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故事

时间:2023-09-12 17:36:04 晓怡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驻村故事范文(精选10篇)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驻村故事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驻村故事范文(精选10篇)

  驻村故事 1

  我没有什么下乡经验,但我认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把贫困原因搞清楚、分析透,要因人因地施测,因贫因原因施测,因贫困类型施测,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

  今天,我陪同本单位老总和财务主任去看望已去世的低保贫困户天森,老总和财务主任分别为其女儿送去慰问金。

  天森是低保贫困户,一家2口人,其女儿在职院读大二,因为上学的原因,户口跟着其表姐在一起,天森在广东打工,月收入3000左右,于11月13日晚突发脑梗,11月14号早上从广东被救护车送回村,死亡时间是11月24日。

  我陪同领导一同来到天森家,领导给其女儿送上慰问金,并表示单位经过会议决定,资助其女儿以后的上学费用,我个人也给其女儿送去1000元慰问金。

  在走访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让人心酸的故事,深山里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那淳朴的表情、质朴的语言、简朴的方式,都让我感慨万千。

  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

  走访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走访的过程却是实实在在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一次锻炼和情感体验,更是与贫困户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

  驻村故事 2

  从读高中开始,我就离开了那个村庄,转眼已经8年。20xx年3月,再次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以驻村干部的身份,与故乡一次次回眸相望。

  村口那棵300多年的黄桷树已经不见了踪影,听说是因为修路挖掉了。还记得夏天的时候,老人们喜欢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调侃着天南海北。小孩子们围着树你追我赶、玩捉迷藏,或跑进树洞里抱成一团,嬉嬉笑笑,然后在妇女们“回家吃饭咯”的呼喊声中一哄而散,只留下满地的脚印。

  隔壁王婶家的土狗从“小白”到“大白”再到“老白”,熬不过岁月的痕迹,已经离开了。蔡大娘家曾经看起来很气派亮丽的瓦房,已然残破不堪,房梁上一个个肉眼可见的虫眼,摇摇欲坠的梁柱,还有四处漏雨的瓦面……原来再好的东西,也抵不过风吹雨淋。曾经身强力壮的`她,如今已病魔缠身。听说她孩子在外面这些年没赚到钱,还留下了4个孙子给她抚养。

  谢老伯这些年仍然是独自一人,已经五十多岁的他,身体大不如前,生活也越来越困难。

  刘三娘跛着的身影也越来越低,早年丧夫,独自抚养儿子长大,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她,知道孩子考上大学后,悄悄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几头猪。

  这就是我梦里千百次回首的地方,除去了“少年不识愁滋味”,只剩现实的骨感,揪着我脆弱而又敏感的心,一点点打碎那美丽的回忆和幻想。

  驻村故事 3

  “吴老伯,你就答应修房子嘛,为了你家这房子,我们来来回回10多趟,明天项目就截止申报了,今天晚上这么大的雨我都把帮扶责任人请到你家来了,就是想一起劝劝你。”

  那天晚上11点,我们几个开心地淋着雨,从贫困户家中走出来。过两天我路过他家时,他已经买好材料准备动工了。

  “康哥,我晓得你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可是家里你母亲都五十多了,你三个孩子又在读书,开销大,虽然村上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但那远远不够他们生活,你还是要多少给他们寄点钱回来嘛。”无数次电话的劝说,“浪子”终于“回头”,不再因离婚而沉迷的`他,开始每月给家里寄一千块钱,重新拥抱生活。

  如今虽然已经不再驻村,但往事如云烟,历历皆在目。还记得给靠着低保生活的刘泽均家申请危房改造时,都和施工队商量好等工程验收后才付款,老刘却因为家里没钱买菜招待工人,而不愿实施。最后施工队承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才让他家住上了安全的房子。

  也记得90多岁的张文分老人,守着40多年的烂草房,儿女修了房屋却不愿去住,最后在村组干部无数次上门劝说下搬家。

  两年的驻村生活,有爬山涉水时跑烂了鞋,也有漫天繁星时还窝在群众家里做思想工作,更有一群人争抢着高价购买贫困户的梨子,还有乡亲们的一声声感谢、一张张笑脸、一点点蜕变……

