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时间:2024-10-20 23:06:01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边城》读后感

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边城》中那独特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翠翠、老船夫、傩送,还是顺顺、杨马兵,都给人新奇、自然的感觉。他们都不是英雄,都不是传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实实的“乡下人”。以下是《边城》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峒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市中,70岁的摆渡老人和15岁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码头的船总的二儿子傩送,麻烦的是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最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为女儿的陪嫁,正托人放口风,要求傩送作女婿。

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做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歌唱,谁唱动了她的心,她便归谁。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溺水而亡。顺天家以为这样的事发生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部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头一棒,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翠翠终于明白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她因此明白了祖父活着时所不提的许多事,她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她终于独守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解释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朴善良的心灵。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美,只是它最集中地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良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及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拿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有。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表现出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所强调的一个重点——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

《边城》的结局是悲剧,但这里也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从现实的方面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面,实际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死去,两人没有结合,都有与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

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很久以来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说,可是不知怎么总是不记得去读它,是自己太忙吗,好像不是,是对它的渴望程度不够吗,可我真的喜欢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与它邂逅,那种兴奋劲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对同学说了一句话:“一直以来我都在图书馆找一本书,可是我总想不起来它叫什么,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它!”

有人说他是山里飘来的一阵风,还带真新鲜泥土的气息。当我翻开《边城》的第一页,我就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顿时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气,感觉是那样的清新愉悦,让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从此刻跟这作者的笔尖跳动着,渐渐的认识的那个小镇,那条河,那里的人们,当然还有老船夫,翠翠,挪送…… 似乎我已成为了他们的朋友,随其乐而乐,随其忧而忧!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充裕,可是心灵的世界似乎并未与物质同行,因而“无聊’”,“寂寞’”,“空虚”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口头禅。我也不例外,我时常在这个物质横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而《边城》便是我寻觅已久的一片净土,让我疲惫的心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歇的驿站!与现在的世界相比,《边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或许是人间与天堂的差别,可是哪个是人间,哪个又是天堂呢?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是不统一的。

如果将《边城》比做一个杯子,就好像韩寒一样,我也好想从《边城》这个杯子里窥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进《边城》的世界,总是想找一些词汇去描述它,可我总是失败了,因为 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此都变得淡然无味,它们切实与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决定换过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说过人物是顺着小说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样柔情,明净的双眸,如那个世界的天空一样空灵,广阔的心;老船夫的善良,尽职;挪送的勤劳勇敢;天宝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许就是一个“净“吧,我并不知我这样的概括是否得体,但它真是我真实的感觉。因为每次读完《边城》后我的心灵就如春雨洗涤过的大地纯净无比,那种感觉真好!

谈论一个世界,当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个世界中人们的三观。我很大胆的猜测或许那里的他们并不知这个名词的含义,可是他们却用他们的行动谱写着他们的三观。他们乐天安命,他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而金钱只是辅助它的一个次要工具,他们通常不在乎与其生活无关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们的'“三观“,或许,和现在人们的三观相比有人会笑话他们的无知,可是,当你仔细阅读之后,你还会笑话他们吗,难道你没有从中发现什么吗,它和众多专家高调提出的三观不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

一个世界是不能没有爱情的,因为爱是人类活着永远不可泯灭的永恒的主题!《边城》的世界当然少不了爱情。有人说,《山渣树之恋》是史上最纯美的爱情故事,可是与挪送和翠翠的相比,相信你会有一些新的看法。至今我的脑海里仍时常会浮现翠翠只身一人站在渡口边守望的情景,“他或许明天回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时常孩子气的抱怨到“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出结局呢?”这也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留给我们美丽的想象空间,或许这也表现出作者当时矛盾的社会心态吧!

从《边城》的世界里我窥出了许多现实社会没有的东西,当然我不可否认的是那里也有一些和现实世界相似的东西,如他们传统封建的观念,可是,这并不影响这个世界所展示的美丽主题。社会发展的脚步是前进的,我们如今已无法阻挡物质横行这个主流世界的发展,这就好像很难从现实世界与《边城》世界中区分谁是天堂,谁是人间一样。可是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想象呢,我们为什么不将现实与《边城》相结合,将人间与天堂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个“人间天堂”呢,也就是一个精神与物质同行的世界!从《边城》中窥影,窥出一个理想世界的美丽倒影!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一部清新隽永的诗意小说,它展现给世人一幅浓郁的湘西风情图:清澈见底的河流、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穿新油过钉鞋的女孩、身边带着用竹筒装烧酒的老汉。这些充盈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边城》中那独特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翠翠、老船夫、傩送,还是顺顺、杨马兵,都给人新奇、自然的感觉。他们都不是英雄,都不是传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实实的“乡下人”。就如沈丛文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他们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张扬的个性,但他们身上有着淳厚朴实的人性。正如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在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一般。

