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工艺学是以中国传统烹调工艺技法为研究对象,分析烹调工艺原理,探索烹调工艺标准化、科学化的实施途径,总结和揭示烹调工艺规律的学科。以下内容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烹饪方法类型,欢迎参考!
中国烹饪方法有哪些
常见烹饪方法之一——溜
这种烹调法是下较多食油用旺火把食物炒熟,炒的时间要短,以保持食物鲜嫩。食物要先用生粉拌匀再下油镬炒,炒熟取出,淋上芡汁拌匀即成。如熘肉片、熘鱼片等。肉片应切得薄,否则熘不熟。
熘所用的芡外可分为红芡和白芡两种,红芡多用于烟肉片(猪、牛、肝、腰片等);白芡多用于烟鱼片、烟鸡片等;其区别在于芡汁中是否加酱油。红汁加酱油,白汁只加盐。
芡汁中若加少量味精或浓肉汤,更能提味。
常见烹饪方法之二——卤
把食物放进卤水烹制称为卤,卤制食品味较香浓。
制作卤水的方法是用水和酱油各半,加适量的糖和酒,再用小纱布袋装上丁香、陈皮、肉桂、甘草、八角(又称大料)、花椒等香料同煮。
卤制食品时,如果是蛋类应先把蛋煮熟去壳,如果是肉类(如鸡、鸭、牛肉、猪肉等)应切成大块,再放进卤水中,加少量葱姜等,先将卤水武火烧沸,然后改用文火煮,蛋类煮约半小时,肉类煮至软。以入味为度。
为了使卤制品容易入味,可在蛋类或肉料的表面用小刀划几道花纹,蛋类也可用针刺些小孔。卤制食品一般应切成薄片食用。余下的卤水可留在下次使用或作调味料用。
保存卤水的方法是把卤水煮开,盛在玻璃、搪瓷或陶瓷器皿里,然后放置在阴凉处或冰箱里。不要用金属锅盆盛放卤水,以免盛具受到卤水中食盐的腐蚀而造成穿孔。
常见烹饪方法之三——炸
炸这种烹调方法,就是把食物投入油镬中加热至熟。要求达到外焦里脆效果的叫做干炸,所用油量要多,火力要旺。
常用的油温大致可分为温油、热油和滚油数种。用温油炸食物最费油,因为油温低,食物外表不易结成厚皮,油分容易进入食物内部,所以耗油多。用沸油或热油炸食物由于油温高,食物外层很快就形成一层焦黄层而变脆,油分不易进入食物内部,所以耗油较少。用滚油炸肉类时,由于肉类传热很慢,若切块太大,往往出现外面焦脆里面夹生的现象,很不卫生。所以,应该把肉块切小些,间歇地炸两三次,才能炸透。
油炸食物时,食物中的脂肪在高温下会分解生成一种能刺激胃部粘膜的物质,妨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而且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的损失较多,所以幼儿和病儿都不宜吃油炸食物。
常见烹饪方法之四——烩和蒸
烩:是指将原料投入镬中略炒或在滚油中过油或在沸水中略烫之后,放在镬内加水或浓肉汤,再加佐料,用武火煮片刻,然后加入芡汁拌匀至熟。这种方法多用于烹制鱼虾和肉丝、肉片,如烩鱼块、肉丝。鸡丝、虾仁之类。
蒸:是指把原料加上佐料,放在蒸笼里或架在镬内,利用水蒸气把食物加热至熟。为了便于计算蒸的时间和缩短物料的受热时间,应把水烧开后再开始蒸。这种烹调方法不但能保持食物的鲜嫩,而且也可以减少食物营养价值的损失。蒸的时间不长时,对食物的营养素影响不大。如果蒸的时间太长,则维生素的损失就会增加。
常见烹饪方法之五——炖
炖:是指把主要的原料和配料放进炖盅内,加上佐料和适量水,盖好盅盖,放进镬内,用武火把镬内的水烧开,利用水蒸气把盅内的食物加热到熟。也可以先把原料在沸水中煮过,捞出之后放进冷水中略浸,再投入盅内炖熟。炖时要盖好镬盖,注意防止漏气。这样,水蒸气难于进入炖盅内,香味也较难于从盅内的食物逸出,炖出来的食物特别鲜美。
焖:一般分为水焖和油焖两种。
水焖:先将原料在沸水中烫一下,捞出后用冷水冲击血沫,然后加进少量鲜肉汤或水和佐料,用文火煮捻。
油焖:先把食物放进油镬中炸一下,然后放进锅里加佐料和少量水,煮至水开再改用文火焖软,所得汤汁少而浓。