  我常笑着说,我不是去驻村,而是回家了。

  驻村故事 4

  “哎呀,是小霖啊,多少年都没回来了,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了,小时候就觉得你很聪明,长大了果然有出息。”

  人还是那些人,可是眼中看不到了小时候的慈爱,却多了些客气和陌生。

  “胖子,小时候你说喜欢吴家三妹,长大后怎么怂了?”“霖哥,那时候不懂事,我现在结婚了,孩子都两个了。”三言两语,我已找不到更多的话题,场面也逐渐凝固。曾经细数的'年少时光,已然不见了童真。

  “邱叔,现在县里扶持肉牛,你家养牛养了20几年,改天给大伙儿传授下经验?”我打趣道。

  “我哪有什么经验,怕到时候问起来,我连话都说不利索。对了,小霖,我家修房子的事怎么样了?”吴叔的旱烟一口一口吐着。

  “快了,镇上已经审核通过了,县上还有两天出结果,到时候我第一时间给你说。”我挥了挥缠绕的“云雾”,免得被烟呛住。

  “赵大爷,您那孙子给你打电话没?前两天他跟我说等过年的时候,要把女朋友带回来给您瞧瞧。”

  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特别是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没有了回忆中的朦胧美,现实却让我适应新的角色,和这些最熟悉的乡亲,很快就建立起了新的“舒适区”。

  驻村故事 5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018年3月,我从一名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凉江人”。两年多来,我在村里修路建水池、跑项目和资金、发展产业,与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走村串户访民情察民意,晚上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讨论着全村的脱贫致富经。很快,就成为贵州省赤水市凉江村民熟知并时时念叨的“金书记”。

  初来乍到的责任与定位

  初来乍到的我,就吃上闭门羹,在第一次参加组务会时,面对村民提出的“自己没有享到受国家政策、遭遇不公平对待、林地纷争、土地纠纷、需要解决低保”等问题措手不及。村民们看到这位刚来的驻村书记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他们议论纷纷:“来了一个嫩仔儿,能为我们办成事儿吗?都是下来镀金的,来走两圈就走了”。面对来自群众的种种质疑,我没有气馁,而是迅速完成从教育工作者到驻村帮扶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迅速明确从教育工作者到驻村干部的职责定位。凭着一股青春的热血与干劲儿,按照第一书记“一宣六帮”的职责要求,一头扎进驻村工作帮扶中来,一干就是一年多。虽然离家几百公里,每月只能回一次家探望,但我坚定决心并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言。

  放下行囊,我开始进村入户走访,仅用两个月的时间,遍访完全村所有村民组的群众,第一时间掌握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信息。我发现凉江村的贫困“病因”在于村民的“思想贫困”,注重“志智双扶”才是扶贫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为提高凉江村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我立即召集村组干部和群众行动起来研究对策“对症下药”,梳理了凉江村脱贫致富的十几条建议,确立了“凉江美好新未来”的目标任务。

  路通了,山上风景独好

  “致富定要先修路”。在凉江村,落后的通组路是制约全村发展致富的“瓶颈”,路通了,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线也就通了,扶贫工作就更好开展了,这不仅是群众们的心声,也是扛在我肩上的责任。驻村两年多来,我携手村支“两委”主动与上级交通部门对接,争取到大大小小10余条产业路项目落地凉江村。

  为尽快打通凉江村每个村民小组的产业路,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群众不辞辛苦,每天汗流浃背,冒着被蛇咬的危险和被蚊虫叮咬的痛苦,白天爬山穿越丛林规划路线,晚上入户调解修路占地事宜,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起初,部分群众因为修路占地没有赔偿不理解,在驻村工作队的感召下,凉江村村民脱贫的愿景也被激发出来,大家纷纷无偿拿出自家的土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村建成硬化公路100余公里,形成“四纵八横”的交通运输网,破解全村每个村民组出行难和竹原料运输难题,年带动全村竹产业经济产值近700万余元。

