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时间:2024-09-26 03:28:20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朝圣》是201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获得2012年度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章怎么描述吧。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平凡人见证奇迹,英雄缔造奇迹。87天,627英里,一个退休老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出发,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随即克服大量难以想象的困难徒步穿越英格兰,以其执着和勇气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段传奇。然而,当我们跟随《一个人的朝圣》的作者蕾秋乔伊斯的笔触,抛开纷杂与浮华,一步步揭开明亮的光环下所隐藏的真相时,却渐渐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不仅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按当下的流行说法,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loser,木讷寡言的他不过是凭着一份最单纯的初衷,以最为质朴的方式在回报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与歉疚。正如那个《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成功是因为简单。

  终其一生,即便是在完成了627英里的徒步旅程后,哈罗德都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面对他人的无助,于是,生性善良的他就只得按捺住悲伤,别过脸去逃避现实,也由此在继“没人要的儿子”之后成为“失败的丈夫”和“缺位的父亲”。人生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个岔口的不同选择都指向千差万别的结果。在荒凉的晚景中最不经意的.回望,也能瞥见灰暗来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一千万种其他可能。于是,那些蛰伏的思绪渐渐奔涌,那颗早已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正如著名诗人狄伦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在路上的哈罗德因为一个简单的目的出发,却从萍水相逢的路人身上找寻到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终于在花甲之年收获了想要的人生。

  627英里,不仅是用脚迈过的距离,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许是当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也许是因为扩大的视角、开放的交流容易让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学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学到了只追求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而放弃其他一切外物,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作者以明暗交织的写法将哈罗德的身体之旅与心灵之旅相结合,交替表现,而当哈罗德站在旅程的终点时,其空间上的旅行更像是作为心灵之旅的背景而存在,或者说,是心灵之旅投影到现实空间的一个映射。当那个愈加自信、笃定、坚强的哈罗德重新站在妻子莫琳面前时,找回幸福的婚姻只是情理中的必然。

  也许,你依然要说,《一个人的朝圣》只是虚构的故事,627英里终究不是现实。可是,请记住,“虚构的故事也有其意义”,就像加油站女孩所说的“如果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一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来吧,接受“不可能”,一杯执着加几滴疯狂,生活会更加充实而快乐。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朝圣》,是中文译名。原书英文名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意为哈罗德弗莱不可能的朝圣之旅,直白,而总括全文。翻译过来后,省略掉了一个最重要的词“不可能”,其实不妥,因为从开始直到最后,“不可能”,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是这整个故事、所有令人笑泪交加的可读性赖以生长的土壤。

  主人公哈罗德之名,被代以“一个人”的泛称,个人经验普世化,而“朝圣”行为被突出放大,应该说,是更趋向于迎合大众心理的,乍看上去,很像又一碗以“宗教、信仰、救赎”为卖点的心灵鸡汤。但正如书中疯狂追随哈罗德脚步的粉丝们所误解的那样,它可以看起来像鸡汤,其实并非鸡汤。

  实话实说,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还在为这到底是一本很精彩的通俗小说,还是一碗加足料的心灵鸡汤而踌躇。说“通俗小说”,并无贬低之意。好的通俗小说难写,好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大仲马……一样姓名恒久流传。即使死硬派纯文学爱好者,也多半不会拒绝一本精彩通俗小说带来的快乐悠闲时光。

  在这里的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有耐心的故事叙述者,疑云密布,层层解扣,摇摆迂回的叙事,让即使具有丰富阅读经验的人,也心存好奇,如猎犬跟随兔子的气味,翻山越岭,穷追不舍。这是一个愉悦而刺激的过程,而且,居然用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人生,就塑造出了惊心动魄、啼笑皆非的阅读效果。略可惜的是,作者偶尔会克制不住自身的说教欲,跳将出来,借人物之口,大谈其人生领悟,解释人物行动的意义,自然流畅的阅读快感被打扰,读者蕴积中的情绪跳闸,颇收适得其反之功。这也是它之所以给人造成“心灵鸡汤”错觉的原因被一部分读者抛弃,又被另一部分读者热爱的原因。

  “用心说服了理性,选择忽略一切证据,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好在,虽让书中人说出了此类豪言壮语,作者还是用无数细节的真实,以肿科大夫面对病人家属式的委婉之辞,暗示理智尚存的读者,这种可能性存在的微乎其微。就如同被宣告罹患恶性肿瘤的病人,结局已注定,尽管可以尝试各种医疗手法,但通常所能做的,其实只有等待了。

  人生就是一种绝症,至死方休。明白这一点不容易,明白之后又会很绝望。主角哈罗德就是这样一个被绝望俘获的普通人:古板、怯懦、无趣,无特长,永远着装整齐,坐了一辈子的办公室,循规蹈矩老好人,打婚后就未有过像样的旅行。如今六十五岁了,拿菲薄退休金,住在小镇上等死。

  现在,他要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由南往北横穿英格兰,全程约一千公里,看望一位身患癌症即将死去的老友。为的是达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的:以走路前往这种行动,来挽救她的性命。这个莫名其妙的信念是加油站一个小姑娘灌输给他的。头发油乎乎的小姑娘,有意无意地骗了他。这欺骗,不太粗心的读者,从行文中一眼就能看出来。

