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

时间:2024-09-19 09:34:54 啟宏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希望大家喜欢!

  三焦为六腑之一。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脏腑中最大,又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表里联系,故又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至现代,亦未取得统一认识。这里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简介一下。

  一是有名无形说。

  二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首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是有形质可见的。网站收集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而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一般认为包括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所谓“诸气”,是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生化。因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也是人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本身通行人的元气。

  元气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身的。故《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亦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综上所述,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而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身的。

  2. 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生理功能,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人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行。如果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因为水液的运化要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人体的气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血才得以正常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又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为三焦还有运行水谷的生理功能,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

  3.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所以上焦包括膈以上的心肺两脏及头面部。

  关于上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雾”。

  (2)中焦:《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中焦是指整个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从解剖部位看,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但亦有医家将肝归属于下焦。

  中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

  (3)下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现一般认为脐以下部位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亦有人将肝归为下焦。

  下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后世医家,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此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

  拓展: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一)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网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

  1.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小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相关文章: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12-05

中医话惊蛰养生03-05

中医制药就业前景05-17

中医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05-24

中医门诊工作总结(通用12篇)04-28

中医穴位养生按摩法是什么03-22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03-28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通用13篇)01-10

中医伤科学:伤科治法——内治法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