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柏拉图年龄论研究》读后感
陈康的《柏拉图年龄论研究》开篇即说到大思想家与普通人的区别之一乃是:“大思想家从同一事物所有的不同方面去观察这一事物,普通人仅从这些不同方面里的某某方面去观察。”这句话对我很有触动,让我对“思维”这一习以为常的事情有了反思一下的想法。我想,柏拉图和陈康关于年龄问题的分析,或许其目的也在于引起我们对于思维的思考吧。
柏拉图的“年龄论”并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只是其“巴门尼德篇”中的一段内容,而且并不是很长,但是陈康据此竟然总结出了七条十个观点:
1.凡在时间里的皆变得比它自己年老些。
2. 凡在时间里的皆同时变得比自己年少些。
3. 凡在时间里的皆永远是比自己年老些。
4. 凡在时间里的皆永远是比自己年少些。
5. 凡在时间里的皆与自己有同一年龄。
6. 年龄的差别是一成不变的。
7. 年龄的差别永远变更。
a.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
b.年少些的对于年老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老些,
c.但前者永远不是年少些,
d.后者永远不是年老些。
陈康在《柏拉图年龄论研究》中详细的分析了这七条十个观点的推论过程,这个推论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有必要在此顺着陈康的思路梳理一下:
首先是关于1和2的思路,“凡在时间里的皆变得比自己年老些”和“凡在时间里的皆同时变得比自己年少些”。一般的理解通常是认为时间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条轴,对于每个人的年龄来说现在总是比过去要老一些,未来总是比现在要老一些;或者过去总是比现在要年少一些,现在总是比未来要年少一些。然而真的是如此的简单吗?通过陈康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年龄论问题所关注的根本不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年龄”,而是时间的问题,或者说是任何一个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异,而这种变异是非常微妙的,它有同时的变异和不同时的变异,也有自己的变异和依他的变异。不同时的变异是比较好理解的,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所产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时的变异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个变的过程中的,那么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点上,该事物都同时具有“是”和“异”两种状态,换言之便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某事物都有“存在的自己”和“变化的自己”两个状态,这两个状态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个事物,也不能简单的合二为一。这种思维如同佛法中常说的“不一不异”,从佛法的角度来理解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便可能不好理解了。举例而言的话,比如芝诺的“飞矢不动”理论,飞行中的箭在每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都是静止的,但同时它必定也是具备“变动”的,正是由于这二者同时共存,才能够使某一时间点上的静止和一段时间内的飞动同时成为可能。柏拉图的前两点论述是有如此精密细微的思维在里面的,正是从“是”和“异”在同一时间内共存的角度上而言,才会说到凡在时间里的皆“同时”比自己年老或者年少一些,这样细致的思维,若不是如陈康这样的哲学大家详加解释,一般人真的很难体察到。
变异的同时和不同时正如上所说,而变异从关系上来说,“自己的变”和“依它的变”也非常有意思。陈康在文中举例说明:比如甲由于财产的增加变的比乙富些,乙的财产虽然没有损失,但他同时却比甲变得穷些了。这是个很有趣的例子,在我们今天来理解并不难,而且在今天来说,不需要两个人进行比较,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任何不增不减的资产都实际上已经在贬值了,那么实际上也是一种“依他的变”。从这种变化的样式来说,也可以论证出柏拉图对于年龄的阐述是合理的:随着时间的前进,任何一个事物都变得比自己年老些,这是自己的变;而同时在每一个假设存在的逆着时间的后延来说,他却同时变得比自己年少些,这便是依他的变。
在这七点之中,1和2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对1和2理解清楚了,3和4便迎刃而解,而且3和4的推演是如同教科书般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在时间里的在现在皆比自己年老些(年少些)
小前提:甲无论在何时,那个时候皆是现在
结论:凡是在时间里的永远是比自己年老些或(年少些)
因为此中的大前提是在1和2中已经证明了的,小前提是一个大家普遍能够接收的事实,整个的推论和结论便显得理所当然。
第5条,“凡在时间里的皆与自己有同一年龄”,这一点非常简单,这是从“是”的角度来强调,任何事物无论如何变,变成怎样,它所占据的时间是不能比自己所占据的这个时间持续长一秒或短一秒的,换言之即是某事物的“是”和“变”所占据的时间乃是同样长短的,因为它便只能与自己有同一年龄。
于第6条,年龄的差别是一成不变的,在这里陈康明确的指出了年龄不是狭义上所理解的两个不同人的年龄,而是时间中的一切,时间中的一切事物在时间中的移动速度或者说变化速度是相等的。陈康在这里借助数学的模式来加以论证:
(a+x)—(b+x)=a—b
通过这样的数学推演,整个结果一目了然。这种数学推演的模式到了第7条中发挥的更为精彩,第7条强调,“年龄的差别永远变更”,这一条又分为4个方面来论证:
(1)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先设定a 代表甲的年龄,b代表乙的年龄,a>b,x表示任何时间,a:b代表甲的年龄比乙的年龄,那么 a/b>a+x/b+x。在此算式中,x的数值越大,则a+x/b+x 的数值变越小,从这个意义来说,“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
(2)年少些的相对于年老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同样也是采用这样的数学推演,其前提跟(1)都是一样的,只不过b/a
(3)和(4)是说,无论x的数值如何大,a+x/b+x>1,b+x/a+x<1,是一直成立的,那么便会一直成立这样的情况:a/b > a+x/b+x>1,年龄老些的对于年龄少些的永远是年老些,而没有变为年少些的可能;b/a
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一段短短的对话,到陈康《柏拉图年龄论研究》一篇十几页的论文,此中所蕴含的精密的思辨、归纳和演绎,使人真的感触到“思维是一门艺术”,简单的一段对话,可以归纳出七条十个思维角度,而在推论的过程中,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层出不穷,真是验证了陈康开篇所说的思想家和普通人思维的不同。
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积累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艺术,进而形成合理而严谨的研学态度,对此陈康先生还曾有这样的论述:
每一论述,无论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而来。论证皆循步骤,不做跳跃式的进行。分析务必求其精详,以免混淆和遗漏。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的客观基础。不作广泛空洞的断语,更避免玄虚到使人不能捉摸其意义的冥想,来“饰智惊愚”。研究前人思想时,一切皆以此人著作为依据,不以其与事理或有不符,加以曲解(不混逻辑与历史为一谈)。研究问题时,皆以事物的实况为准,不顾及任何被认为圣经贤训。总之,人我不混,物我分清。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
从陈康的这段自序中,可以体会到前人做学问的精神和态度,这与思维上的改善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前辈的学问家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是值得我们真正学习和继承的东西。
http://www.unjs.com/【《柏拉图年龄论研究》读后感】相关文章:
管理研究方法论总结03-20
退休年龄新规定最新09-17
退休年龄最新规定90后10-26
专家提出孩子学才艺的最佳年龄11-15
教师退休年龄最新规定08-27
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600字(精选21篇)09-14
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最新规定03-17
教师退休年龄最新规定09-14
养生目的要求 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02-19
不同年龄段女朋友送什么礼物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