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学》余秋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篇1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浮生若梦,斗转星移,时间在指尖不经意流走,更让人珍惜读书的可贵。
《问学》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主线,从甲骨文的发现说开去,从先秦诸子讲到唐诗宋词,从书法、绘画讲到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古代政治体制讲到历史的演进,涉猎之广,让人叹为观止。
本书夹叙夹议,通过余秋雨与北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对话,在这里进行了辨析与思考。生动的课堂气氛,令人心驰神往、如沐春风。这是一本面向当代大学生的读物,这更是为广大读者朋友准备的精品大餐。《问学》是一张带领读者穿越到过去领略中国文化的导游图,而带着我们进行文字之旅、游览各个时期历史景点的讲解员就是余秋雨和他的那些北大学生。读者观后身心愉悦,魂灵暂脱躯壳片刻,世俗之心也略得升华。
秋雨先生梳理了以《诗经》、庄子、司马迁、唐宋诗词、元代戏剧、明清小说、白话文运动为里程碑的中国文学史;又简述了以先秦诸子、儒道之争、佛教汇入、南宋重整中国哲学、明清心学、近代中西之辩的中国思想史。视角广漫而深刻,语言生动而平实,对文化史中重要人物的精彩评述使历史线条更加丰满,着实可作为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简明读本。
这本质地厚重,内容丰沛的《问学》,是一部课堂问答集。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余秋雨在自序中写道:“我以整整一年时间与北大的中文、历史、哲学与艺术院系的学生在凤凰卫视演播室做了以师生问答为形式的文化节目,此节目持续了一年有余,好评如潮。《问学》一书,即是此电视系列节目的文字整理。”
余先生用童年的歌声,来形象地比喻甲骨文所代表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他用宏观比较的视野来展示东方的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的文化差异;他将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到世界性的哲人群中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且用鲁迅的小说来深入浅出地刻画出老子的超越和飘逸;他用文学的胸襟来观照先秦诸子百家,得出庄子是先秦百家里文学品质最高者的结论。
我很欣赏他在书中说的这句话:“一个比较负责的老师,每次思考问题的时候,眼前都有一群学生,我们会想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很多学生也会这样,不管他到哪里,心中永远有这么一个师生相遇的教室。”
正文后面的“闪问”其实挺值得一看,关于中医是否“伪科学”的问题,余老师的反应颇为得体,“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族群,是由中医佑护下来的,佑护的时间比科学的时间长得多。科学不会这么狭隘,把自己一时解释不了的“存在状态”判定为人为科学。当天文学还没有发现很多行星的时候,它们已经存在了。未被天文学关照的行星,并不是一种非科学的存在。”
最后我引用一位读者的读后感言:
“历史已经收起了它往日的一本正经的面容,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脸,它像一道风景,招徕着过往的每一个向它窥望的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历史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读历史的方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坐标观察曾经的起起伏伏的历史风云……
中国历史,以她的特有的宽厚和容忍,接纳了人们对她的正解、反解、戏解。在一片嘻嘻哈哈的娱乐声里,历史,就像蒙娜丽莎一样,用微笑注视着每一个在她面前路过的人。她的笑,仿佛在鼓励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去亲近她,去解读她。然而,在她的笑里,我们又不难读出其中含着有多少的蔑视!
中国历史,实在是太深奥了。就像断臂维纳斯那支不知遗落在何方的臂膀一样。也许正因为深奥,才引来了这么多人的解读。
我想,最近出版的余秋雨先生的五年来唯一新着《问学》,也应该是属于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吧。不过,他是用中国文化史的视角来一探中国历史的衰盛走向。
与他的其它叙述文化史的著作不同的是,这一回,余秋雨先生试图在他的新着里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为我们展开中国文化史画卷。”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篇2
刚进大学,首先就是军训,实是无聊,于是就到书店找本书看,看了会儿,想起了高中看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于是想继续看看余秋雨的书,终于又发现了他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于是,一个军训期间主要由这本书陪着我度过。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这,便是余秋雨的《问学》。
从《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推开《问学》的大门,余秋雨老师与一群北大学子(王安安、何琳、王牧笛)一起正在探讨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到“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想想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应该是诸子百家时期及老子的了解,虽然余秋雨似乎很多精力都放在研究孔子身上。老子的道德经的讲解有点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很多人都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孔子的论语,但是我感觉老子的道德经也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处世之道良书,短短五千字,实是集我国大文化,大思想于一体。我对于道德经的了解比较少,因为看不懂,就像余秋雨说的,第一句就难倒了一大批人,以下各句更是难以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生活中,我们的态度让世界形成了对立面,我们认定了好,相应的就存在了不好,我们认定了善,自然而然就定义了恶,由此,迎来了很多的繁琐,如果我们没有定义这些,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呢?
对于诸子百家的喜欢可能也是来自对于墨家的喜欢,对于《秦时明月》这部动漫的喜欢。诸子百家的时代是张扬的时代,是中华文化鼎盛的时代,那是思想完全解放的时代,每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的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墨家,墨家主要有十大基本思想,虽然也有一些感觉上是矛盾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现在学习的,墨家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是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墨家的侠盗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墨家的反对侵略战争。余先生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与问读后感400字(精选8篇)08-31
秋雨的诗句(精选140句)10-13
面试官常问的问题及回答03-25
面试官常问哪些问题06-11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04-02
面试应届生问哪些问题03-20
形容秋雨的诗句70句10-23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200句09-25
考研复试最常问的20个面试问题03-27
余世维执行力心得体会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