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章吧。
公民凯恩观后感
英国《视与听》杂志自从1952年起,每隔十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影片。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凯恩》(Citizen Kane,港台译为《大国民》)每次都名列榜首,而其他名次的作品每次都有所不同。换言之,在过去四五十年里,世界上最有资格评论电影的人对哪部影片在艺术上居于亚军或季军位置无法达成长久的共识,但他们一致认为,《公民凯恩》是最伟大的电影作品。
这不是我喜欢《公民凯恩》的理由或原动力。记得我第一次观看该片时,得到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第二次观赏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看完后有一种被雷电劈打或见到上帝的感受,当时就坚信这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电影。以后每看一次,这种信念就更加坚定。此后,我详细查阅了有关该片的所有资料,每看完一本就更证实了那些权威人士的评选结果是无比正确的。
在我第一次观片跟第二次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真的回忆不起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公民凯恩》突然由平庸变非凡了,一定是我自己哪根神经开窍了。
回国后,我在不同的场合,从不下十个人那里听到这样一句话:“《公民凯恩》在那个年代的确很有水平,但现在显得过时了。”在我看来,这句话相当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在19世纪上半页算是最高水平,不过,现在听起来真的赶不上时代了。”你能想象这句话在乐迷当中会引起怎样的反响吗?但如此评价《公民凯恩》的大多数是高级影迷或专业人士,因为普通观众是不会去看一部1941年出品的黑白片的。我不是说你不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和评选结果,你若把《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罗生门》等评为“最伟大”也无妨,但《公民凯恩》“过时”?你若能举出哪一处有过时之嫌,我相信我可以给你十条反驳的证据。
很多经典老片在当时有重大突破,但现在看来无论如何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创了电影的叙事手法,但现代人怎么看都会觉得节奏拖沓,更别说主题包含的种族偏见;《战舰波将金号》将蒙太奇艺术推到成熟和完美的境界,但里面的表演现在看起来太夸张。当然这丝毫无损于它们的历史地位。但有几部影片即便现在拿出来首映(前提是以前从没放过),都会令人震撼,两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公民凯恩》和《2001太空漫游》,它们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timelessness)。《公民凯恩》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有些后来被人模仿到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试想,《低俗小说》、《罗拉快跑》、《记忆碎片》等作品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作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都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不然怎么60年还没人能超越它?)
如果你看懂了该片的每一个叫绝之处,仍认为它“已经过时”,那我将无话可说。如果你觉得每次都捧它为“最伟大”有失公允或有厚古薄今之嫌,那么我要提醒诸位,评选的不是近十年的“最伟大”,而是“有史以来最伟大”。如果近百年来我们每年都评选“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我相信每次的结果都会是《红楼梦》。对于崇拜金庸、琼瑶或当年度畅销小说的朋友,我只能抱歉地说一句:“你喜欢的作家及作品都非常好,但就是没有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那么好。”再用音乐打比方,你可能听电台广播了一百次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对那“命运在敲门”的主题已经腻烦,这不能怪你,好东西吃多了也会腻;但很多对《公民凯恩》腻烦的朋友其实没有仔细看过(或看懂了)整部影片,他们觉得腻,更多是因为 “最伟大”的评语已经听得耳朵起茧。
公民凯恩观后感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从场景选取到拍摄手法,独特叙述方式到前卫的剪辑,电影的深度以及演员的魅力无一不让人折服。要知道这是部70年前的老电影,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是一个仅仅25岁的年轻导演并出演的第一部作品。相比之下,我们把时间都浪费在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上。
那些流畅的长镜头从构图到光线无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城堡里鲜明的对比度所流露出来的隔绝与悲伤,都给视觉和情绪带来了最大的冲击感。leland在Susn表演上撕碎的纸条也体现了他细腻感情的处理。且不说剧情,单单是视觉上的效果都能给你足够的情绪。
很多人都说凯恩是个自私透顶的恶棍。我却觉得他是一个叛逆自我,富有创意和幽默的聪明商人。不过也很有可能对导演的个人崇拜混入了判断力。我更愿意把他的自大看作他坚强的方式。他轻视众人,认为自己可以轻易驾驭别人的思想。他的自信让你容不得对他有半点的怀疑。他强迫缺乏天赋的susan在歌剧院唱歌,因为在他的信仰里,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他是爱着suan的不是么。放弃了选举的机会,没有躲避媒体公然带她出行;Susan第一次演出结束给予的独自长久的掌声;最终也没有阻拦她的离开。没有一个人真正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他,因为他至死也没有对任何一个人透露自己的辛酸和悲伤。就像leland所说,“他从不会告诉你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他顶多只是给你些小费。”因为他不需要多余的同情。晚年他给自己建立了一座城堡,耗资与规模之巨大前所未有。从此深居简出,和那些世界搜集的雕像作品封锁在一起,守护着自己那颗凋零的空虚的心。只有那个飘雪的水晶球让他热泪盈眶。那是他记忆里唯一真正自由快乐被呵护的日子,是他失去的,终无法挽回一块拼图。生命的最后一刻,吐出的不过是他儿时心爱的滑雪板上的字。
凯恩对世人来说是一个公众的却带有最私人的谜。而导演的旨意,也许是指出物质的虚无,然而真相本身就是含蓄而不可靠的。电影的结尾给我们留下的更多是疑问而并非答案。
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这么的盲目,我们大都对自己的偏离毫无察觉。不明白此时此刻自己的模样是如何成长出来的,更无法解释习惯背后的每一种行为是如何潜意识的补偿。而我深信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指向我们最终死去的模样。
公民凯恩观后感
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的《公民凯恩》所有的线索全都是围绕着凯恩临终前那一句“玫瑰花蕾”到底意味着什么而展开的。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甚至连那些最亲近的人对他也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个幸运的无赖,一个被惯坏了的、没有原则、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很少见的能发表自相矛盾意见的人,他因为有权,所以无所顾忌,他一直陶醉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意识中,除了自己,他什么也不相信。这位呼风唤雨的权贵,他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永远如同一团迷雾,他一直都处在荣耀的光环之中,所有的人格特点只以为一句:“这个世界上能够决定我怎么做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而暴露无遗。
电影在结尾的时候,借用年轻记者汤普森说出了“玫瑰花蕾”的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凯恩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又失去了这一切。“玫瑰花蕾”也许是他没能得到的东西,也许是他失去的东西。镜头中慢慢出现了那只凯恩小时侯玩耍用的雪橇,在推近中“玫瑰花蕾”四个字慢慢浮现。电影似乎在暗示,太早脱离天真而美好生活,让凯恩就像一只被催熟的苹果,始终怀念的,依旧是那些无拘无束的青涩时光,可是过去却已经无法重现。而一旦进入成人的世界,他就必须妥协,消隐童真的一面,却因为时时追悔,于是,便用那不被理解的恶童般的性格施加于他所能控制的一切。
“玫瑰花蕾”到底该如何破译,成为了《公民凯恩》中的关键性解读。每个人都在寻找它的答案,可是那答案却又根本无从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