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

时间:2023-02-06 17:04:18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

  端午节,也被称作“五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民间各种独特的庆典,更是使这个节日充满了人情味。以下就是小编收集的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欢迎鉴赏。

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

  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

  莆田,福建省辖地级市,位居闽中,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欢迎大家阅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端阳或重五、重午。兴化方言称“五日节”。

  在莆田民间,端午节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序进行。在节前,农家巧妇要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裳。节日里先磨米蒸糕,备料包粽,以备祭祖。又以沿海地区特产麦螺为节日佳品,还流传美话,曰:“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治短脖病。”初四清早,各户在门、窗框上插艾草,以示避邪,还在大厅中张贴“钟馗”像,除鬼孽、保平安。

  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草、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还有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露天处“晒午时”,午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以药草蒸蛋,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初五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小孩洗完澡,要在肚脐、脖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穿新衣,胸前挂樟脑丸、黄布虎、八卦图和一串午时蛋,既好看又好吃。

  赛龙舟。船队员先把船抬到村前大沟中,兄弟村请船,举行友谊赛,厨师煮龙船饭、请客,非常热闹。那时的“龙船”,有高伸圆正龙头的称“老船”,象征该乡已有出仕;另一种是翘起平头画龙脸的称“齐头船”,笔者的故乡,造的正是“齐头船”。每一龙舟队员22人,船前部挂村旗,旗后一人大捣船鼓,两边各有十人划桨,船尾一人撑大桨,村民站满沟岸高声呐喊助劲。

  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净直臣冤。”唐代诗人文秀的这首《端午》诗,明确指出了端午节的起源是“万古传闻为屈原”。

  除了纪念屈原,莆田民间还传说:夏禹治水时,毒虫被水浸四起,百姓纷纷起来清除,并称五月为“毒月”。莆仙端午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过节,民间称为“五日节”,与宋朝宫廷中庆贺五日节会相似。

  端午节在莆田民间是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莆仙水特产‘小麦螺’),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划,划龙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了)”。歌谣指明了莆仙民间端午节五日内,过节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动的内容。

  端午节期间,莆田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赶邪佞避毒。相传妈祖曾以菖蒲熬汤为莆仙百姓治病,并以菖蒲九节,贴病者门首,以驱赶邪佞消灾。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正日。中午家家户户吃过汤面后,就准备沐浴。据说,初五这一天的午时,百草尽吐芬香。因此,人们都盛水于桶,置于庭中。不少人家还从山上采摘或购买的“午时草”(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叶、菲子草、枇杷青枝叶、黄豆枝叶及豆荚等),用午时日晒的水和“午时草”烧煮后,让全家人沐浴。

  端午节那天,莆田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还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莆田的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龙头的龙舟,百姓称其为“鸡公仔”,意即雄性的龙;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形象是彩画板面上,人们称其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即雌性的龙。竞赛时,通常都用昂头的龙舟。

  旧时,民间由于宗族帮派作崇,舟赛中常引起争端,甚至发生械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除了旧时的那种不良风气,龙舟竞赛也成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所提倡且倍受人们喜爱的一项水上体育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莆田各地都有组织地举办龙舟竞赛。莆田曾举办过“妈祖杯”国际龙舟竞赛,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都应邀踊跃参赛,盛况空前。

  端午的由来

  “节分端午节自谁言?千古传言为司马迁。堪笑楚江空霭霭,不可以清洗直臣冤。”唐代诗人文秀的这首歌《端午》诗,明确提出了端午的发源是“千古传言为司马迁”。

  除开纪念屈原,福建莆田民俗还传说故事:夏禹治水时,毒虫被浸水四起,老百姓竞相起來消除,合称五月为“毒月”。莆仙端午,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逢年过节,民俗称之为“五日节”,与宋代皇宫中祝贺五日节会类似。

  端午在福建莆田民俗是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俗广为流传着一首童谣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莆仙水土特产‘玉米螺’),初四艾(艾叶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划,赛龙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张着嘴唇,沒有什么可吃的了)”。童谣指出了莆仙民俗端午五日内,逢年过节食品类的俗例以及民俗活动的內容。

