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农理论读后感

时间:2024-10-05 12:20:13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一)

  重读后,总体上感觉,《佃农理论》在论证方式上非常严密,有大量的证伪的篇幅。而且与现在张的文章现比,这篇文章的文字简练。第一章的开头就是“本书由两部分组成”。据说这是他的导师Alchian所改。现在他的文章结构与此论文有点差异,是一种探险式写法,但往往没有给出一个很解渴的答案。因此多有争议。而且文体上较趋繁杂,甚至有“卖关子”和故意显露的`倾向。

佃农理论读后感

  文章中觉得有意思的三点:

  1、以私产、合约、竞争作为三局限。因私产有自由转让权,而佃农间、地主间都要有竞争,在零交易成本(风险)下,分成式租佃与定额式租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一样的(之与传统观点相左,也是本书的最大创新点)。特别是台湾厘定地主收37.5的租之后,劳动力边际产出下降,土地的边际产出上升,收成反而更好。

  2、“而对于斯密所称的英国式固定地租而终身保有土地的安排要比欧洲其他地方来得更为先进。分析土地占有权发展的适当方法,是考察财产法的变化,而不是像斯密那样通过考究似乎有缺陷的土地出租安排来解释法律的变化。”这句话非常经典。

  张五常认为,是英国这种法律规定终身合同导致了英国不使用分成式租佃。

  3、减租后,只要佃农获得的耕作收入大于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可能获得的收入,地主就能成功地诱使佃农承担更多的耕作投入,因为其他潜在的佃农愿意这样做。这样就产生了耕作集约度提高的效果。地主的收入也没有减少。因此,政策得到较好的实施。

  佃农理论读后感(二)

  《佃农理论》是我学生时的论文习作,大约1966年5月动工,1967年4月交卷。那时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每星期要教十二课,又要在长堤艺术博物馆开什么个人摄影展览,所以真正下功夫的时间不到六个月。66年的秋天,我有三个月听不知音,食不知味。1967年9月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那里的图书馆有很详尽的资料,就把论文加长了四分之一。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把该书精装面市时,已是1969年了。

  《佃农理论》这本书有两个特色。其一是历久犹新:出版后30年,该书及书内的文章每年还被引用大约二十次;另一方面,好些学者朋友认为该书是今天大行其道的合约理论的'“始作俑者”。其二,作为一本“名著”,这本书的滞销可能破了世界纪录。

  天下间怎会有这样可怜的事?1969年艺大出版社印制了1000本;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自动买了500本;作者及其学生、朋友等买了大约300本;25年后芝大出版社决定把版权交还给我时,竟然还有“货尾”20多本送给我。可以这样说吧,真正在市场出售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不到20本!

  今天朋友们要求重印,而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又花了3年时间搞中译本,我就闲笔回顾,好叫后学的知道《佃农理论》的一些往事。

【佃农理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突变理论及其应用-突变理论是什么?08-16

驾照理论口诀10-16

化工理论实习报告06-15

消费者选择理论-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09-23

最近疯传的“大树理论”07-14

品质管理论文08-07

驾照科目3理论口诀09-11

德育管理论文07-25

驾照c理论考试技巧08-13

品牌管理论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