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父样

时间:2024-06-12 19:16:25 丽华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子学父样

  孔子说父父子子,翻译过来就是父亲要像个父亲一样,孩子也像个孩子的样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学父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前,有个人名叫刘槐,上有古稀老父,下有年幼孩儿,与妻子共管家计,日子尚且过得去。但刘槐夫妇总觉得老父是个累赘,能吃不能做。老的多活一天,他们夫妇便多苦一天。

  一年冬天,刘槐和妻子计谋,趁隆冬腊月,将老的抬上山,像抛破旧物一样丢出去,免得办后事。

  刘槐找来了一个箩筐,老人被安置在箩筐里,由刘槐和儿子抬出去。老人问:“要把我抬到哪里去呢?”儿子说:“让你上山看看风景。”

  老人被抬到山上来了,刘槐把老父丢在山洞里,便叫儿子赶快下山。

  儿子说要把箩筐拾回去。

  刘槐说:“一起丢了,还要箩筐做什么?”

  儿子说:“还有用呢!我把箩筐拾回家保存起来,以后等你老了,能吃不能做时,我还要和我的儿子——你的孙子,将你抬到这山洞里来似丢破旧物一样丢哩。”

  刘槐听了,好似五雷轰顶,既震惊又羞愧,对儿子说:“不丢了,不丢了,我们抬爷爷回家去吧!”

  父子间学问的传承与发扬

  汤用彤  

  汤一介

  “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1896年的一天,一个3岁多的孩子坐在门槛上,从头到尾学着父亲的腔调吟诵着《桃花扇》中的《哀江南》,令他的父母大吃一惊。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汤用彤。

  30多年后,六七岁的汤一介也可以把《哀江南》背诵得一字不差。直到晚年,他仍旧时常提起:“我们小时候得睡午觉,父亲总是拍着我妹妹吟诵《哀江南》。”就这样,汤一介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的熏陶,后来也成为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学者。他就是汤用彤的儿子。

  汤一介小的时候,汤用彤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教导儿子,而是以自己的立身行事进行无声的教育。他只是把自己做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整日沉浸在书香中,乐此不疲,成就了自己的大学问。汤用彤虽然精通中国古文及英文、梵文、巴利文等多种文字,是我国能够融会中西、接通华梵的一流学者,但他从不在人面前卖弄学问,而是多采取默语静听的态度,无论是与家人还是外人交往,他也都是一团和气,从不与人吵架,即便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时也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处理方式,乃至有了“汤菩萨”的称号。汤一介便是在这位“菩萨”的熏陶下逐步长大成人的。

  汤一介小时候上的是现代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偏少。汤用彤虽然仍旧说话不多,但开始有针对性地指导汤一介,先以自己喜欢的陶渊明的诗歌来熏陶,接着又让汤一介读《史记》《资治通鉴》,然后再让他读一些经书……

  汤用彤更重视家风的传承。在《我的父亲汤用彤》中,汤一介写道:“近年再读祖父之《■游图》中之题词,始知我父亲一生深受我祖父之影响……在祖父的题词中,我以为给我父亲影响最大的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汤用彤的父亲名叫汤霖,是清朝的进士,做过几任小官,但对“功名”不感兴趣,反而很留意“中外学术治术的源流变迁兴失”,因此,他着意把儿子汤用彤向学问家的方向培养。汤用彤没有辜负父亲汤霖的期望,等他为人父后,也希望其子汤一介承继这种家风。

  1942年,汤一介在读中学时,就很喜欢背诵唐宋诗词。一天,汤用彤吟诵庾信的《哀江南赋》,并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找出这篇赋,对汤一介说:“你也可以读一读。”他仍然话少得只有一句。汤一介读了以后,当时并没理解其中的意义,而汤用彤也没有进一步讲解,他希望儿子自己能体悟出来。两年后,汤一介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再读此赋时,终于稍有领悟:“这首赋讲到庾信丧国之痛。庾信原仕梁,被派往北魏问聘,而魏帝留不使返,后江陵陷,只得在魏做官,序中有‘金陵瓦解,余乃窜穿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回’等等,又是一曲《哀江南》。”由此,汤一介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就背诵过的《哀江南》:“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有不胜的世事沧桑之感,有怀念故国(故乡)之思,也开始渐渐懂得“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的含义,而且领悟到父亲的深意:“我父亲要告诉我的是,一个诗书之家应有其‘家风’,因在《哀江南赋》的序中特别强调的是这一点,如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云云。”

