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小故事

时间:2022-12-23 09:44:42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通用30篇)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通用30篇)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

  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kuài),想学尧帝让位给舜帝而不给自己的儿子,不料引起了大祸。他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子之为人残忍,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儿子和亲信。结果燕国大乱,齐国趁这个机会,大举发兵,残破燕国,子之被杀,燕王哙也自缢而死。太子平,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燕昭王和太子傅郭隗逃到了无终山避难。

  燕国的百姓起初恨子之暴虐,以为齐国发兵是给国家平乱,出于好心,结果发现齐王志在灭燕,燕国大半土地都已经归属齐国,百姓不忍自己的家园被人侵略,怀念太子。于是自发抵御齐军,并求访失踪的太子,终于在无终山找到了太子平,太子平即位,是为燕昭王。齐军因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无法管理大片燕国的土地,只好退回到齐国。但燕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在战国七雄中变成了最弱小的国家。燕昭王痛恨齐国,发誓要报家仇,雪国恨。燕昭王一心想国富民强,但却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于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富民强国?”郭隗回答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燕昭王不解地问:“我去访问哪一个最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为他建造了华丽的住宅。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非常高兴,都委以重任。与此同时,他对待百姓更是关怀备至,史料记载:“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派出官员过问。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28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后来,燕昭王终于找到了时机,便派乐毅为大帅,联合其他诸侯国大举攻打强大的齐国,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微弱的燕国使得春秋时期最强大国家之一的齐国险些灭亡,令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不敢相信。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

  汲黯(àn)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担任主爵都尉——一个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后来人们将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语“后来居上”,但是意义却发生了改变,用来形容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3

  西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府中的一个郎中叫枚乘。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吴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恨,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颇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认识到了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并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诸侯王也落得自杀和被杀。这个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

  后来,皇帝派人征召枚乘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就死在了途中。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4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1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1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5

  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颜躅,他颇有才能,不愿从政,甘愿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齐宣王为了搜罗人才,派人把颜躅请了来,要委以官职。颜躅不便违命,只得进宫朝见宣王。

  这天,齐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颜躅是个无官无职的文人,便以轻蔑的口气说: "躅,过来!"颜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见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心里很生气,便立在那里不动,用同样的口吻说道: "王,过来!" 齐宣王听了,又改作笑脸,客气地说: "颜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请您帮助我,作我的老师,我要向您请教。您要是能到我这儿来,咱俩一同生活,一同游玩,保证每餐都有牛羊肉和猪肉吃,出门也有车坐,您的夫人,儿女也都能身着衣锦,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

  颜躅听了这番话,感到齐宣王是在利诱自己,便严肃地回答说: "谢谢。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 "晚食以当肉"是说,我虽然穷得吃不起肉,但我推迟吃饭时间,等饿极了再进食,就和吃肉的滋味一样了, "安步以当车"是说,我虽然穷得没有车子坐,但我步行时把脚步放慢些.放平稳些,就和坐车差不多舒服了; "无罪以当贵"是说,我虽然是个平民百姓,但我只要清白正直,不做坏事,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人了; "清静贞正以自娱"是说,我一身清白,自由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自己就感到无限欢乐了。

  颜躅的这番话,说得齐宣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6

  南宋大诗人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从小就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报仇雪耻、收复中原失地的宏大志愿。绍兴年间,才华横溢的陆游步入仕途,后又投身军旅生活。为了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他一次次地向朝廷提呈抗金复国的建议和谋略。但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只图苟且偷生,不存壮烈之想,置国家山河残破、民族危亡于不顾,根本不理睬陆游的爱国建议,不给他施展抱负的任何机会,相反,由于陆游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招来了投降派集团的忌恨,一直受到投降派集团的压制。

