途径。
4.使全体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创作的方法。学生找到了身边学习的榜样,知道了美的语言是怎么来的,从生活中来的,从阅读中来的,从幽默中来的,更是捕捉了内心一刹那的心灵活动中来的。管老师在讲评中积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发展学生语言。
二、诊断,引导学生避开创作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什么才是假话、空话、套话呢?我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没有一个完整的清晰地认识,而管老师的课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能应用于很多篇作文的开头的“万金油”式程式化语言,就是套话。一片大道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的话,就是大话。其实以前我还曾经为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叫好,管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让我感觉似乎认识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我们常让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怎么修改?方法是要靠老师教给学生的。管老师先让学生认识“高帽子病”和“长尾巴病”,继之以让学生当医生诊断,而后以课文为范例,管老师还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画蛇添足:“如果按照我们的写作思路,应该这样写……”管老师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时间,那样“假、大、空、套”的开头和结尾变得面目可憎,学生受到了真话、实话、心里话的魅力感染,以后将自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三、发现,提高学生写作的技能。
管老师的习作指导,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习作提纲中发现故事发展的曲线图,在故事发展中发现心理活动的曲线图。总结出“作文,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寻找内心的曲折点”这一写作方法。并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曲折与内心曲折,吸引读者的程度是不同的,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创作,让自己的写作更富有魅力。指出了学生习作的方向:“写文章,写故事的外部曲折给人的震撼远远及不上写你内心的曲折所带来的震撼。所以,以后你写文章,写作的重心指向你内心的曲折,而不是指向外在故事的曲折,要指向你的内心,要去挖掘内在的心里矛盾、困惑、担心、害怕,这是写好作文的一大秘诀。”
当然,为了多展示一点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学生获得的语言规律和习作方法,怎样通过训练内化为学生的习作技能的?管老师并没有进行充分展示,正如他曾在报告里所说的,“实际上我自己在家里教师的时候,我不会教这么多内容的”,要“不断地把前面的(方法)消化,使知识成为他的用语言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我想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也是很重要的。
作文教学评课 10
作文是创造性的活动,但是如果小学生一开始作文就期望他们能达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状态,我想,那只不过是我们美好的愿望而已,肯定是不现实的。小孩子学走路,要大人扶携着才能举足;三年级学生在写作道路上起步,正如扶床学步,需要老师的扶持和指引,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一直到详略处理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老师一一指点,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才有可能真正入作文之“格”,进作文之“门”。
杨老师上课回顾例文,掌握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填表格的.形式,理清作者是则样把景物写生动的。
2、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学习作者将景物写生动的方法。
引导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一定要按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师引导学生写景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早晨、中午、傍晚、晚上,也可以写某一段的景物变化。
(2)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3)移步换景为序——先看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后到了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物。
(4)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5)描写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火花。”其实,在起步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格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我想:只要我们带着思考,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成为“荡水、击石”的高手,就一定能帮助学生敲开起步作文这扇神秘的大门!
作文教学评课 11
听了人物描写的两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大家来学习。
一、 有详有略的处理人物
李老师把重点放在感受每个人物形象上,对于每个人物,教师从性格、表情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的地处理人物外貌的描写。
二、 课内外资料的结合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对于如何来写人物形象,老师运用情景教学,通过学生表演,学生饶有兴趣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入手去分析它的性格特点。教师调动学生表演,让静态的东西,在学生们眼前动了起来,相信人物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学生们的眼中。
三、 以生为本,还课堂与学生。
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充分让学生去说,去写,去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个人都能够口齿清晰的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如此看来,学生能够表达出来了,说明他自己就明白了,而且能够这么自信的表达,谁说这样的课堂他们是不快乐的呢?
总之听了这节课后,我也更加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到学生。
作文教学评课 12
今天强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作文课。
这节作文课,强老师让学生从“春秋乐园”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撷取感受最深的一段经历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定。
教学中,强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活动中最深的感受,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说说。学生简单地说出了“爽、冷、刺激”的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说说具体的事件。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大都围绕落水的事情展开。交流完之后,教师还让学生为自己的文章起个题目,要求题目能表达中心,或者涵盖内容,或者体现新颖的特点。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题目,避免了作文时千篇一律的拟题。
一节课结束,我觉得学生讨论的还不够充分,事例说的还不够细致,没有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 如何上好作文课,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深思。
【作文教学评课】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通用11篇)11-03
花钟评课稿范文(精选11篇)04-11
小学数学搭配评课稿(精选16篇)04-23
英语教师评课评语(精选30篇)10-26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通用12篇)04-09
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通用11篇)04-10
人教版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4篇)03-21
译林小学英语评课稿范文(通用14篇)04-03
音乐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08-14
综合实践课教学随笔(精选12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