沈从文极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美丽、天真、活泼、聪慧、善良,而又有点胆小,带着几分野气的湘西边地少女。她的出生带有悲剧性色彩,父母因爱结合又因爱而死亡。这个可怜的孤雏从小就只有祖父和那只黄狗陪伴。可她快乐地长大,大自然眷顾着她,养育着她,使她不懂得苦恼与忧郁。那双眸子清明如水晶,那个性天真活泼,宛如山头黄麂一样。

当岁月使她不知不觉地步上青春旅程的时候,爱情也就在她单纯的心中开始萌发。端午节上一次与傩送的意外邂逅,使翠翠平静的心湖荡起波澜,她开始觉醒,开始长大,更加复杂的感情开始萌发,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对于死,都小心翼翼起来。

她对爱情相当敏感但又有着乡村少女的怕羞与矜持。比如顺顺托人向祖父提亲时,翠翠“低头去剥豌豆,耳边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的话也长了。’翠翠的心轻轻跳着。”而待明白顺顺托的媒是老大天保,而不是她所钟情的.傩送时,翠翠的心都乱了,但“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也无理由哭。”只是“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少女情怀的波澜、羞涩与无助,也写出了她的朦胧、无可言说的思绪。她渴望爱,渴望收获爱情,但现实却是戏剧化地向前发展着,她和傩送的爱情注定要经历一番磨难与等待。

翠翠,又是具有卢梭式美德、喜欢幻想的少女,她一直生活在梦想、幻想当中。这种幻想是她希望与忧虑的混合体。如她害怕被鱼咬,害怕爷爷的死亡。当雷雨之夜祖父病逝,翠翠以为他仍在睡觉。而当得知祖父逝去后,“这是真事情吗?爷爷当真死了吗?”我们看到翠翠仍活在幻想中,她不敢直视现实的真实与残酷。

小说的结尾带有弗洛伊德的色彩,翠翠接替祖父的位置成了摆渡人,在等待的岁月中面对爱情与死亡这个不可预测的未来。

傩送,这个翠翠心仪的男子,不仅有被称为“岳云”的漂亮仪表,有朱雀般的歌喉,更有一颗纯挚、美丽的心灵。

当得知大哥天宝也爱上了翠翠时,他没有隐瞒、没有欺骗,而是坦白相告自己的情感。他也没有因为兄弟之情,放弃自己深爱的女子,因为他坚信爱是无法相让的。

当一座崭新的碾坊与一只陈旧的渡船放在一起让他选择时,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渡船。有人说:“渡船是活的,不如碾坊固定。”有人又说:“有了碾坊就衣食无忧,远比撑渡船强多了。”但傩送却说:“我不要得到那座碾坊,我想要那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注定要撑这只渡船。”在他心灵的天平上,财物比起爱情,根本无足轻重。因为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爱情也不会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被分隔开来。同时我们也看到,碾坊与渡船所代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渡船如祖父摆渡生涯的热忱、朴实品德;而碾坊则代表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态度。渡船代表着困窘却浪漫的生存,而碾坊代表着富足却庸俗的生活。另外,渡船与碾坊也代表着自由与囚置的冲突。渡船是活的,是自由的,而碾坊是死的,是束缚人的。傩送选择了渡船,就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神圣的爱情。

当顺顺由于天宝之死而不愿意翠翠做儿媳妇,逼傩送去娶王团总的女儿时,傩送的情感爆发了,他不认同父亲的价值观,他坚信自己的爱情信仰,走自己的路,于是他毅然离开茶峒这块生育他的土地,坐船下桃源了。这充分显示了他对爱情的纯真和心地的明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爱出走、为爱流浪的硬汉子。

而小说的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种耐人寻味、带有生死未卜悲剧色彩的结尾,这种虽平淡如水,却意境苍凉,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结尾让人感伤无奈,也使每一个人都把傩送的形象深印在心,为他的痴情,为他的执着而感动,也为他的归期而满怀希冀。

《边城》是一首乡野牧歌,是一首爱的绝唱。在这个发生在湘西沅水河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沈从文所创造的“人生形式”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而那正是《边城》中鲜明人物个性的共通点,也是其魅力绽放的内在因素。

《边城》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掩卷时似乎仍感觉到那缭绕的袅袅余音,那渡船在清澈的流水中摆渡开去,荡起一串串涟漪,也荡起心湖一点点微澜。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好句08-06