  现在,路通了,财就通了,老百姓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思想自然也就通了,干群关系更近了,群众工作更好做了。

  产业壮大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了

  没有产业和项目支撑,决战脱贫攻坚就是一句空话。为了选准产业路子,我多次带领村支“两委”外出考察,通过对市场调研,立足于全村19950亩丰富的'竹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十百千万”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乌骨鸡(规模1万羽)、生态冷水鱼(规模2万斤)、金钗石斛(规模21万株)等特色种养殖优势产业。同时引进竹加工厂来带动群众发展致富。

  面对村里农产品销售滞后的问题,我立刻充当起销售员的“角色”,带领村支“两委”跑市场,不顾白天与黑夜,不论路途多遥远,拿起村里养殖的林下乌骨鸡到赤水、贵阳、都匀的酒店、超市、学校、机关食堂开展推销。村里的农特产品销路逐渐打通,仅仅是自己的派出单位贵州省供销社、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自己的朋友圈每年都要为村里订购近15万余元的乌骨鸡。为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还帮助村里农特产品注册了商标,取名为“凉江山宝”。

  为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2020年,又帮助村里找到了另一条致富“良药”路子。看到村里有大面积溜荒闲置的土地后,整日思索着如何带领群众把这些土地有效利用起来,有了想法后,说干就干,邀请专家到村里对闲置的土壤进行考察化验,发现本地土壤、气候适合种植中药材头花蓼。通过到贵阳市、毕节市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市场信息后,与村支“两委”把目光聚焦到发展药材头花蓼种植上,决定再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这种“短平快”产业增收致富。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我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工作,用了2个月时间分组召开20余场群众会,不断给群众讲透头花蓼种植发展的致富经。为让贫困群众有启动发展资金,不断地跑部门要资金,在自己的努力下,向派出单位争取的帮扶资金按时到位。通过引进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保障销路畅通,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上半年,全村800亩药材头花蓼如期种下,每年带动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可达165万余元,大家认可了这一条致富“良药”路。

  双脚沾满泥土,心中装满民情。看到群众们的致富路越来越宽,增收渠道越来越广,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的内心充满喜悦之情。

  我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以踏石有痕之力,用青春热血奋战在田间地头,只为看到百姓生活的改变。

  驻村故事 6

  为确保“第一书记”选派工作顺利开展,近日,昔阳村采取“二三四五”措施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推动“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两项档案”践实绩。一是建立工作实绩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对“第一书记”工作实绩进行档案管理,详细了解每个“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培训情况、项目推进情况等,对各工作事项进行归类登记,保证各类数据、参与人员、工作效果等有凭有据,真实客观地反映“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二是业绩佐证材料。主要包括荣誉、影像、图片资料等能证明工作业绩的视频、照片、文字等材料,在村以上媒体受到宣传的个人典型事迹材料和受表彰情况,确保“第一书记”工作有记录、评价有依据、成长有轨迹。

  “三项考核”强激励。对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的考核分日常考核、期满民主测评和工作考评。日常考核由乡镇(城区社区)党(工)委根据考勤、工作日志、民情日记、定期抽查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民主测评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根据“第一书记”述职报告,对照到村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测评;工作考评主要由村委组织部依据目标任务,检查建班子带队伍情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等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对考核优秀的“第一书记”优先评先表彰、优先提拔任用。

  “四项制度”抓管理。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第一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参观学习;建立考勤制度,由村党支部对“第一书记”到村情况进行考勤,并按周上报,每月进行一次通报;建立日志制度,要求“第一书记”根据到村开展工作情况和走访农户情况分别填写组织部统一印制的《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并每月由村党支部签字盖章;建立例会制度,每月召开至少2次“第一书记”碰头会,了解工作动态,交流驻村工作经验,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五项任务”明责任。围绕“五个好”标准、“五个基本”建设考评项目和“五星级”创建要求,实现“五个一”的工作目标。即指导和帮助建强一个好班子,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指导和帮助制定一个好规划,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指导和帮助选准一个好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导和帮助建设一个好阵地,健全完善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指导和帮助完善一套好制度,提高村级组织规范化水平。

