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开题答辩常问的问题
在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诸多因素中,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决定着硕士论文的质量。因为,导致硕士论文写作质量低下的所有因素都出现在硕士论文开题报告阶段。笔者根据自己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多年积累的经验,拟从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切入,对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理意识展开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硕士论文选题的首要依据:专业标准
学术研究始于选题,选题就是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首要任务是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必须遵循两大标准: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
何谓专业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此标准如何确定?首先要以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次,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为各个一级学科及下辖二级学科规定的学科概况和学科研究范围为论文选题的唯一依据这是学位论文不能逾越之规矩。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其学科概况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其学科研究范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规律与特点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据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必须在上述范围之内。可是,该专业研究生却有许多论文选题不符合上述规定。例如,有这样两篇开题报告:《福德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探析》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XX大学为例》。这两个选题肯定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范畴,而属于教育学范畴的问题。又如:_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生开题报告是:《马克思地租理论视阈下的中国房地产价格研究》,这个问题显然属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还有一个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开题报告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融入状态与路径研究》,这更像是社会学专业范畴的问题。另有个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法国社会福利制度研究》,此选题同样偏离了专业研究方向。这些谬误意味着:研究生还没有弄清楚其专业方向和专业的研究范畴。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犯方向性的错误。
通常而言,硕士论文选题的专业标准较易把握,研究生只需要认真阅读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即可。相较而言,问题标准则较难掌握,研究生所犯错误也较多。
二、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标准:问题标准暨问题意识
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何又谓好问题?彭玉生指出: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确定好问题?他提出四个评判标准: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2、集中。专注于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是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3、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theoreticalrationale)。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确定好问题的四大标准中,具体和集中意味着一个学术问题必须是研究者所能够驾驭的,小问题好着手,大问题难掌控。这对硕士研究生而言特别重要:大而不当的问题绝非一篇硕士论文所能够容纳。例如,有这样几篇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邓小平公正观的逻辑构架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专业标准而论,上述四篇开题报告均符合专业要求。可是,就问题标准来看,其选题要么太大而难以驾驭,如后三篇;要么选题过于含混空洞而难以完成,如第一篇选题的研究难度就已经远超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而第四篇选题虽有新意,但是,仅一个高校网络舆情之高校范围界定就在研究者面前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里的高校是中国所有高校还是某地的高校抑或某所高校?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研究思路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大量采用第一手资料,这必须依靠实证调查获得,其过程非常艰辛。它意味着:若选择多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获得研究数据的过程将超出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若只选择一两所高校,所获数据则不足以支撑一篇硕士论文的写作。而如果只用第二手资料,不仅资料不够丰富,更糟糕的结果是:研究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总之,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研究选题,但研究者却面临无从下手的尴尬。
遇到上述问题时必须调整选题要么放弃重来要么缩小研究范围。以《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例,作为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生个人是无力赴大理州1市8县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来完成此论文的,这需要一个庞大的课题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考虑到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选题,经笔者指导,题目最后确定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聚居区为个案》,问题由面缩小到点,成为适合硕士生研究的问题并顺利通过开题答辩。原创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以提倡却不宜实现,更不能苛求。对于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比创新更重要也更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完成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丨而少数学有余力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在选题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创新,而能达此目标已属难能可贵。如《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因题目太大研究资料匮乏而被笔者否定后,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积累将题目调整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一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探索》,从而使一个渐成热点的研究课题演化为一个非常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作为一个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受到学界关注,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其运用极为有限,虽有少数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尚无学者运用其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热点的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原创价值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当研究方法明确为耗散结构理论后,因研究视角的调整,研究资料的来源不再被局限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可以灵活运用,相得益彰。
硕士论文选题能够创新,除了自身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之外,若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清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也能够找到富有创新意义的选题。例如,2017年底,国务院学位委、教育部出台《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
[2017]64号)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相关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有敏锐学术洞察力的研究者会发现,心理学和教育学前所未有地赫然列入主要相关学科中。该文件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学内在的联系,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而且可以借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来发展壮大。首先,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并能够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其次,有可能诞生新兴的交叉学科一一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学术底色的全新的、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或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学术依托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新领域,因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为教育和心理研究,特别是实证及实验类的研究提供宽广且几乎完全空白的学术领域;最后,无论两大学科如何融汇碰撞,有一个基本事实可以预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将会迎来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增长点,两大学科的有机融合将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指导四位硕士研究生确定了具有原创价值的选题,其一是:《有效课堂管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相关性研究》;其二是:《高校思政课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其三是:XX大学学生思政课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多维理论的解读》;其四是:《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以XX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这些选题不仅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好评,而且得到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好评。其重要原因有:第一,思政课一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囿于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亟待教学改革完善之。因此,上述选题切合2017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05方案的有关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第二,上述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具有鲜明的教育实证研究特点,填补了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证的科学性方面的缺漏;第三,上述选题(除第四个以外)均立足于笔者长期致力的教学改革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生们各自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笔者的教学实验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教育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研究。以此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其创新价值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般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前述好问题之意义标准也是学位论文必须达成的标准,但却经常被研究者忽略。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大量假问题出现。
有这样一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虽然题目中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但该问题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经验以及常识告诉我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和随迁子女的生存
和发展日愈受到社会关注。然而,这些随迁子女进城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更有可能是:城镇的接纳能力不足和他们父母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及合法权益保障等;抑或是他们在与新的生活环境融入时出现的相互适应的问题,如:社会融入障碍以及普遍存在的因行为失范得不到及时矫正所导致的青少年违法乃至犯罪问题等等。而这些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涵盖、所能够解决的。也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好坏都不能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公平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医疗保障的缺失、基本住房的缺失等。任何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所产生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之努力都是南辕北辙、荒谬可笑之举。很难想象带着这种象牙塔里的天真烂漫到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中做所谓的调查、访谈等研究时,这个群体的成员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研究者?!