  但是,陆游满腔的爱国热忱,从来没有减退。不论境况多么艰难,他始终不忘雪洗国耻,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他挥舞手中的如椽大笔,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感情浓烈的爱国诗篇,用以勉励、激昂士气。不少佳作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1216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染病不起。他自知就要谢世而去了,但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未能实现,相反国家灭亡的危机却更为严重了,这是将使他抱恨九泉的事情。想到这些,他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一首遗嘱诗《示儿》。诗曰: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虽然明知人一死,万事空,仍是渴望祖国统一的夙愿能在日后成为现实,等到"王师"收复中原之日,儿辈在祭祖时一定要报告这个消息,做父亲的就会释憾于九泉。这一充沛着爱国主义激情诗篇,后人读来无不荡气回肠,深深为之感染。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7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进攻,企图一统天下。燕国实力较弱,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荆轲假装投降秦国,实际上是想趁机刺杀嬴政。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秦王嬴政见到燕国主动前来投降,非常高兴,并没有想到来的使者竟然是来刺杀自己的刺客。

  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把燕国地图拿到嬴政面前,打开地图,当地图展到最后时,出现一把匕首。嬴政一见匕首,大惊。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

  按道理说荆轲是专业的刺客,力气很大,秦王很难从他手中逃脱,他应该会一击而中的。

  可是这时发生了第一个转折。

  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他挣扎着站起来,竟然扯断了袖子,从荆轲的手中逃脱了出去,导致荆轲一击未中。

  荆轲一击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转折。

  当时殿上有个医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药包就朝荆轲扔去,刚好击中荆轲的头部。与此同时,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长剑,就赶紧提醒秦王拔剑反击。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赶紧拔出身上的宝剑,朝荆轲砍去。

  此时荆轲刚好被药袋击中,秦王的宝剑又长,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荆轲的大腿上。荆轲受伤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掷去,却没有击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后被前来救驾的侍卫杀死。

  本来荆轲离秦王咫尺之遥,周边又没有侍卫,刺杀秦王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转折,最后使荆轲刺秦失败,命丧秦宫。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8

  明英宗朱祁镇可以说是经历波折最多的皇帝。他继位之后,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自带领大军攻打蒙古。可是在土木堡这个地方遭到包围,王振被杀,明英宗也被俘虏了。

  皇帝被蒙古军掳走了,满朝上下无不痛心。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群臣的拥戴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

  朱祁钰的人生就这样发生了转折,他的心里肯定乐开花了。

  朱祁镇在蒙古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按照北宋徽钦二帝的结局来看,他被蒙古俘虏,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几率小之又小。

  可是朱祁镇的运气就是好,在蒙古人那里熬了几年之后,又迎来了一个人生的转机。

  著名将领于谦成功抗敌,与蒙古军议和,蒙古人就把明英宗朱祁镇又放回来了。

  这时的朱祁镇离开朝廷多年,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势力,只好任由弟弟摆布。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在了南宫。

  但是朱祁镇被弟弟软禁不久,又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这个转折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朱祁钰突然重病,卧床不起;二是朝中有个叫石亨的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让朱祁镇复位。

  天时、地利、人和就这样巧合地凑齐了,就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早朝之前,石亨勾结宦官曹吉祥,从南宫救出朱祁镇,并将朱祁镇推到了龙椅上。

  大臣们来了之后,看到龙椅上坐着的是朱祁镇,大惊。但惊讶过后,也都明白了过来,这是英宗复辟了,这些识时务的大臣也只好承认了英宗的皇帝之位,叩拜行礼,三呼万岁。

  朱祁钰在寝宫得知此事以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就这样,一波三折,皇位又回到了朱祁镇的手中。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9

  春秋时代是“乱臣贼子”迭出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涌现出申包胥这样一个执着、忘我的爱国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个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

  当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时,申包胥则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他的“义”,而是去践行一个更大的“义”——对国家的忠诚。

  在楚国国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个人来到秦国请求援助

  “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秦哀公没有立即答应,于是“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打动了“素沉湎,不恤国事”的秦哀公。可见,申包胥对于国家的忠诚是执着而又热烈的,到了完全不顾自己生死的地步。

  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兴楚成功后,申包胥简单的以“非为身、非为名、非卖勇”婉拒昭王的赏赐并退隐。从申包胥先前的作为来看,断不会贪图名利,且楚昭王是一个较为贤明仁善的君王,申包胥功成身退,可知不是出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而是出于真心。这表明申包胥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尽自己的一份职责,是出于对祖国的真心的忠诚。而在时隔近三十年后,又不辞劳苦出使越国,为越国灭吴做出了贡献。