  驻村故事 7

  小卫,男,1976年3月出生,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郎溪县飞鲤镇黄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自10月选派到黄香村任职以来,工作上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格履行着选派干部的工作职责。特别是在今年6.20抗洪抢险工作中,牢记责任,敢于担当,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本色。

  险情就是命令

  2017年6月20日,飞鲤镇普降大到暴雨,短时间内飞鲤外河及撇洪河水位急剧上涨,飞鲤外河水位迅速超警戒水位0.5米,撇洪河黄香段6.8公里埂段全线出现漫堤险情,极易出现防汛埂段管涌、溃堤危险,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小卫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紧急组建以党员、村民组长为主的15人抢险应急小分队,随时投入抗洪抢险,组织党员干部坚持24小时巡埂,加强防范,发现险情立即报告,上门做好需转移安置群众统计,一旦出现险情果断组织转移,确保群众生命安全。黄香村防汛战线长、任务重,分别担负着撇洪河9.8公里埂段的70%和飞鲤镇南大堤下段1.1公里的防汛任务。6月20日下午1点,当时小卫驻守南大堤,村里另外两名干部驻守撇洪河,因为山水来势凶猛,大的险情先从撇洪河发生。极短时间内,撇洪河水位急剧上涨,迅速漫堤。小卫在撇洪河水位达到警戒时接到告急电话,立即通知村民组长和党员组织人员赶赴撇洪河增援,并迅速开车向撇洪河挺进。当车辆行驶到跃进圩内道路时,圩内的.水已经开始漫路。倒车掉头另选道路的话,时间等不及,一旦圩埂倒塌,不但良田被冲,群众的住房都要被冲毁;不倒车一直前进,车辆极有可能因进水而熄火。怎么办?小卫当时只有一个念想,灾情就是命令,闯不得也要闯。立即挂档,沿着尚能看清的道路疾奔。当冲过漫水区,车牌已经被水流冲击的翘起,一颗螺丝也冲掉了。因为人员调来及时,指挥得当,在附近100多村民从下午五点多奋战到凌晨两点的努力下,撇洪河圩堤上共码起了三段500多米的土包,防止了溃坝的危险。

  是党员跟我上

  “在灾情面前,党员,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只有我们党员带头上埂,带头运土,带头冲锋在抗洪第一线,才能凝聚合力。”6月21日上午9点,接到镇防汛指挥部命令,南大堤出现蚁穴管涌险情,飞鲤镇南大堤是全镇最危险的埂段之一,小卫立即带领9名党员赶赴集结地点南大堤,与抢险分队队员一道立即身先士卒,投入抗洪抢险第一线,奋战9小时成功完成南大堤两处抢险任务。晚上7时继续带班巡埂至次日8点交接班,在巡查南大堤埂段过程中,共发现5处渗漏、管涌险情并立即报告镇领导,得到妥善处置。6月21日夜里11点,南大堤下段中部发生前期处理过的险情二次恶化情况,小卫当日依然驻守在南大堤,接到镇分指挥所支援电话后,立即联系村里5名抢险队员奔赴险情现场,并驱车从南大堤下部向中部开进,因为当晚雨天路滑,车行不到200米,就陷入泥浆打滑,无法前进。是继续弄车还是先赶赴险情地段参与救援?选择依然如前。小卫立即熄火,从车上拿下铁锹,扔下车辆,跑步奔向险情现场,第一时间参与到救援之中。此次抢险一直持续到第二日凌晨两点多,待险情处理完毕后才回去弄车。6月24日中午12点,再次带领7名突击队员奋战南大堤抢险任务。6月25日开始上门统计需转移安置群众名单,启动防汛转移安置应急预案,共摸排出51户122名群众需转移安置。