与上述失败的开题相比,这样的选题《昆明市民办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析以官渡区福德村为例》则不失为一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畴的真问题。它同样是研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非常恰当地选择进城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民办中小学为载体来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比起前一个选题,该选题专业属性清晰并且可行。
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始,没有问题则没有研究。那么,硕士生如何避免选题时频繁出现的以假乱真现象以确定所研究问题是真问题?除了遵循选题时必须遵循的意义标准即:符合逻辑和事实、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外,劳凯生异曲同工地提出了区别真假问题的几条基本经验: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_,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3]有一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因为命题本身不符合常理与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么能够与新农村建设搭界呢?常识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更普遍的受众所接受,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及其过程。而新农村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中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建设,最终实现把经济文化普遍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所以把两者张冠李戴必然产生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式令人捧腹的笑果。就此题目而言,剖析研究者的思路,可以大致推测出其本意和兴趣是指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可是,考虑到专业方向限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挂钩呢?干脆给新农村建设问题加个专业限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殊不知两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此逻辑的荒谬就好比说:不想当将军的厨师不是好士兵一样。就专业研究范畴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而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之内显然是一个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得其门而入的难题。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的角度甚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视角来探讨相关问题,但却很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总之,学术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若不考虑专业标准而只考虑问题标准,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事实原则在许多时候近乎常识,譬如常识告诉我们: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绝不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同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一定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某种联系。逻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关联,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所谓研究选题也一定不符合逻辑。那么,何为:学理原则暨学理意识呢?
三、硕士论文的学理意识
所谓学理意识即学理性指的是: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就是学理研究即范式研究。何谓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劳凯生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态要素,比如公认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以及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工作起着一种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因此我借用范式词来描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
范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为它能区别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它是用范式来界定的。譬如,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开题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此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几乎写成一个历史事件的编年史。这样的硕士论文毫无学理性,因为它没有运用任何一种理论范式来解读引致中国农村巨变的土地政策演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位研究生显然没有弄清楚,梳理一段脉络清晰且毫无悬念的历史并不是学术研究,它至多只是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不是学术研究本身。缺乏学理性将导致一项研究成为伪研究,即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通俗地说就是一项研究没有问题。譬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变迁本身不是问题,它要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研究者必须思考:这一政策的演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政策不是问题,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才是问题。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及可能存在的诸如溢出效应或者涟漪效应等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把此开题报告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的视阈》。选题中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的影响对象并与后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于是,围绕两者间的复杂互动便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发展变化等问题。并且,以农业现代化为研究视角还使该选题获得学理升华,因为现代化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步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论,运用该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使得选题符合上述问题标准的三原则,即: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
纵观全文,可得出以下结论:
硕士论文选题必须遵循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学术研究的好问题和真问题必须符合具体、集中、创新和意义这四条标准并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
和学理原则。学术研究中,既真又好的问题往往是小问题,它可能是大研究的胚芽。经验表明:只有针尖上的学问才能够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由深及广。
【开题答辩常问的问题】相关文章:
面试常问的五个问题09-16
面试常问的五个问题07-18
HR常问的面试问题08-18
面试官常问哪些问题06-11
面试官常问的问题及回答08-19
签证面试官常问的问题09-01
投资理财客户常问的问题有哪些?09-13
留美签证面试官常问哪些问题09-27
有关HR常问的15个面试问题10-31
留美签证面试官常问哪些问题?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