  在那个“礼乐崩坏”,臣弑君、子弑父的时代,在那个各国人才为了自己的恩怨或者施展抱负纷纷游走他国的年代,申包胥始终尽忠于自己的祖国——楚国,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忠”的涵义,为后世确立了一个忠臣的典范。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0

  (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

  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

  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 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

  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

  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

  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

  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1

  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聊天时说:北大荒的8年,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饥饿、肮脏、寒冷,还有险恶的人际关系。他摇头,难以置信地说: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我笑言,当年你关闭了意识当中有关整洁、温饱的感知阀门,靠适应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过日子。

  人在耐受力方面常有奇异的成绩。这与其归功于毅力,不如算在适应性的账上。由于适应性在人体内部巨大的张力,无论多么高贵整洁敏感的人在最后关头都能够委身于贫贱龌龊粗鄙的环境中生存。这时,茹毛饮血的远祖的基因在体内被激活,视脏乱差于不顾,求生成了第一要求与惟一的快乐源。

  与适应性同样强大的是人的习惯,实际上,习惯是适应的另一种说法。那位钢琴家说,尽管我像狗一样到处寻找食物,但8年中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粗话,没有附和过猥琐下流的笑话,我始终在内心的语言系统里抵制这些低级的东西。

  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的适应性几乎是不加选择的,人的高贵也在此刻显露出来——决不习惯自己的丑陋。

  一个人之所以在许多年后变得庸俗丑陋,因为在生活中,美好与丑陋的东西几乎一样多,事实上后者更多一些。而人的适应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意识之外大显身手。那么,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无形之中变得愚蠢、畏葸、诡异与狡黠就不令人奇怪,虽然向他们指出这一点对方会奇怪甚至愤怒。在冬季,询问随季候变化转换毛色的狐狸:你的毛何以变黄?狐狸也会大吃一惊。

  在习惯的力量面前,保持诚实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诚实。守卫高贵的途径只有——高贵。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2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

  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3

  孟尝君是薛国(今官桥、张汪镇一带)国君田婴之子,田婴死后他继承封爵,称薛公,号孟尝君,以养士而闻名天下。孟尝君可说是“生不逢时”。因“五月五日生不利其父母”,曾被遗弃,母亲暗中喂养,他才免遭不幸。长大成人后,田婴见他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胸怀大志,才转忧为喜立他为太子。孟尝君即位后,广招天下贤士,不问是官吏还是逃犯,是名人还是庸人,他都热情接待,门下食客竟达。

  3000余众。孟尝君的这三千食客,鱼龙混杂,人品各异,亦有成大器谋大事者如苏代等,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匡扶国家,以丰功伟绩名载史册。然后仅凭一技之长传流于世者也不乏其人,“鸡鸣”“狗盗”之徒便是其中之一。

  齐泯王二十五年,孟尝君应邀入秦为相。不久,秦昭王听信谗言,软禁了孟尝君并准备杀掉他。孟尝君处境十分危险,立即派人暗中求救于秦昭王的宠妃幸姬。幸姬说:“妾愿得君狐白。”狐白就是白狐皮大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孟尝君仅有一件,入秦时已献给秦昭王。到哪里再找狐白?孟尝君焦急万分,召集随从门客商议,很多人都苦无对策。这时坐在最下的一位门客说:“我能得狐白裘”。这天深夜,他从狗洞里潜入宫中,学狗吠骗过守夜卫士,盗回了狐白裘,献给了幸姬。幸姬求秦昭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唯恐秦昭王反悔,立即更衣易名逃亡薛国。半夜时分来到函谷关,因鸡不鸣城门不开无法通过。在这危急关头,随从中有一位会学“鸡鸣”的食客,略施口技,引起雄鸡齐鸣,才骗开城门,孟尝君等急忙出关东奔。出关不久,追兵果然赶到。原来秦昭王反悔放走孟尝君,连夜派兵追赶,但已经晚了,孟尝君一行已越过秦国最后一道关口。这次孟尝君能够虎口脱险,可是全靠“狗盗”“鸡鸣”之徒。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4