  舍小家,为顾大家

  “作为党员、下派干部、第一书记,防汛险情就是命令,消灭险情,就是责任,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于其他的,一时考虑不了那么多”。小卫在汛情发生后连续18天未归家,期间小卫回过一次郎溪县城,那是因为要到县农委急报本村灾情相关材料,那一次回县城,离家只剩两里路,但是小卫毅然调转车头,报完材料疾奔飞鲤,坚守防汛责任埂段。在这次抗洪抢险工作中,小卫不停转战在两条防汛战线上,自6月20日以来,共参加撇洪河抢险8次(大的险情),跃进圩南大堤抢险11次(大的险情),坚持吃住在大堤,坚持24小时轮流不间断巡查驻守,始终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始终战斗坚守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

  驻村故事 8

  我叫小彭,是贵州省仁怀市盐津街道河东村的一名驻村干部。

  2018年3月,沿着狭窄陡峭的公路一至到河东村室,我便开始了我的驻村工作。河东村和城区隔河相望,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离城区仅仅几公里,水平距离不足1000米的地方。这真出人意料之外,居然还有这样的贫困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我很快调整心态,越是贫困,越说明组织对我的信任、群众对我的期待。我需要尽快熟悉情况,想出对策。

  村情民情一走“了”之

  为了掌握村里的情况,每天走村入户,穿梭在田间地头,我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每家每户进行了走访,详细记录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到河东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有933户3268人,其中贫困户177户677人,群众反映手机信号差、用水难保障、电力不稳定,文化休闲设施较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是就近务工和发展家庭种植和小规模养殖。

  一次次走访,一次次交谈,在全面了解全村的产业发展现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等情况后,再与群众共同探讨脱贫路。根据走访掌握的情况,和村两委商量按照“一户一策”对全村177户制定了脱贫规划,因户施策精准扶贫,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群众困难一帮到底

  贫困户带着对驻村干部浓浓的信任,经常向我诉着家长里短。贫困户赵历祥户,自身残疾,三个女儿两个残疾、一个读大专,家中收入全靠低保和妻子务工来维持。今年,赵历祥患病需动手术,手术费用较高,对该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该户的实际困难条件,我和驻村工作组其他成员一起,联系挂帮单位,为他解决了2万元的手术费用,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们是驻村工作组,我们的扶贫是广义的扶贫,不光要解决贫困户的`问题,还要解决其他的非贫困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所以不管是贫困户,非贫困户,只要群众有困难,我都及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有一户非贫困户,家庭人口4人,户主年老体弱,因今年儿子突然生病住院,暂时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没有收入,还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用,一家人全靠他在支撑。了解到了该户的情况后,我和驻村工作组的其他成员为该户申请了低保,还向民政局申请了医疗救助,帮助他解决了困难,开导他要有信心。之后我坚持经常去他家走访,并纳入重点监测,确保该户不会因病致贫。

  驻村帮村一心一意

  扶贫工作任务繁重,村级工作千头万绪。我全身心投入到驻村工作中,“5+2”“白加黑”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帮助村两委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基础设施,谋划扶贫产业。新民组游正奎户占地纠纷,该纠纷多年未得到解决,我知道情况后,入户了解详细情况,多次沟通,终于圆满解决。2019年群众反映电力弱、不稳定,电力公司在实施农网改造中占用群众土地未及时处理,致使该工程无法正常实施,得知该情况,入户做耐心群工工作,终得到理解与支持,致使电网改造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在发展花椒产业过程中,有部分群众不支持、不理解,我反复走访、上门宣传,通过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解释终于想通了,产业得以顺利实施和发展,现在成为了河东村的支柱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驻村工作的事迹太多太多,虽然没有惊天状举,但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看到村里建设不断变好,环境不断变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觉得我的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为我能够参与驻村、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感到无比自豪。

  驻村故事 9

  七月初的仲夏夜,夜静更深,劳累了一天的村民已早早睡去,湖南省宁远县舜陵镇老屋场村只剩徐徐清风和阵阵蛙鸣。

  “李主任、李主任……”晚上十点多钟,小李正准备休息,村民于顺爱急急地找上门来,“听说我们困难户可以贷款,你帮我贷50万喃!”

