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阅读模拟试题(2)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①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四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
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②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③,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1[简答题]“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本文开头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解析:
【学习提示】
一、题解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留的最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那么都江堰又代表着什么文化内涵呢?余秋雨在思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其说本文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余秋雨是通过都江堰来写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要义的。
二、思想内容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思考的层面。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由“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三、段落层次
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肯定和评价了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展现了李冰精通水利,造福于民的精神。第四部分描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写李冰精神的影响。四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入耳目一新之感。
四、写作特点
1.语言个性化。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能力,“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2.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3.思想深刻,发人深思。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提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句话是全文的纲,“最激动人心”是全文的文眼。
2[简答题] 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参考解析:
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到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3[简答题] 本文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参考解析: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在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简答题] 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参考解析:
《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阅读模拟试题(2)】相关文章:
和老妈过招阅读答案 语文试题01-10
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06-27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阅读题巩固练习08-16
梁遇春:途中阅读试题12-06
英语四级阅读试题参考02-06
考研英语一试题及答案(2)10-18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历史学)04-13
小升初语文测试试题及答案10-17
成人高考语文必背的古诗词(精选28首)11-06
北师版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试题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