成品的酱油色浅的叫黄焖,色深的叫红焖。
常见烹饪方法之六——炒
炒是家庭中最常用的一种烹调方法。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莱,不但味鲜、脆嫩,而且能在较大程度上保持食物的营养价值。因炒菜通常是使用武火快炒,不论肉类或蔬菜,比起其他烹调方法对维生素的破坏要少。
操作时要注意把油烧开,然后将原料下镬急炒,炒熟即可供食。如果是有配料的荤菜,应先将荤料先炒到五六成熟,然后与配料合在一起炒熟。如果是炒青菜,可在油中先放少量盐才炒,可使青菜保持青绿色。待莱快熟的时候再把盐放足,这是为了避免青菜出水过多而损失营养和影响食味。
炒菜可分为红炒和白炒。红炒放酱油,白炒只放食盐。炒鱼片、青菜等应用白炒;炒肉、猪肝应用红炒。
常见烹饪方法之七——烧和煮
1、烧:烧这种烹调方法,多用于肉类,既可彻底消灭肉中的寄生虫卵,又容易咀嚼。
操作方法是武火烧镬,下少量油将生肉料加上佐料炒一遍,等肉料颜色变深,加上少量水,以刚浸过物料为度,煮开后,改用文焖透至软;再改用武火把汤汁焖稠。先用武火炒一遍的目的是使肉料表面的蛋白质通高温迅速凝固,使内部的精华不外溢,肉味鲜美。
烧可分红烧、半红烧和白烧。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放酱油或糖。色深的称为红烧,较浅色的称为半红烧,只放食盐不放酱油的称为白烧。
2、煮:是在沸水中煮熟食物的烹调方法。煮肉类时,部分蛋白质遇高热凝固,不易溶解在水里,因此有人认为肉渣没有营养是不对的。
中国烹饪历史和发展
烹饪,是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它包含烹调生产和饮食消费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烹饪一词,最早见于2700年前的曲籍《易经·鼎》中,原文为“以木巽火,亨饪也。”《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在宗教迷信外衣下,介绍当时社会状况,保存了一些古代朴素辨证法的思想。“鼎”是先秦时代的炊、食共用器,形似庙里的香炉,初为陶制,后用铜制,还充当祭祀的礼器。“木”指燃料,如柴、草之类。“巽”的原意是风,此处指顺风点火。“亨”在先秦与烹通用,为煮的意思。“饪”既指食物成熟,也指食物生熟程度的标准,是古代熟食的通称。“以木巽火,亨饪也”就是:
将食物原料置放在炊具中,添加清水和味料,用柴草顺风点火煮熟。由此可知,烹饪这一概念在古代包括了炊具、燃料、食物原料、调味品以及烹制方法诸项内容,反映出奴隶社会时期先民生活状况及其对饮馔的认识。还由于古代厨务没有明显分工,厨师既管做菜,又管做饭,还要酿酒、造酱、屠宰、储藏,因此烹饪一词,在古代实际是食品加工制作技术的泛称。
烹调,制作菜肴、食品的技术。一般包括原料选择、粗加工、细加工、临灶制作、用火、调味以及装盘的全过程。烹调一词,在唐宋时期即已出现。如陆游《剑南诗稿·种菜》:“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这时的“烹”加热烹炒,“调”即配料调味。烹调工艺,是制作各类食品的全部加工技法及其流程的概称。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烹饪原材料制成可口的食品,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对烹调原料进行切割、组配、调味和烹制,使之成为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菜品的规范方法。
二、菜、菜式、菜品
