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通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
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个朝代已说了2个,最后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之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朝代,秦始皇的脑子聪明的难以想象,竟然能统一全中国,可见他的头脑有多聪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着就是我读过中国通史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古代著名人物的事迹,和著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答应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
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4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进步。
历史的定义与价值——摘自《中国通史》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总的来说,历史就是既定的事实,就是帮助人们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科。
个人感悟
全书概括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上古史是秦朝以前的历史,中古史是秦朝至明清的历史,近代史则是鸦片战争以来到晚清,现代史则是自辛亥革命而始的。我最喜欢看的还是从上古史到中古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是人类发展稚嫩,纯朴又智慧的时期。人性并非自始如此复杂,人类社会也并非从来此般混乱不堪,我现在有些理解读史的悲凉了,总是像一部有着精彩过程却悲惨结局的电视剧,烂尾是每个朝代逃不了的结局。人生是否也会如此呢?一种能使人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大概才会使人更坚定的活,否则只是像一只一直在被压稻草的骆驼,迟早会瘫倒的。每个人都值得关心,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追求。
读通史仿佛在看心电图,跌宕变化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状态。此前我偏狭的反感明清末期的闭关锁国,不思进取,以至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从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然而现在,却觉得不该如此猛烈的指摘这段历史。作为国人,固然深爱脚下的土地,不过也包容自己的'同胞。华夏文明仍能存活至今,世界都允许了它个别的困顿和暂时性的衰退,这已经证明它具有最独特和顽强的生命力。社会复杂性发展必然产生负面现象,只要一个朝代的人民会反思,会进取,历史还是会前进,文化还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
我们现在的每一刻也是历史。我们现行的各种制度,各种政策,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源头。治理疆域广大的中国,从古至今并非易事,当下西北,西南,台湾,香港出现的等等问题,外交上的争端,我们都可以翻阅历史,寻找蓝本。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可能一概而论,然而总的方向是一定的,那就是不能在任何时刻掉以轻心。看似和平安定的年代,可能潜伏危机;看似享乐安逸的生活,可能将要与人差之千里。
《中国通史》这本书看一遍并不够,记不住,也未必都看得懂,还是要当作教科书多查找、捧读,一点点的融会贯通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5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是从结绳记事,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
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
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
明朝的农民起义,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上学的时候,
可能会说,因为有这门学科啊。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
说起前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
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却不是连贯性的,
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
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6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件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件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根除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荣华富贵,但是这又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乱华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期之秀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诸如统治技术的原因,不过这却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打仗时期的政策系统,就不适合于和平时期了。
另外,汉代王莽王朝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被作者提出,他说王莽之前人们对于朝政、社稷的看法还是很乐观的,很相信如果社会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改革政策来解决它。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7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8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中国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中国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近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中国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中国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中国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近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中国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中国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9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0
《中国通史》作于吕思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作者当时在这部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途作了怎样的推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法家的主张,汉武帝时桑弘羊曾经实行,但只收到筹款的结果,没有取得改革社会的成效。西汉末年王莽综合儒法两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完全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治者阶级总是要剥削被治者以牟利的”,因而不可能由他们来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
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后感07-07
童年读后感悟06-19
水浒读后感06-19
教育 读后感12-31
《智能时代》读后感10-17
幸福企业读后感07-19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06-19
数学的故事读后感06-19
人文读本读后感06-18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