  孔子以礼名扬天下。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参拜孔子墓时,为孔府题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此联对仗工稳,意蕴不凡,书法自然流畅,文字读来非常大气。孔家主人在欣赏之余,却又发现这副出自天下第一才子的联语中有两处明显的“硬伤”。一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中的“富”字上面缺一点;二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中的“章”字一竖直通“立”字。

  纪晓岚从旁人读对联时的表情中,怀疑刚才所写的字里面可能出了点问题,低头仔细一看,果然有两个字笔误。他想,自己乃是全国知名大学士,又是当今圣上最宠的才子,无论如何也要将眼前这难堪的局面应付过去。纪晓岚不愧是大名士,脑筋一转,便伶牙利齿地主动向人们讲了起来。

  他说是自己是有意这样写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寓意是“富贵无头”,盼望孔府家的后人,沾了圣人的灵气,日子越过越好;“章”字一竖直通到上面,寓意孔老夫子的“文章通天”、无与伦比,永远是天下第一位的。

  纪晓岚的这番解释,抬高了孔子的地位,表达了对孔子后人的祝福和对“圣人”文章道德的崇敬之情,孔家人当然十分高兴。随即请人将这副楹联刻成吊牌,与严嵩的墨迹匾额“圣府”一起,挂在孔府的大门前。

  纪晓岚的“笔误”,使得那副“无头富贵、通天文章”的楹联从此誉满天下,并号称“天下第一奇联”。“富贵无头,文章通天”,多么醒目;“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多么贴切!让人不得不佩服纪晓岚的文才。

  也有人说,纪晓岚是故意“笔误”,因为两处“笔误”都刚好在第6个字,目的是想让后人在祭奠至圣先师的同时,也记住历史上还有一个纪大才子。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5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6

  黄帝任命仓颉(cānɡ xié)去当管理仓库和圈里牲口的官。

  上任之后,仓颉就傻眼了,怪不得别人不愿来当这个官呢,这么多的牲口,这样一堆又一堆的豆子、麦子,凭着十个手指加十个脚趾,如何能记得完呀?

  仓颉是个智商特别高的人,他很快想出了办法。他用颜色不同的绳子打圈圈,再往圈里面放贝壳或石子的方法来记数,这可用作加法,如某只羊被宰送去烹饪(pēnɡ rèn),则从代表羊的那种绳圈里拿掉一个贝壳,这便是减法了。

  一天,仓颉正在考虑问题,一个神仙老汉从空中降下,并向仓颉招手。

  仓颉身不由己就跟着他到了大山里,神仙老汉指了指地上的一行脚印,让他辨认。仓颉打过猎,一下就认出这是豹子的脚印。

  神仙老汉又让他认黑瞎(xiā)子大狗熊的脚印。

  这也难不倒仓颉,他又答对了。

  神仙老汉笑了,用手指了指他的脑袋,然后突然腾身飞走了。

  “对呀,对呀,动物的脚印是不同的,各种物体也是不相同的呀,我就从这里入手吧!”仓颉突然就有了灵感。

  他入迷一样观察天地间各种物体,并把它们都画了出来。然后他苦思冥想,造出许多具有一定意义的特别符号,他称这些符号为字。这些符号可以代表某物,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又可以变成新的字。

  仓颉把他的研究向黄帝做了详细的汇报,并将一些符号画出来,示意给黄帝看。黄帝也是一个极聪慧的人物,当即他便认出了好几个符号来了。

  黄帝大喜,认为这种字的发明意义十分重大。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仓颉创造的象形字得到了应用推广。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7

  明代宰相严嵩弄权行奸,罕有对手。他当政二十多年,把嘉靖帝玩于股掌之中,群臣只能听任他的摆布。

  有一年,宜春县令刘巨塘进京拜见皇帝后,随众多官吏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严嵩十分傲慢,随意招呼过众人,命人把大门关上,禁止任何人出入。

  时近中午,无人安排酒食。刘巨塘饥渴交加,只得在府中乱转。

  这时,严家的仆人严辛把刘巨塘领到自己的住处,用丰盛的酒食招待他,并说:“我家主人怠慢大人,小人若让大人不责怪我家主人,小人就稍感安心。”

  刘巨塘忙道:“我官小职微,无足轻重,承蒙你家主人接待,已感荣幸,哪敢责怪呢?”