菜、菜式、菜品都指通过烹调制成的食品。但是,按餐饮业的语言使用习惯,它们的含义也有一些细微区别。菜,含义比较宽广,有时是单称(如这道菜),有时是复称(如汤菜),其内涵要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定。菜式,多指菜肴的品种花色(如烧烤菜式),主要见于南方。菜品,是手工食品的通称,包括菜点羹汤,如蒙古族菜品中就有“红食”与“白食”之分;现今使用菜品一词,主要是和轻工业食品、天然食品相区别。
三、面点、点心、小吃、主食
面点,是以米、麦、豆、薯等为主料,肉品、蛋奶、蔬果、调味品作辅料,通过制胚、包馅、成型、熟制等工序制成的食品。它的外延最宽,包括中点和西点、大路点心和筵席点心、日常小吃和节令小吃、通行面点和地方面点,以及历史名点、祭点、民族点心等。其特色是: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帮式众多,宜时当令,可塑性强,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点心,又称细点或花点,是面点中的一个大类。其特色是:注重款式和档次,讲究造型和配器,玲珑精巧,观赏价值高,多作席点或茶点食用。有些地区如上海和广东等地将面点统称为点心。小吃,也叫小食、零吃,系指正餐和主食之外,用于充饥、消闲的粮食制品或其它食品。也兼作早餐或夜宵。小吃的提法主要见于四川和北方,其特色为:一是用料荤素兼备,每份量大。二是多为大路品种,档次偏低。三是常由摊贩制
作,在街头销售。四是地方风味浓郁,顾客众多。主食,即面食。包括饭、粥、面、饼、包、饺、糕、粑等可以充当正餐的食品,一般由家庭或集体食堂制作,其特色也十分鲜明:一是用料大多单一,调配料较少,主要提供糖类,在膳食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品种基本固定,四季三餐变化不大,人们食用已成习惯。三是工艺简便,易于
掌握,现做现吃,且与菜肴配套。四是成本低廉,每餐必备,有明显的地区指向性。
四、烹饪史、烹调(面点)工艺学、烹饪学
烹饪史,是烹饪的历史。它主要研究烹饪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它以历代的烹调原料、炊饮器皿、调制技法、菜品属性、筵席格局和菜系演变作中心课题,还要解答饮食市场、饮食民俗、食疗健身和烹饪等方面的问题,并要勾划出各个时代的饮食风貌,论其成就与不足。这门科学与社会经济史、农艺史、畜牧史、渔业史、食物保鲜史、生物化学史、饮食器械发展史、营养学史、食疗史、饮食风俗史、各族文化史、中外经济交流史等关系密切,是烹饪研究中的重要领域。烹调(面点)工艺学,是研究烹调工艺的一门学科,是研究菜(点)烹调工艺中的法则与规律的科学。它着重探讨料、味、水、火、灶、器、刀、勺等诸要素在烹调中的作用,及其对菜品(面点)质地的制约或影响;它要总结各类技法的规程,使烹调工艺科学化;并提出菜品(面点)质量检测
和考评的理化指标和审美原则,研究如何制菜(点)才有利于健强国民体质,符合时代需求和国情;还要分析菜(点)风味特征的由来,建立科学的烹饪体系,中国烹调(面点)工艺学的研究目前刚刚起步,现有教材很不完善,需要几代人努力开拓。
至于烹饪学的属性,目前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研究食物来源、烹制、保藏和提高食用价值的科学;有人认为,这是研究烹饪历史、烹饪原理、烹饪工艺的科学;有人认为,这是研究中国菜点及其生产与消费规律的科学,并且具有综合科学和边缘科学的属性。现在,第三种观点已被越来越多 的学者认可,还有许多从业人员投入到这一研究的行列中来。
[中国烹饪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