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网友收藏本站(Ctrl+D),我们将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更多关于元宵节的信息,敬请期待!
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开始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到了汉文帝时,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传说:
其一,
在很久以前,有一年春节刚过,有人在猎杀凶禽猛兽的时候,误杀了一只迷路的神鸟,玉皇大帝得知后非常震怒,意欲派遣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所有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玉皇大帝有个女儿,心地非常善良,她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希望他们早做准备。
众人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如雷贯耳,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有个老人想出一条妙计,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放鞭炮、燃烟火。这样一来,玉皇大帝以为人间已被烧光了,无须再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放火,大家就会平安无事。”大家听了老人的话,点头称是,于是分头去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皇大帝从天庭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熊熊火焰,人畜财产定会烧光,心中大喜,随即取消派遣天兵天将的命令。人们为了感谢玉皇大帝女儿的恩德,纪念这次行动的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点花灯,放鞭炮,燃烟火,久而久之成俗。
其二,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大权,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以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却又惧怕吕后残暴,敢怒而不敢言。
吕后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吕氏家族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于是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兵权,“诸吕之乱”彻底平定,终于保住了刘氏江山。众臣拥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其三,
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奇人东方朔,人称智圣,诙谐幽默,足智多谋,心地善良。有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场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他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正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慌忙将她扶起,并询问自杀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叫元宵,家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进宫以后,她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她就更加思念亲人,觉得自己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后,深表同情,并且告诉她,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有一天,东方朔出宫,他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要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卜的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向东方朔求问解救办法。东方朔不紧不慢地告诉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法解救。”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太监立即禀报给皇上。
汉武帝接过红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后大惊,急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沉思良久,然后对皇上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户户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立即闻声寻找父母,她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人们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做汤圆供火神君,同时正月十五全城挂花灯,放烟火。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正月十五这天就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诗句
瑶台第一层元宵 王丹桂
时令相催。又还是,元宵报春回。桂轮新满,金莲乍坼,不待栽培。
六街三市遍,列鳌山、辉映楼台。竞追陪,簇香车宝马,驰骋多才。
吾侪。情忘企慕,绛宫深处保仙胎。觉花芬馥,慧光明灿,别是欢谐。
玉浆琼液泛,结刀圭、不让樽*。恣开怀。任鸾迎凤引,游宴蓬莱。
元夜即席 韩
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烟空但仰如膏润,绮席都忘滴砌声。更待今宵开霁后,九衢车马未妨行。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四 朱彝尊
曲律昆山最后时,海盐高调教坊知。至今十棒元宵鼓,绝倒梨园弟子师。
元夜 朱淑真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上元应制 蔡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元夜 陈与义
今夕天气佳,上天何澄穆。列宿雨后明,流云月边速。
空檐垂斗柄,微吹生丛竹。对此不能寐,步绕庭之曲。
遥睇浮屠颠,数星红煜煜。悟知烧灯夕,节意亦满目。
历代能几诗,遍赋杂珉玉。栖鸦亦未定,更呜伴余独。
百年滔滔内,忧乐两难复。唯应长似今,寂寞送寒燠。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水兰花慢元宵感旧 段成己
金吾不禁夜,放箫鼓,恣游遨。被万里长风,一天星斗,吹堕层霄。
御楼外、香暖处,看人间、平地起仙鳌。华烛红摇勒,瑞烟翠惹吟袍。
老来怀抱转无聊。虚负可怜宵。 遇美景良辰,诗情渐减,酒兴全消。
思往事,今不见,对清尊、瘦损沈郎腰。惟有当时好月,照人依旧梅梢。
青玉案戊戌元元宵客京师赋 张野
千门夜色霏香雾。又春满、朝天路。回首旧游谁与语。
金波影里,水晶帘下,总是关心处。
征衫着破愁成缕。留滞京尘甚时去。 旅馆萧条情最苦。
灯无人点,酒无人举。睡也无人觑。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忆秦娥 朱淑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归去来 柳永
初过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绪。灯月阑珊嬉游处。游尽、厌欢聚。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馀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罢、且归去。
木兰花令 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醉蓬莱 赵老
听都人歌咏,便启金瓯,再登元老。 山色溪声,与春风齐到。
补衮工夫,望梅心绪,见丹青重好。鹊噪晴空,灯迎诞节,槐堂欢笑。
正是元宵,满天和气,璧月流光,雪消寒峭。今夜今年,表千年同照。
万象森罗,一奁清莹,影山河多少。玉烛调新,彩眉常喜,寰瀛春晓。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阕。
水龙吟 晁端礼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香散眉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阙,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
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把罗襟。
御街行 晁端礼
柳条弄色梅飘粉。还是元宵近。小楼深巷月胧明,记得恁时风景。
庭花影转,珠帘人静,依旧厌厌闷。如今对酒翻成恨。春瘦罗衣褪。
王孙何处草萋萋,辜负小欢幽兴。谁知此际,有人灯下,偷把归期问。
鹧鸪天 晁端礼
阆苑瑶台路暗通。皇州佳气正葱葱。半天楼殿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