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的故事有很多个版本,至于那个是真的,这就见仁见智啦!
[成语解释]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典故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近义词 ]师直为壮
[ 反义词 ]骄兵必败[成语举例]不,哀兵必胜!不要乐,要哀,何小姐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啼笑因缘续集》一0回)
[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用作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正音]胜,不能读作“shēnɡ”。
[成语辨形]哀,不能写作“衰”。
[成语辨析]“哀”是指悲愤激昂;不是“悲哀”的意思。
[英文翻译]An oppressed army fighting with desperate courage is sure to win.
哀兵必胜故事一:
五十年前,为保卫延安,这里曾进行过一场战争,那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决战.当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养马河战役等被作为各类著名战例载入历史和军事教课书时,我们有必要收束回望的目光,定睛聚焦于在当年那些战役的遗址上上演的另一场战争——神延铁路建设大会战.这是一场和平建设之战,是人与自然之战,也是一次开发和建设革命圣地的“圣战”.它同样产生了为史书所青睐的战例,它同样具有“流血的政治”式战争的内涵、特性和意义。
哀兵必胜故事二:
有关哀兵必胜的典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越王勾践的故事。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前四九七年至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王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四八二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带领精锐部队倾巢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之兵留守国家。越王勾践带领军队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军队,杀掉了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四七三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灭亡。面对失败和耻辱,越王勾践连尝吴王夫差粪便的事都干,在骗取了吴王的信任后,回到越国,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东山再起,灭掉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