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时间:2024-07-29 06:56:06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蝉

  【唐】虞世南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延伸阅读: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中秋古诗及其赏析09-22

《明日歌》古诗赏析08-02

古诗江雪全文赏析09-17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赏析07-04

关于清明的古诗以及赏析04-07

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10-14

端午节的古诗赏析09-23

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赏析06-29

忆江南古诗词赏析07-26

关于儿童的古诗及赏析(精选7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