  严辛笑了笑:“大人真的没有怨言?”

  刘巨塘担心严嵩有意让严辛试探自己,马上说:“我真心为你家主人祈福,哪有怨言可发?”

  严辛说:“此地就你我二人,大人不必讳言。我虽为严家仆人,也知世故人情,故而和大人倾心交谈。”

  刘巨塘不明其意:“你有何意,直接讲出来,我绝不外传。”

  严辛起身,拱手说:“与大人相识,是我的造化,还望大人日后关照我,不忘今日之情。”

  刘巨塘不解地说:“你家主人如日中天,我只是小小县令,能为你做什么事儿呢?”

  严辛为刘巨塘敬酒,道:“我家主人对上恭顺,对下傲慢,以君子自居,却行小人之事。我追随他多年,深知他有败露之时。有一天,他大祸临头,我等势必受到牵连,现在不趁早寻个依靠,找个退路,为时晚矣。我见大人心地良善,当为托付之人,故而赤诚相告。”

  几年后,严嵩垮台,严世蕃被杀,仆人严辛受牵连而下狱。此时,刘巨塘正好在袁州当政,主理严辛的案子。他感念旧情,将严辛发配边疆,免其一死。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8

  寇恂是汉朝时期幽洲昌平人,他帮助刘秀打天下,屡立战功,是开国元勋之一。刘秀登基后封他为颖川刺史,他工作认真执法严明。

  当时很多地方仍有战乱,个别将军对队伍管理不严,任士兵去抢掠百姓财物……贾复的队伍就有这种现象。

  一次贾复的部下带了一些人到颖川来抢掠,还杀了人。寇恂让人把带头闹事的人抓获,经审问证据确凿,寇恂就下令把他在集市上执行死刑。

  贾复知道了这事很不满意,认为是寇恂在故意出他的丑,表示以后一定要报复。寇恂听说这件事后,也觉得这事办得不够妥当。

  一次贾复带兵路过,他对部下说:“我和他的官职一样,他这样对待我的部下,明摆着是没把我看在眼里,我这次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寇恂早就知道贾复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听说他要路过这里就对自己的下属说:“贾复这次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你们多预备些东西,招待得好些,我躲躲他。”

  寇恂的部下谷旁很不服气的说:“您和他的官职一样大,何必怕他呢?他的部下被执行死刑,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完全该杀……我带过兵,可以保护您的安全,要是他要动手,就由我收拾他!”

  寇恂说:“这么做不好,我倒不是怕他,现在刚建国不久,如果事情闹大了,对各方面都不好。当年蔺相如正确处理廉颇一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寇恂做了很好的准备,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贾复,预备了酒席给他接风,表现的非常的诚恳热情……席上,寇恂向贾复表示了歉意,贾复也不好意思再发作。

  后来皇帝刘秀知道了这件事,又做了双方工作,这个矛盾终于很好的化解了。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9

  第二天一早,康旺财就带着一鹤发童颜的老道来到井边。老道拿着个罗盘测了半天,这才对众人说:“井下住着一只百年蟾蜍,如今它已修炼成精,凡从井口过往生物,都会被它摄入井中吸去元神,助其练成毒魔大法。如不及早封住井口,再用灵符镇住,一旦蟾蜍精练成大法,必将给全城之人带来灭顶之灾。”

  村民们听罢,忙跪在地上求法师赶快施法。老道指挥村民们用贴了灵符的石头把井填了,又在井边做了场法事,这才离去。

  一连两日,刘家庄倒平安无事,距刘家庄十余里的陈家沟却又出事了。当天早上,有几个村民到一口井里打水,还没走到井边,村民们就看见几十只老鼠不知从哪蹿了出来,一个个疯了一般跑到井边就争先恐后地跳了井。联想到前两日刘家庄出的事,村民们扔下水桶就都跑回家去,扶老携幼逃出了村子。全村人无处可去,一商量大家就都跑到府衙里来找刘德正了。

