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

时间:2024-10-31 20:33:43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

  胃位于人体横膈膜之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称为中脘。其中贲门上接食管,幽门下连小肠。

  关于胃的具体形态,古代文献亦有描述。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胃主受纳,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到达于胃,由胃来容纳之并停留一定的时间,以利于消化吸收。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所谓腐熟,是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的不断蠕动及胃中阳气的蒸化下,使水谷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腐熟。胃的腐熟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过胃的腐熟,水谷才能游溢出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人的气血才能充盛,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而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如果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失常,必然引起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如胃的受纳功能失常,可见胃纳不佳,饮食无味,甚或不思饮食等。胃的腐熟功能失常,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除了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还要靠脾的运化,小肠的分别清浊等协同作用,才能顺利完成。中医常把人体的正常的消化机能,概括为“胃气”。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的作用,认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甚至认为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各代医家重视胃气的作用,固然反映了当时受医疗条件及技术的限制,维持正常的消化机能成为患者维持生命和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但现在中医治疗疾病,亦常把“保胃气”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主通降,以降为和

  主通降,以降为和:通降;即通利、下降之意。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并保留一定时间后,必须下降到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经脾的运化输布周身,浊者继续下降到大肠,形成糟粕排除到体外。所以胃主通降的功能关系到饮食物的整个消化吸收及排泄过程。此外,胃气主降和脾气主升的功能是相反相成及相互为用的,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时下降到小肠,泌别清浊;脾气主升,及时把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脾胃升降有序,纳运相宜,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的通降功能失常,中医称为胃失和降及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存留于胃的饮食物不能及时下降,影响了胃的受纳腐熟,网站收集可见脘腹胀满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结等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见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及呃逆等症。中医常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疗。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胃为六腑之一,故为阳土,胃又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胃性喜润恶燥。若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则可见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根据胃的这一生理特性,在饮食上,不能过食辛燥、苦寒,在治疗用药上,也应慎用辛燥苦寒之品,以防劫夺胃阴。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相关文章: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09-19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脾与胃08-28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07-1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科目大纲06-30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概述06-14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09-09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10-25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11-05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07-0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理论复习讲义(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