  “哦,是于大姐啊。白天还到你家去过,吃了个闭门羹,听说你走亲戚去了。有什么事,来来来,坐下慢慢讲。”年过半百的小李是湖南省宁远县烟草专卖局主任科员,2014年永州市烟草局对口宁远县舜陵镇老屋场村开展扶贫帮困,她主动请缨驻村工作。

  “都深更半夜了,人家李主任为了我们村山岭的事,都跑了一天了,再大的事你不能明天再讲啊。”说话的是村妇女主任周敬春,语气中带着些责备。小李就住在她家。

  妇女主任说的村里山岭的.事,是老屋场村在2002年的时候,将一片1000多亩的山地租给一个农业开发公司搞种植,但随后一场山火把种下的树苗给烧了。自那以后,十多年过去了,这家公司既没再种过一树一草,也从没给村里一分钱的租金,杳无音信。小李驻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咨询了律师,又到相关部门跑了几趟,打算将十多年前那一纸实际已经失效的合同废止,帮村里将这片山地再利用起来。

  “不要紧,周主任你让她讲清楚些。”小李转向于顺爱,“于大姐你刚刚讲50万……”还没等小李把话说完,性急的于顺爱就抢过话头:“听说你们搞贷款,不要利息,你先帮我贷50万吧。”

  小李虽然被这50万吓了一跳,但还是想先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贷这么多款,准备搞什么?”

  “我要办个养猪场,喊我儿子回来养猪。”原来,因为贫穷,儿媳不愿意来老屋场村,儿子只得去了远在湖北的女方家。年纪越来越大,于顺爱老俩口越来越想儿子回到身边来。680多人的宁远县天堂镇老屋场村,共有贫困、低保、五保户53户,近200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是省级贫困村。

  “你老人家心思不小呢,一下就要吃出个大胖子啊!”听到于顺爱开口就是50万,一旁的周敬春急了。

  弄清了缘由,小李不紧不慢接过话头:“于大姐的想法是不错,我很理解。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上来就这么大规模,养猪场怎么建?猪怎么养?养出来怎么卖?据我了解,你们家以前是没有这些经验的,遇到问题怎么办呢?”于顺爱被这一问,一下没有了之前的踌躇满志,一脸茫然,半晌嗫出几个字:“有了钱总有办法的。”

  “哦,弄不好,钱打了水漂怎么办?你以为贷款的钱是不用还的啊!”周敬春被于顺爱急得直瞪眼。

  “莫着急,周主任,于大姐可能还不了解这个无息贷款的政策。” 小李打算向于顺爱细致地说明情况,“于大姐请你耐心听我讲,这个小额无息贷款是国家为了扶贫帮困设立的,三年不要利息,但最高只能贷5万。”

  “啊!5万块,这么点点钱有什么用啊……”可能是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于顺爱显得有些失望。

  “听我讲完,于大姐,”小李不想让于顺爱钻进牛角尖,“这5万块还不能贷给你。钱是银行的,银行贷款是要授信的,就是要看你还得起才能贷给你。打个比方,就像银行借一只母鸡给你家下蛋,下了蛋,变了钱,这鸡你还要一毛不少地还给人家。明白没有?”

  “那鸡不下蛋,咋办?”于顺爱像是明白了一些。

  “所以,你不能把这鸡杀了熬汤喝。银行也不是傻瓜,你要有能力把鸡养好,人家才肯把鸡借给你啊。”周敬春看时候不早了,讲话调门也高了。

  “你老人家年纪也大了,这款要贷也只能贷给你儿子。”小李见于顺爱还是不太明白,直截了当地说,“我看最好是这样,你先叫你儿子回来,跟他商量一下。如果要养猪,大家肯定是支持的,我们的意思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要搞也先从小规模着手,养两年,有经验了再发展做大,这样做起来免得担大风险,牢靠些。您说呢,于大姐?”