  刘德正也想不出办法,只好派人找来康旺财让他快去请上次的法师。有了法师壮胆,刘德正才在孙威、康旺财的陪同下率领一班衙役与村民们来到陈家沟。众人来到井边,老道背上背的那口桃木剑就突然离奇地自己在剑鞘里来回出入。老道拔出剑,掐指一算面现惊惧之色:“看来,我低估了怪物,它已练成大法,现在我只有凭死一战,或许能降服它。”老道以井为中心划出一个大圈后,告诫众人千万不可进入圈中后,就一个人手持桃木剑缓缓地向井口挪去。来到井口,老道就挥舞着剑朝井底砍了起来。每次剑落下后,井底就会传来一声声比哭还难听的怪叫。突然,老道的剑似乎被什么东西控制住了,强拖着他的身体随剑而动。老道忙用双手握住剑柄,仍是无法控制住剑,只听“啊——”的一声大叫,老道就被剑拽着跌进了井里。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0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山里偶然发现一块璞玉,马上去奉献给楚厉王,经玉匠辨认,说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楚厉王心中十分恼火,命令将卞和的左脚用刀砍去。当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去奉献,楚武王召来的玉匠还说这是石头。于是楚武王命令将卞和的右脚砍下。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号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有的官员把这件事情告诉我楚文王,文王就将卞和请进宫中,又找来玉匠把那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名字,称作“和氏璧”。从此以后,和氏璧便成了极其名贵的珍宝。

  “隋珠”也是一件宝物,传说古时候有个“汉东之国”,国内有位姓姬的诸侯,叫做“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遇见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了重伤,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断了。隋侯很同情它,就回家取来药,给蛇敷在伤处,又用布带为它包扎好,蛇便钻进树丛离去了。

  过了好些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了。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蛇却没有伤害他,反倒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隋侯定神一看,才看清楚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伤的大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啊,原来这是蛇从江中衔了一颗珍珠送给我,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呀!”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

  后来,人们便把这颗神奇的珍珠,称作“隋珠”。后人根据以上的两则故事,词语,合并出“和璧隋珠”的成语。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1

  春秋时,魏国(今山西芮城)的国君赠送给楚国的国君一个美妇,楚王很喜欢她。谁知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楚王的劓刑——被割掉鼻子。

  原来,这是楚王的夫人郑袖搞的鬼。

  开始,郑袖知道楚王喜欢这个美女,就处处表现出她比楚王更喜欢。美女喜欢穿什么衣服,她就千方百计地让美女穿;美女爱玩什么游戏,她就想方设法尽量让美女玩。楚王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人,她比我更喜欢这位新人。这真是忠贞对待国君的美好品德啊!”

  郑袖见楚王没有怀疑她对美女的嫉妒,就心生一计。一天,她假惺惺地对美女说:“大王真喜欢你啊,常在我面前夸你长得美,就是觉得你的鼻子长得不好。你以后见到大王,最好用手挡住鼻子,这样大王就永远宠爱你了!”

  美女听信了郑袖的话,从此面见楚王,总要用手捂住鼻子。

  时间长了,楚王很奇怪,就问郑袖:“夫人,新人见我为什么总是捂着鼻子呢?”

  郑袖支吾着回答:“我不知道。”

  楚王一个劲儿地追问,郑袖装做很不情愿地说:“刚才,新人说大王的身上有臭味,就讨厌闻。”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下令说:“割了她的鼻子。”楚王一句话,正中了郑袖的奸计。她早就告诉侍从:“大王若有命令,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怠慢。”侍从们听到楚王要动“劓刑”,立刻抽刀把美女的鼻子割下来了。

  美人啊,你外表虽美,却真的很愚蠢。你要分清敌友,郑袖她是你是可信赖的朋友吗?你要辨明善恶,什么才是朋友善意的帮助?你要明晓是非,你该怎么做呢?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2

  这是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妻哄儿子,要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听到之后,却真的杀了一只猪,这是为什么呢?

