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临沂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临沂端午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临沂端午节的习俗
临沂现在还在广泛存在的端午节习俗:在门上挂艾草、用艾叶煮鸡蛋、用芦苇叶包蜜枣粽子、孩子绑五色丝线、乡间的老人会缝制包有艾叶的南瓜形香包。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佩饰
五月五日这天,女孩的手腕上带五色丝线,称长命缕,一般为红、黄、蓝、绿、白无色。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戴荷包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佩戴香包、系五色线主要是长辈为儿童准备的,据说可以驱瘟避邪,能使儿童无病无灾。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挂艾草、菖蒲、榕枝
转载 艾水洗澡 湖北秭归,家长们在用艾叶水给孩子洗澡。屈原故里的居民用扎香包、包粽子、划龙舟等民俗活动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一般为杨树叶的叶柄、狗尾草的叶子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吃粽子 临沂当地为蜜枣粽子,叶子为芦苇叶。
香包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转载 湖北秭归,一位老人在给孩子涂抹雄黄酒。用雄黄酒涂抹于小孩额头或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防虫子叮咬,二以王字代表猛虎镇邪。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各族端午节的习俗
一、龙行桑江(汉族)
思路:这里的桑江不光代表这条河,还泛指整个龙胜。龙代表什么,桑江河在龙胜境内蜿蜒曲折,是一条龙;整个活动在端午节期间进行,龙舟是一条龙;这个节目穿着汉族服饰,汉族大部分地区以龙为图腾,又是一条龙;龙的传人,龙胜人更是一条龙。
镜头创意:
1、谷歌地图上用红线勾勒出龙胜境内的桑江河,桑江河边安静的小村庄,村边的大榕树,江面上的铁索桥和风雨桥,截断江面的电站蓄水库,沿江漂流的游客;
2、赛龙舟的若干场景:画龙点睛;龙头下水;船头鼓手挥舞的鼓棒;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船桨滑入水面激起的浪花;桨手有力的臂膀;龙舟穿行于河面形成的扩散水纹,两三只龙舟船头追逐行进,互有先后的画面;获胜者的振臂欢呼。
3、汉族民族特点:石拱桥、楚南馆;做豆腐、纳布鞋;打背工时唱的挖地歌;汉族服饰首饰头饰。
二、梯田之春(壮族)
思路:创意稿重点提到了藕耕和九齿耙,围绕一两点展开画面,从大场景和局部细节组织镜头,最后出现梯田放水后的景色
镜头创意:
1、九齿耙下到田里是看不清样子的,用一组镜头表现农民背农具从家走到田头的过程,离开家门口,走过石板路,路过寨子里比较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或者地标物。
2、藕耕的重点在于藕,就是两人合作,前面拉犁者的肩头,如果是女人拉犁,肩头脸庞以及头饰耳环的特写,一个斜向滑轨的镜头表现拉犁和扶犁的中间的那根绳子,拉犁者有一只手握在绳子上的,紧握绳子的特写;扶犁者随着犁把左右晃动的手,抬起放下的耙,裹满泥巴的赤脚,如果赤膊,拍厚实的背部肌肉特写。
3、多人劳动的场面,人物背景中隐约的村舍
4、劳动中小憩,倒水喝水,吃五色糯饭
5、朝霞影印下一片片镜子一样的水田。
三、《长发吟》(瑶族)
思路:梳头和盘发的镜头已经有不少素材了,加强洗发和护发的画面
镜头创意:围绕红瑶洗发过程拍特写,砍茶麸,煮淘米水,过滤茶麸水,配置特制洗头水,洗头水从头上浇下,滋润乌黑的头发,几个红瑶小姑娘一同洗发时的嘻戏。
红瑶护发的过程我不太了解,大家补充。
四、《苗岭秀》(苗族)
思路:这个节目在龙胜可以说是资深节目,五十大庆有,六十大庆有,刚过半年的旅游节还有,而且连名字都不改。实在佩服主创们的执着。我对苗岭秀的第一认识是曾倩她们八个人在六十大庆晚会上唱的那首歌,歌声高亢嘹亮,像少数民族姊妹喊山的号子在耳边回响。配合歌声起伏,搭配高山流水,红花绿树,苗族男女的节日盛装,再来点苗家油茶的画面。
镜头创意:竹林或者芭蕉树下对歌调情的少男少女,穿着节日盛装往来于石板路上的村民,路旁晃动的狗尾草,山间的小瀑布,潺潺的溪水,火塘边的油茶,打茶敬茶喝茶的画面,大山,竹林,歇脚的亭子。
五、《芦笙踩堂》(侗族)
思路:特有的建筑鼓楼、风雨桥,特有的饮食酸鸭酸鱼酸骨头,特有的乐器芦笙,特有的敬酒劝酒仪式,再加上场面欢欣鼓舞的踩堂,多么和谐的场景,多么生动的画面,如实展示这些东西就足够画面了。
镜头创意:大唐湾那里都有,从做饭切酸鱼酸肉开始记录,上桌敬酒,直到篝火表演,唱多耶歌舞。
【临沂端午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徐州端午节的习俗02-25
浙江端午节的习俗06-06
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02-06
端午节习俗的作文结尾汇总03-02
山西端午节的习俗作文02-28
广州的端午节习俗作文(精选6篇)02-23
端午节习俗作文450字(精选116篇)03-26
南方立春习俗02-10
立春的饮食习俗02-02
河南立春习俗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