  他从不运动,肌肉松弛,走过的最远距离不过是从家门口到车里。据怀疑还有家族遗传的老年痴呆。他的全副装备是:衬衫,领带,防水外套,帆船鞋舒适、防水、防滑、排气,底薄,赤脚穿着,适合水上运动的帆船鞋,绝非长途步行的可选项,却差不多成了本书的次主角,相当于堂吉诃德的桑丘,弗罗多的山姆,受尽磨难,毫无怨言,陪主角走到最后。另外还有一副老花眼镜、一个钱包。

  哈罗德老头上路了,有两条路。一条是徒步路程,一条是内心之路。路途中,有壮阔优美的风景、不断出场经过又离开的人物、陌生人的'故事,交织着深藏内心的回忆,一点点思想起,不能释怀的,不敢触碰的往事他到底对奎妮做过什么?他们什么关系?他的儿子去了哪里?他和妻子之间的秘密……是怎样的苦楚与隐痛,折磨着他,才如此轻率如此执著地走上这条通往不可能之路?

  结局绝对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是资深编剧,确实将职业长处带入了小说,拿捏故事架构与述事节奏的分寸极佳,巧妙地把握住了戏剧性与日常性的平衡,并最终给出一个意味深长,悲欣交集的剧终。

  这绝不是一个“信念诞生奇迹”的励志故事,更无关宗教,无关信仰,哈罗德根本就不信宗教。这是一个人以及与他紧密相关的人们,在走入生命的最后时光之际,终于达成和解,对命运有了心平气和的接受。而这绝非任何一个普遍意义上“人”,所都能做到的。这个不可能,只能由本书的主人公,这个平凡又独一无二的哈罗德老头来完成。但是,对于一个同样在生老病死中挣扎的普通人,它也会带来令人感伤和宽慰的一些东西,能够让你平静地去面对在某些时候变得很可怕很绝望的生活。

  弗尼吉亚伍尔芙曾说过:“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这段话如果作为这本小说的题辞,太合适不过了。

  “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莫琳想,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即使打开心扉,也只是有点希望而已。相信某种生命中的“不可能”,也只是为了让自己产生这一点“希望”。希望不会生长奇迹,但可以重新塑造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重获一些爱与勇气以及,在某些时刻学会放弃。如果看完全书,你会发现,“放弃”也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可能是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

  悬念强烈的书不适合剧透。不过有个细节可以提一下,书中,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他从此知道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里,六十岁的哈罗德,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没有了解他,没人在乎他,连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样活着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他在给奎妮回信走过邮筒时,忍不住自己问了自己一句:

  “我是谁”?

  奎妮的信是整个故事的开始,这个与哈罗德多年未联络的老友,再次来信时带来了一个极坏的消息她得了癌症,已经时日无多。哈罗德像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像一只待在慢慢加热铁锅里的青蛙一样,惊觉自己前半生的日子过得多么没有意义和存在感。

  他小的时候,就习惯当一棵“壁树”,但偏偏他的心底其实敏感得可以,总是害怕别人的想法。他好不容易决定徒步去看奎妮,却在小旅馆又怀疑自己的决定“别人会怎么看我呀”,他打心底,放不下这个包袱。

  有人问他徒步去看奎妮是否应该信仰,“你信佛吗?还是信别的`什么?”这个“别人”这样问他。他在心底回答:什么佛教徒、世界和平,其实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只不过是个退休的老人,收到了一封信,为了一个愿望而上路,如此而已。

  当一个内心的渴望,变成一种信仰时,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从未如此勇敢和坚强过。而这种强烈的愿望,常常让还处在囫囵中的“别人”感到异常和不解。

  比如,我出了第一本书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就是“写书能赚多少钱?以后就写书了不上班了吗?”坦白讲,我还真没算过我第一本书能拿多少钱,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把它当成要有高额物质回报才做的一件事。我只是渴望去完成这件事,所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了下去。为了一个愿望而上路,如此而已。

  这些哈罗德在朝圣途中遇到的人们,大多数都选择相信他。在这个理性的世界,原本不应该去相信这么一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老人。但他们看到了哈罗德的渴望和决心,这种为了一个愿望而上路的“单纯”在这个世界已经快要灭绝,可千万不要再浇灭它的烟火。

  有的时候,有些心底的渴望,我们只需要去做,不需要想太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主要的。你要记得我曾经提到过的一句话,“当一个人非常非常想要做一件事情时,那么上天就会开始在这个人看不到的地方帮助他。”

  哈罗德的故事最后是什么结局,我这边卖个关子,尽管带着愿望和哈罗德“一同上路”,去享受自己想要看到的风景吧。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摘抄03-23

《初雪 》读书笔记08-16

c语言读书笔记03-23

草叶集读书笔记06-18

汽车构造读书笔记08-2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6-18

读书笔记的写法指点04-14

护理札记的读书笔记06-19

英语 读书笔记(精选16篇)10-24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笔记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