  端午期内,福建莆田每家每户必须在门边框两侧插上菖蒲和艾叶草,以避邪避毒。流传妈祖娘娘曾以菖蒲煮汤为莆仙老百姓看病,并以菖蒲九节,贴病患门首,以避邪免灾。

  五月初五是端午正日。下午每家每户吃过炒面后,就提前准备淋浴。听说,初五这一天的午时,百草尽吐芳香。因而,大家都装水于桶,放置庭中。许多别人还从山顶采收或选购的“午时草”(蒲香、蛋草、芭乐果青枝干、菲子草、枇杷果青枝干、大豆枝干及豆荚等),用午时日晒的水和“午时草”烹煮后,让一家人淋浴。

  端午那一天,福建莆田沿海地区和平原区有水渠溪水的一些城镇还举办盛大游戏的赛龙舟主题活动。福建莆田的龙船有二种款式:一种是用红木手工雕刻成仰起水龙头的龙船,老百姓称其为“鸡公仔”,意即男性的龙;也有一种船首是平台式的,水龙头品牌形象是彩绘表面上,大家称其为“齐尾船”或“剃头刀”,意即雌虫的龙。比赛时,一般都用仰头的龙船。

  故时,民俗因为家族帮会作崇,舟赛中常会造成争议,乃至产生械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清除了故时的那类歪风邪气,龙舟竞赛也变成政府部门、文化艺术、体育文化单位所倡导且备受大家钟爱的一项海上户外活动。每一年端午前后左右,福建莆田全国各地都是有机构地举行龙舟竞赛。福建莆田曾举行过“妈祖娘娘杯”国际性龙舟竞赛,港、澳、台地域及东南亚地区等中华都受邀积极比赛,蔚为壮观。

  莆田龙舟节被称为五天节。

  莆田民间有这样一句关于端午节的顺口溜:“初一糕,初二饺,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舟。”(有的村里还说“艾初一,饼初二,螺初三,饺初四,爬龙舟初五”。总之差不多。由此可见,莆田端午节的习俗内涵极其丰富,时间跨度也很长。(广义的端午节持续五天,狭义的端午节是指农历五月初五。)涉及品种丰富,与莆田商品丰富密切相关。莆田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所以人们喜欢吃“饼”;莆田地处沿海,盛产蜗牛。综上所述,莆田端午节习俗有以下内容:

  1.插艾叶:在门眉上插艾叶。艾,又名艾蒿。它的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特有香味,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体。可见古代人插艾是为了防病。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据说也是最早的“养生节”。扫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激浊,祛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乡莆田端午节}。

  2.洗“午水”:农历五月初五用“午草”洗澡(古代其实是五味草草药的合成,叫五味草。如今在农村,石榴通常与树叶、茄子、枇杷叶、尖尾针叶树的枝叶、蕨类植物等捆绑在一起。放在锅里,和咸蛋、光蛋、豆荚、大蒜等一起煮。烧开的水叫“午水”,可以用来洗澡)。

  3.穿新衣:农历五月初五,孩子们沐浴后欢天喜地地穿上新衣。{家乡莆田端午节}。

  4.吃“午蛋”:农历五月初五,大人小孩都吃午草煮的“虎蛋”,还有豆荚和蒜(蛋分咸蛋和淡蛋,一堆豆荚和蒜放在锅里和午草一起煮。吃了之后可以怕病,驱邪,强身健体,防止因夏季雷雨而得病)。

  5.吃粽子:做粽子需要的材料有玉米、花生、蜜枣、粽子叶、咸草等。粽子的品种有蜜枣、豆沙、蛋黄、肉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在玉米里吃包不同的食物。至今,莆田粽子已有十几个品种。传说屈原投河后,百姓怕水中的龙水兽咬屈博士的身体,就做了粽子扔到河里,说是为了让水中的龙水兽、虾蟹吃饱,间接保护屈博士的身体。后来人们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大米,再用彩色丝绸包裹的办法,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手掌。{家乡莆田端午节}。

  6.挂“虎蛋”:用五色线编织一个小网兜,在孩子胸前挂几个“午蛋”。孩子们经常互相比较谁的“蛋袋”更漂亮,谁的蛋袋里装的蛋更多。孩子们经常用“午蛋”互相敲打,这比他们的蛋壳还硬。

  7.赛龙舟:赛龙舟已经成为水上运动,只有水乡才有。(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传说,一是划龙舟追上投河自尽的屈原,二是驱散河中的鱼,防止鱼吃屈原的肉。后来,渡舟的习惯开始流行,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项水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