  “也是啊,你们讲得也有道理。”于顺爱总算明白了几分,“明天我跟儿子打个电话,喊他回来和你们商量商量,有你们帮忙说不定这事搞得成。谢谢李主任了,住在我们这样要啥没啥的穷地方,还天天忙这忙那的也辛苦,你休息,你休息。”说罢起身,准备回家。

  “于大姐等一下,半夜三更地,我这里有把手电筒,你拿去。”小李转身从床边拿出手电。

  于顺爱呵呵地边走边说:“不用了,不用了,你们帮村里把路修平了,还装了灯, 一路亮着呢……”

  驻村故事 10

  根据领导安排,我在者把村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驻村工作小组成员。我们这个小组一共有五个人,平时我们都会充分利用驻村时间,到各个村民小组,从农民朋友那里通过走访,了解群众的日常生活情况,使我深切感受到百姓生活的艰辛,让我有了一定要为百姓办点实事的信念。

  那是在我驻村还不到两个月的有一天,我那天也是觉得闲着也没什么事,就到村里去走走,到了九组,那里的村民都非常的客气,我走到白廷书老人的家中,老人已经六十多岁了,子女全部在外务工,就有两个孙子和她生活在一起,在和她闲聊时,她无意中说到,自己虽然享受了低保,但是从来都没有在卡里取出过一分钱,因为她把密码给忘记了,低保的卡又是属于农业银行,必须要去毕节才能重新修改密码。而她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根本就没有去过毕节,又怎能去毕节找到农业银行办理业务呢?听到此处,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她一定帮她老人家把事情办好老人感激地连说感谢的'话。

  由于不是本人去办理,所以还得村里出具一张委托书。我拿着委托书去到农业银行,结果工作人员说我那委托书写错了,而且不能在上面涂改,怎么办呢?只有回村里重新填写一张委托书了,就这样,我回来了,没帮她老人家把事情办妥,心里不免有点愧疚。

  老人听说我回来了,亲自找到我,我以为她是来拿卡的,正想着要怎么跟她说,结果她说她已经知道还没把卡补回来,她找到我是因为她想到,我这样为了她的事情到处跑,累了不说,还要自己贴点车费,她说着拿出五十块钱,说是她的一点心意,她说她平时也没什么收入,只能拿出这么点给我吃顿饭,让我一定要收下。我当时也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感觉,但感觉是暖暖的,看着眼前这么一位慈祥且朴实的老人,我又怎能忍心拿着她不知用了多少时间才攒下来的五十块钱去吃她所说的那“一顿饭”呢。心里有些许哽咽地把钱塞进老人的口袋,让她把钱收好,事情我一定会为她办好。开始老人态度非常地坚定,但经过我的一再推迟,老人这才把钱收好,但还是有说不完的感谢话。

  再次拿着委托书上了去毕节的客车,这次心情却是格外的好………。

  经过这件事情后,工作不论大小、轻重,每一件事情我都会用心去学、努力去做,力求做好。同时,还不断调整工作方式,自己主动找事做,积极向村民介绍自己。真心可以换来真情,付出点滴汗水,赢得的是沉甸甸的回报。我深深感受到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用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例演绎了自己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丰富精彩的生活。

  现在,闲暇时,我喜欢到老百姓家里走走,看看,聊聊,听听他们讲些只有本地人才会心一笑的故事,他们酒后哼唱的山歌小调和爽朗的笑声,而我则在谈笑中,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讲计生政策,掏掏心窝子什么的。

【驻村故事】相关文章:

怎样做好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07-24

村书记新年致词02-14

村植树节活动方案(精选13篇)03-16

岳飞的故事11-25

亡羊补牢的故事12-30

感人故事11-24

圣诞故事12-25

空城计的历史故事名著故事阅读03-16

格林童话故事:灰姑娘的故事10-29

历史名人关羽的故事九个经典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