  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3

  位于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近千公里,南北宽仅数十公里,是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70多年前,2万多名红军将士在这里与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进行了悲壮的战斗。当时在西路军妇女独立团的陈慧芳、刘汉润老人,至今对那段经历刻骨铭心。

  1933年,16岁的刘汉润参加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妇女工兵营的一员,先后担任工兵营3连连长、指导员。后来妇女工兵营被扩编为妇女独立团,全盛时期接近2000人。这支部队在长征中三过草地、两越雪山,历经千难万险,长征胜利后随大部队渡河西征。1936年11月,红九军在古浪被马步芳部队围住。据刘汉润回忆,敌人火力很凶,而红军有限,兵力也少,完全处于下风。奋战4天后,战士们伤亡惨重,“我从战壕里探头开枪时,一颗子弹擦着我的头皮穿过,形成了一道深深的伤口,至今留有伤疤。那子弹再偏离一点,我就没命了。”古浪一战,红军毙敌2000多人,自己损失2400多人,女子独立团牺牲了不少人,指挥部就把文工团、护士团的女同志合编在一起行动。

  西行至临泽县城时,马步芳的大量骑兵追击上来,部分红军留下来掩护主力撤退,独立团的女红军也留下一部分人坚守。刘汉润老人回忆,战士们挖好工事后就守在那里,敌人来了就开枪还击,工事被敌人的炮火摧毁,战士们就用泥和石头堆起来,反反复复多次打消耗战,一共守了20多天……

  这些抗日老兵无一不受到伤害,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在努力奋斗。我们应该珍惜着一切。住院这些抗日老兵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4

  左宗棠是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晚清名将左宗棠在征服陕甘回部后,凯旋入关。当天晚上,驻军于某处,刚刚扎营完毕,左宗棠忽然传下将令:立即拔营,继续前进!当时全军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正想好好休息一番,因此谁也不愿再动弹了。那些将领们则相约着来到统帅的大营,请求左宗棠收回成命。左宗棠勃然大怒道:“我这就上马出发,谁敢违命落后者,军法从事!”左宗棠军令极严,将士们虽然怨气冲天,却也不得不装束停当,整队紧随于后,于黑夜中迤逦而行。过了两个时辰,左宗棠扭头问身边的偏将:“我们走了多少路?”偏将答道:“距离先前宿营之处已有四十多里了。”左宗棠点点头,道:“那好,就在这儿扎营吧。”

  将士们重新安歇不久,忽然听到身后隐隐传来阵阵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后队巡逻兵来到帅营禀报说:“先前宿营的地方忽然被炸,已经陷成一个个巨坑。”于是全军将士无不惊骇万分,都为躲过这一劫难而庆幸不已,对自己的统帅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众将领都进帐询问左宗棠是如何预测到这场危机的,左宗棠答道:“当时刚刚驻军,我忽然想起回部的那些头领们虽然投降了,却是迫于我们的军威,并非个个都诚心诚意地归顺,肯定有人会挟恨报复,而我们第一晚的驻军之处也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后来,军中击打更鼓时我又凝神一听,地下似乎有回应之声,像是有地洞,于是我立即传令速速避开。现在已经可以证实,那儿不但有地洞,而且洞中藏着不少硫磺火药。可是当时由于拿不准,又怕引起慌乱,才没有明说啊。”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5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申子名叫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在韩国做了15年的宰相。有一天,国君韩昭侯一脸难色地对他说:“实行法制太不容易了。”

  “有什么不容易呀?”申不害胸有成竹地说:“实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给赏,有才能的人封官。而您虽然制定了法律,却常常私下里接受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还要求别人依法办事,那当然很不容易了。”昭侯听了这话很觉难堪,但还是接受了申不害的批评:“承蒙先生指正,从今以后,我知道该怎样执行法律了。”

  没过几日,申不害的堂哥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君面前说情,想给堂哥要个官位。韩昭侯听罢低头无语,过了好一阵子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谆谆告诫,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遵照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申不害听了这话满脸羞愧,伏地请罪。