边城经典语录10-27

边城读后感精选11-09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10-31

边城读后感范文07-22

边城读后感范文10-31

边城读后感(2)10-19

边城阅读和答案09-24

何逊:边城思09-27

《边城》的教案(精选5篇)08-22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边城》读后感

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边城》中那独特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翠翠、老船夫、傩送,还是顺顺、杨马兵,都给人新奇、自然的感觉。他们都不是英雄,都不是传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实实的“乡下人”。以下是《边城》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峒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市中,70岁的摆渡老人和15岁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码头的船总的二儿子傩送,麻烦的是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最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为女儿的陪嫁,正托人放口风,要求傩送作女婿。

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做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歌唱,谁唱动了她的心,她便归谁。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溺水而亡。顺天家以为这样的事发生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部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头一棒,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翠翠终于明白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她因此明白了祖父活着时所不提的许多事,她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她终于独守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解释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朴善良的心灵。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美,只是它最集中地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良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及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拿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有。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表现出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所强调的一个重点——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

《边城》的结局是悲剧,但这里也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从现实的方面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面,实际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死去,两人没有结合,都有与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

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很久以来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说,可是不知怎么总是不记得去读它,是自己太忙吗,好像不是,是对它的渴望程度不够吗,可我真的喜欢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与它邂逅,那种兴奋劲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对同学说了一句话:“一直以来我都在图书馆找一本书,可是我总想不起来它叫什么,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它!”

有人说他是山里飘来的一阵风,还带真新鲜泥土的气息。当我翻开《边城》的第一页,我就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顿时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气,感觉是那样的清新愉悦,让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从此刻跟这作者的笔尖跳动着,渐渐的认识的那个小镇,那条河,那里的人们,当然还有老船夫,翠翠,挪送…… 似乎我已成为了他们的朋友,随其乐而乐,随其忧而忧!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充裕,可是心灵的世界似乎并未与物质同行,因而“无聊’”,“寂寞’”,“空虚”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口头禅。我也不例外,我时常在这个物质横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而《边城》便是我寻觅已久的一片净土,让我疲惫的心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歇的驿站!与现在的世界相比,《边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或许是人间与天堂的差别,可是哪个是人间,哪个又是天堂呢?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是不统一的。

如果将《边城》比做一个杯子,就好像韩寒一样,我也好想从《边城》这个杯子里窥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进《边城》的世界,总是想找一些词汇去描述它,可我总是失败了,因为 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此都变得淡然无味,它们切实与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决定换过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说过人物是顺着小说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样柔情,明净的双眸,如那个世界的天空一样空灵,广阔的心;老船夫的善良,尽职;挪送的勤劳勇敢;天宝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许就是一个“净“吧,我并不知我这样的概括是否得体,但它真是我真实的感觉。因为每次读完《边城》后我的心灵就如春雨洗涤过的大地纯净无比,那种感觉真好!

谈论一个世界,当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个世界中人们的三观。我很大胆的猜测或许那里的他们并不知这个名词的含义,可是他们却用他们的行动谱写着他们的三观。他们乐天安命,他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而金钱只是辅助它的一个次要工具,他们通常不在乎与其生活无关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们的'“三观“,或许,和现在人们的三观相比有人会笑话他们的无知,可是,当你仔细阅读之后,你还会笑话他们吗,难道你没有从中发现什么吗,它和众多专家高调提出的三观不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

一个世界是不能没有爱情的,因为爱是人类活着永远不可泯灭的永恒的主题!《边城》的世界当然少不了爱情。有人说,《山渣树之恋》是史上最纯美的爱情故事,可是与挪送和翠翠的相比,相信你会有一些新的看法。至今我的脑海里仍时常会浮现翠翠只身一人站在渡口边守望的情景,“他或许明天回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时常孩子气的抱怨到“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出结局呢?”这也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留给我们美丽的想象空间,或许这也表现出作者当时矛盾的社会心态吧!

从《边城》的世界里我窥出了许多现实社会没有的东西,当然我不可否认的是那里也有一些和现实世界相似的东西,如他们传统封建的观念,可是,这并不影响这个世界所展示的美丽主题。社会发展的脚步是前进的,我们如今已无法阻挡物质横行这个主流世界的发展,这就好像很难从现实世界与《边城》世界中区分谁是天堂,谁是人间一样。可是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想象呢,我们为什么不将现实与《边城》相结合,将人间与天堂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个“人间天堂”呢,也就是一个精神与物质同行的世界!从《边城》中窥影,窥出一个理想世界的美丽倒影!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一部清新隽永的诗意小说,它展现给世人一幅浓郁的湘西风情图:清澈见底的河流、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穿新油过钉鞋的女孩、身边带着用竹筒装烧酒的老汉。这些充盈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边城》中那独特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翠翠、老船夫、傩送,还是顺顺、杨马兵,都给人新奇、自然的感觉。他们都不是英雄,都不是传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实实的“乡下人”。就如沈丛文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他们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张扬的个性,但他们身上有着淳厚朴实的人性。正如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在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一般。

