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2017年的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来了,那么高一物理下册会怎么考呢。以下是CN人才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7点整举行,7点整是时刻

  B. 时光不能倒流,因此时间是矢量

  C. 一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零,物体一定静止

  D. 研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齿轮的转动问题时可以将汽车看成质点

  2.下面哪一组单位属于国际单 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

  A.米、牛顿、千克 B.千克、焦耳、秒

  C.米、千克、秒 D.米/秒2、千克、牛顿

  3.从离地面为3m高处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在此过程

  中( )

  A.小球通过的路程是8m B.小球的位移 大小是3m

  C.小球的位移大小是13m D.小球的位移方向是竖直向上

  4.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B. 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 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增大

  5.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4N、6N、7N ,若三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物体,则该物体

  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

  A.17N 3N B.5N 3N

  C.9N 0 D.17N 0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木板上滑行,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μ2,木板一直静止,则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A. B.

  C. D.

  7.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同一汽车,速度越快,越难刹车,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物体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 运动时才有惯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的缘 故

  D.已知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故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惯性减小为1/6

  8.如图4所示,小球A、B、C质量分别为m、2m、3m,A与天花板间,B与C间用弹簧相连,当系统平衡后,突然将A、B间绳烧断,在绳断瞬间, A、B、C的加速度(以向下为正方向)分别为( )

  A. g、g、g B.-5g、2.5g、0

  C.-5g、2g、0 D.-g、 2g、 3g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不只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中。每小题4分,漏选2分,错选0分。本题共6小题,共24分)

  9.如图是A、B两物体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 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从图象上可知( )

  A.A做匀速运动, B做匀加速运动

  B.20s末A、B相遇

  C.20s末A、B相距最远

  D.40s末A、B相 遇

  10.游乐园中,游客乘坐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升降机,可以体会超重或失重的感觉。下列描述正

  确的是( )

  A.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游客是处在失重状态

  B.当升降机减速下降时,游客是处在超重状态

  C.当升降机减速上升时, 游客是处在失重状态

  D.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游客是处在超重状态

  11.如图所示,悬挂于小车里的小球向左偏离竖直方向θ角,则小车可能的运动情况

  是( )

  A.向右加速运动 B.向右减速运动

  C.向左加速运动 D.向左减速运动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证明了力不是物体维持运动的原因

  C. 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因此物体只在不受外力时才有惯性

  D.牛顿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13.如图所示 ,物块P、Q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面上。则在下列的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

  A.P所受到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B.Q受到的重力和Q对地球的吸引力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D.Q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

  14.如图所示,圆柱形的仓库内有三块长度不同的滑板aO、bO、cO,其下端都固定于底部圆心O,而上端则搁在仓库侧壁上,三块滑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是30°、45°、60°.若有三个小孩同时从a、b、c处开始下滑(忽略阻力),则( )

  A.a处小孩最后到O点

  B.b处小孩最先到O点

  C.c处小孩最先到O点

  D.a、c处小孩同时到O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