  这个申不害知法又违法的故事确是有典型意义,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和管法的人不一定就不犯法。申不害刚刚教训了国君,一转身就来给堂哥开后门,这实在是对知法执法而犯法者的极大嘲讽,而韩昭侯的回答更耐人寻味,值得今人深思。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6

  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灭,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至代(今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继续抗秦。秦国大将王翦率军驻扎燕国附近,随时准备进攻。燕国感到亡国的威胁了。当时燕国有两个办法来应对秦国:一是刺杀秦王;二是与赵国残余势力联合拒秦。

  刺杀秦王由燕太子丹秘密制定并主持。他选了一个勇士名字叫“荆轲”。荆轲为人讲义气,曾经游历各国,善于结交,他与太子丹交情甚好,明知是死,也接受了燕太子丹的重托。为了能获得秦王政的接见,太子丹安排荆轲作为燕国使者,以向秦王献燕国地图和逃到燕国的秦国将领樊於期人头为名,前往秦国。荆轲启程时,太子丹和宾客都身穿白衣白冠,送荆轲到易水(今易县燕下都武阳城遗址以南之易水)。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就上车而去,一直也不回头。荆轲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先用重金买通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受到秦王的接见。荆轲事先将匕首藏到地图之中,当地图打开到最后时,匕首露出来了“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拿起匕首,秦王急忙挣脱,然后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赶,最后秦王拔下佩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将匕首掷向秦王,但失败了。荆轲就被秦王下令肢解而死,刺杀计划失败。

  这一刺杀行动,让秦王大怒,他下令大举攻燕。燕、代联军组织抵抗但被秦军打败。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精兵东保辽东郡,燕王听从代王建议,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头献给秦王求和。秦国因有其它战事,暂时没有继续攻打燕王和代王,但四年后,秦军又挥军而来,打败了燕国的残余力量,燕国就此灭亡。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7

  第二个被秦国灭掉的是赵国。秦国用的方式主要是收买佞臣,进谗言,离间赵国君臣。

  秦国用反间计使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名将廉颇为大将军,45万军队被一网打尽,此后就一蹶不振。

  事后赵王曾经试图重新起用廉颇。廉颇当时已经年纪颇大,赵王派人去看看廉颇怎样,还能用不。

  廉颇的仇人郭开,才不在乎国家是否灭亡呢,只想着阻挠廉颇又一次被重用,就给了使者很多金子,让他说对廉颇不利的话。

  廉颇见了使者,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挂上盔甲,自己上马,以表示自己还可以继续带兵。

  使者回报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饭量还可以,就是跟我说了一会儿话,就拉了三次大便。”

  于是赵王就认为廉颇太老了,身体不行了,不再用他。

  实际上当时赵国还有一个四大名将“起翦颇牧”里的李牧。这个人非常有本事,在戍守赵国边境的时候打得匈奴十多年不敢来进犯。但是再有本事的人也抵不住一个听信谗言,又不自己考察的愚蠢老大。

  秦国在李牧手里吃了败仗以后,知道打硬仗是打不过的,就用重金贿赂赵王宠爱的佞臣郭开。还是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赵牧,说他要谋反。

  赵王就这么傻乎乎的相信了,派了另外的不咋地的人去代替赵牧。赵牧不接受,结果就抓起来杀了。

  这样自断左臂右膀之后第二年,赵国就被秦国的名将王翦,攻下了首都邯郸,抓住了赵王。赵国从此灭亡。

  赵王被抓以后,赵公子嘉逃出来了,在“代”那个地方,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和燕国一起对抗秦国,但是没有成功,最后仍然被屠灭了。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8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苟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

  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

  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

  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

  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

  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

  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

  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释义: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guó),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 ,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29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30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

  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10年天下会大乱。

  13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

  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古代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古代历史小故事01-12

古代历史励志小故事01-15

古代有趣的历史小故事01-15

古代时期历史小故事01-15

关于古代廉洁小故事_历史故事01-16

古代历史名人的小故事01-15

古代的3个历史小故事01-11

经典古代历史故事01-15

古代经典历史故事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