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徽传统戏剧庐剧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我们知道,在早些时候,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
庐剧的剧目更多表现的是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反压迫斗争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丹纳曾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与地域密切相关。一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制约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形成相应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形态渗透入该地区民众的精神层面时,便形成有独特区域色彩的人文风貌。
庐剧有幸生存在中国革命摇篮之一——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产生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无数革命英烈。这些就成为刚刚迈入新社会的戏剧工作者最好的创作素材。几十年来产生了直接讴歌革命战争的《程红梅》、《妈妈》、《尼姑投军》、《霜天红叶》、《鸳鸯鞋》以及间接表现革命战争的《野菊花》等。
文化价值
从庐剧的产生来看,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其剧目充分反映了江淮地域文化和安徽文化的特点。
认识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地方剧种,庐剧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来自广大农村的观众,在民间戏曲逐渐衰落的状况下,他们对庐剧的喜爱始终未变,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关。江淮地区、特别是大别山地区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历史上频遭天灾人祸,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农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大,对民间文化的选择和接受也使他们总是割舍不开庐剧这一土生土长的文化形式。
艺术价值
庐剧虽只有数百年历史,但它内在的人文精神、生活习惯、行为范式、言语传承、心灵契合却是多种因素的历史积淀、交汇、融合而成。同时,庐剧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
三十多年以来,庐剧磁带影碟铺天盖地,布满城乡,几百支庐剧民间职业班社活跃于乡村和山区。这是庐剧顽强生命力的又一佐证。而庐剧在今天仍然有市场、有观众,演出庐剧还往往会产生轰动效应,说明庐剧的根扎在民间,我们要珍惜这种观众缘,注重发展和维护好基本的观众群体。
【安徽传统戏剧庐剧】相关文章:
福建戏剧高甲戏10-18
安徽的端午节作文600字09-05
安徽教师涨工资吗01-01
安徽省成人高考报名介绍12-31
安徽行政区划调整宿州08-05
安徽端午节习俗作文(通用28篇)06-25
家庭伦理剧《有你才幸福》剧情简介09-14
安徽省文明办全民健身工作总结12-31
传统南戏正字戏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