沈从文极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美丽、天真、活泼、聪慧、善良,而又有点胆小,带着几分野气的湘西边地少女。她的出生带有悲剧性色彩,父母因爱结合又因爱而死亡。这个可怜的孤雏从小就只有祖父和那只黄狗陪伴。可她快乐地长大,大自然眷顾着她,养育着她,使她不懂得苦恼与忧郁。那双眸子清明如水晶,那个性天真活泼,宛如山头黄麂一样。

当岁月使她不知不觉地步上青春旅程的时候,爱情也就在她单纯的心中开始萌发。端午节上一次与傩送的意外邂逅,使翠翠平静的心湖荡起波澜,她开始觉醒,开始长大,更加复杂的感情开始萌发,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对于死,都小心翼翼起来。

她对爱情相当敏感但又有着乡村少女的怕羞与矜持。比如顺顺托人向祖父提亲时,翠翠“低头去剥豌豆,耳边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的话也长了。’翠翠的心轻轻跳着。”而待明白顺顺托的媒是老大天保,而不是她所钟情的.傩送时,翠翠的心都乱了,但“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也无理由哭。”只是“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少女情怀的波澜、羞涩与无助,也写出了她的朦胧、无可言说的思绪。她渴望爱,渴望收获爱情,但现实却是戏剧化地向前发展着,她和傩送的爱情注定要经历一番磨难与等待。

翠翠,又是具有卢梭式美德、喜欢幻想的少女,她一直生活在梦想、幻想当中。这种幻想是她希望与忧虑的混合体。如她害怕被鱼咬,害怕爷爷的死亡。当雷雨之夜祖父病逝,翠翠以为他仍在睡觉。而当得知祖父逝去后,“这是真事情吗?爷爷当真死了吗?”我们看到翠翠仍活在幻想中,她不敢直视现实的真实与残酷。

小说的结尾带有弗洛伊德的色彩,翠翠接替祖父的位置成了摆渡人,在等待的岁月中面对爱情与死亡这个不可预测的未来。

傩送,这个翠翠心仪的男子,不仅有被称为“岳云”的漂亮仪表,有朱雀般的歌喉,更有一颗纯挚、美丽的心灵。

当得知大哥天宝也爱上了翠翠时,他没有隐瞒、没有欺骗,而是坦白相告自己的情感。他也没有因为兄弟之情,放弃自己深爱的女子,因为他坚信爱是无法相让的。

当一座崭新的碾坊与一只陈旧的渡船放在一起让他选择时,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渡船。有人说:“渡船是活的,不如碾坊固定。”有人又说:“有了碾坊就衣食无忧,远比撑渡船强多了。”但傩送却说:“我不要得到那座碾坊,我想要那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注定要撑这只渡船。”在他心灵的天平上,财物比起爱情,根本无足轻重。因为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爱情也不会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被分隔开来。同时我们也看到,碾坊与渡船所代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渡船如祖父摆渡生涯的热忱、朴实品德;而碾坊则代表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态度。渡船代表着困窘却浪漫的生存,而碾坊代表着富足却庸俗的生活。另外,渡船与碾坊也代表着自由与囚置的冲突。渡船是活的,是自由的,而碾坊是死的,是束缚人的。傩送选择了渡船,就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神圣的爱情。

当顺顺由于天宝之死而不愿意翠翠做儿媳妇,逼傩送去娶王团总的女儿时,傩送的情感爆发了,他不认同父亲的价值观,他坚信自己的爱情信仰,走自己的路,于是他毅然离开茶峒这块生育他的土地,坐船下桃源了。这充分显示了他对爱情的纯真和心地的明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爱出走、为爱流浪的硬汉子。

而小说的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种耐人寻味、带有生死未卜悲剧色彩的结尾,这种虽平淡如水,却意境苍凉,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结尾让人感伤无奈,也使每一个人都把傩送的形象深印在心,为他的痴情,为他的执着而感动,也为他的归期而满怀希冀。

《边城》是一首乡野牧歌,是一首爱的绝唱。在这个发生在湘西沅水河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沈从文所创造的“人生形式”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而那正是《边城》中鲜明人物个性的共通点,也是其魅力绽放的内在因素。

《边城》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掩卷时似乎仍感觉到那缭绕的袅袅余音,那渡船在清澈的流水中摆渡开去,荡起一串串涟漪,也荡起心湖一点点微澜。

[《边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