  显然,关于“家风”的教育,汤用彤是成功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这样的“家风”进入了汤一介的意识深处,终身不忘,使他最终成为品行高尚的大学问家。

  父与子的“哲学”传承

  汤一介上初中的时候,汤用彤主要研究“魏晋玄学”,经常阅读《全三国文》《全晋文》《后汉书》《晋书》《三国志》等书。当时,汤一介已读过《三国演义》,见到父亲的《三国志》,便也翻着阅读。汤用彤正研究“王弼思想”,还写了《王弼大衍义略释》《王弼圣人有情义》《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三篇论文,将王弼看作圣人,显然,王弼是重要的人物,这一点让汤一介很不理解。有一天,汤一介问父亲:“既然王弼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没有王弼?”汤用彤回答:“王弼不会打仗,也不会用兵,写在小说里,这小说没人爱看。”汤一介又问:“那你写的王弼有人爱看吗?”汤用彤笑了,对汤一介说:“贺伯伯爱看,你可以去问他。”

  汤用彤所说的“贺伯伯”,是贺麟。和汤用彤一样,贺麟也是年少时受过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年长后曾在清华学校、哈佛大学等名校学习,毕业后在大学讲学、研究,成为著名的哲学家。他为人十分真挚,也很擅长教学,很受学生们的喜爱。汤一介果真按照父亲的话去找贺麟。贺麟十分郑重地告诉他:“王弼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可惜二十三岁就死了。研究哲学家的思想可比研究那些帝王将相,像刘备、关羽、诸葛亮、周瑜等等的意义还大。”贺麟的话令其心头一震,他以前觉得关羽、诸葛亮等人都是神一般的人物,哪知道王弼竟然更重要。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历史上有所谓“哲学家”,而研究哲学家有重要意义。渐渐地,年轻的汤一介有了当一名哲学家的理想,而汤用彤仍旧以自己的方式,不紧不慢地引导和教育着儿子。

  1944年夏,当时仍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危难。此时,汤一介的妹妹因病去世,这令刚刚读完高一的汤一介产生了浓厚的悲观情绪,并开始关注生与死的问题,还试着翻看父亲汤用彤所带的佛经。有一天,他对其父汤用彤说:“我能不能读读《妙法莲华经》?”汤用彤回答:“可以。但我看你读不懂。”汤一介不相信,就硬着头皮读了一些日子,结果真是什么也没有读懂,只好放下。这个时候,汤用彤见爱子有了自己的认识才说:“做学问、读书要循序渐进,你可以先看看熊十力先生的《佛家名相通释》,把佛学的一些概念搞清,再读佛书也许好一些。”

  汤用彤治学十分严谨,不急不躁,轻易不下笔。他用了长达15年的时间方写成《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出版时仍觉“不惬私意”,“现于魏晋学问,又有所知,更觉前作之不足”。最后是迫于“世事悠久,今日不出版,恐永无出版之日”,他这才使得此书于1938年公开面世。面世半个多世纪后,季羡林曾评价说:“一直到现在,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中外学者,哪一个也不能不向这部书学习,向这一部书讨教。此书规模之恢宏,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精确,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周密,实在可为中外学者们的楷模。”汤用彤对汤一介的教育,也是如此,轻易不说话,但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引导和教育。

  20世纪50年代,汤一介曾当过其父汤用彤的助手,这使他更能够从汤用彤身上学到严谨的治学方法。即便后来因为各种运动耽误了很多时光,但他仍能够重新回到其父引导的道路上,最终成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汤用彤的主要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等;汤一介的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佛教与中国文化》《早期道教史》等,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父子间学问的传承和发扬。  

【子学父样】相关文章:

地质学专业考研就业前景怎么样08-20

父与子读后感500字(通用37篇)09-22

假酸浆子的功效与作用08-22

五子丸的功效与作用06-27

莨菪子丸的功效与作用03-21

葛根牛蒡子汤的功效与作用11-10

皂荚子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11-04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赏析02-28

怎么样快速瘦腰?11-17

论语学而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