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18-01-08 12:00:08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下面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整理的几篇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和林语堂,这两个闪耀文坛的名字放在一起,想不熠熠生辉都难。恰巧这两位文学家又都是我钟爱的大家,所以读《苏东坡传》就有了“读一本书,晓两大家”这样绝对划算的感觉。看苏轼的生平,和林语堂对话,在时空隧道中来来回回。

  读完这本书,从对苏诗的喜爱到对苏轼的了解,再读苏诗,就有了更深的感受。断断续续下来,边读边忘,用了半年多才读完。掩卷之余,一个相对完整的苏轼的形象模糊且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在我眼里,苏轼既是凡人亦非凡人。他有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更有常人没有的文学造诣,居高望远。。

  苏轼的艺术成就广泛,令人称叹。我们熟知的诗词歌赋自不必说,书法绘画方面他也颇有造诣。“崇尚自然”这种创作或审美的趋向,是苏轼一贯的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他为文,不饰雕琢,纯自天然,任情资性,洋洋大观。有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貌。苏轼曾言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他的辞章,诗句中,我们所阅读和体察到的恰恰是他的这种浑然天成的'特质。苏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最早提出“文人画”,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主张,画不应着意于形似,而应注重寓意,表意,用意传情。其笔底的盘绕扭曲的奇石怪树就是他内心复杂情感,抑郁感慨的真实写照。他是把他内心的情感意象化了,那磐郁屈曲的笔线构筑起的石头与树木,其实已不是客观现实中的顽石与树木,而是被苏轼人格化了的,给予了其自身命历与精神象征的树木与顽石。所以,那形象距离客观物像虽越来越远,但离内心却越来越近了。在书法上,他的态度与诗画是一脉相承的。他在《评草书》中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是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曾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 除此之外,他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最让我敬佩的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在杭州发生了旱灾和饥疫的时候,就请求朝廷减去杭州上供物品的1/3,用以救济灾民。他自己也拿出一些钱供救济灾民之用。杭州经历旱涝灾害之后,苏轼深感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当时,西湖已经严重淤塞.苏轼招募民工,共用了20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在堤上建造六座石拱桥。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诗词上的成就展示了他文学的才华,政绩的英明彰显了他人格的高大。而苏东坡的伟大却不仅仅体现在这两方面。他最吸引人的是他人格的完整,性格的本真。苏东坡的一生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因为他可以驾驭自己心灵。他钦慕屈原、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提倡"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在他身遭贬谪,处境危艰时,又能以佛、老思想作为其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和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解脱的精神支柱,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有言道,一味地执着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至皎则易污"。然而苏轼在他屡遭贬谪、备受打击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苏轼的超脱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是建立在对祖国、对江山、对人民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心灵。这是他几经洗炼之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 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人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就是苏东坡。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就是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留给我太多的遐想和深思。而林语堂的笔力也让人意犹未尽。读完全书,有读完《红楼梦》的感觉,竟迫不及待地想再读一遍,相信,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

2.苏东坡传读后感

3.苏东坡传读后感200

4.苏东坡传读后感450

5.苏东坡传读后感400

6.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

7.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8.读苏东坡传读后感

9.苏东坡传读后感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