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成语解析

时间:2024-09-08 01:32:21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韬光养晦成语解析

  导语:我们学习成语太了解他的典故以及由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韬光养晦成语解析,欢迎借鉴!

  【成语】

  韬光养晦

  【读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释义】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历史典故】

  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韬光养晦”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类说法相混淆纯属误读。

  韬光养晦 词语辨析

  近义词:韬光晦迹、深藏若虚、玉韫珠藏、韬匮藏珠

  反义词:锋芒毕露、霸气外露

  由于种种原因,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韬光养晦成语解析]

【韬光养晦成语解析】相关文章:

成语推心置腹解析09-11

痛彻心扉成语解析06-22

疑难成语及注释解析08-14

酒池肉林成语相关解析08-13

描写隐瞒的成语及解析07-05

结草衔环成语解析10-19

形容走路的成语以及解析07-22

形容秋天美景的成语解析11-03

形容夏天的成语和解析08-24

与感情有关的成语及解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