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

时间:2024-08-18 14:04:58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名人励志故事

在大多数名人的一生当中最不缺乏的就是他们曾经那些励志的经历,而成功很多时候就像保罗·乔治说的“需要不断努力没有捷径”,让我们来看看各个领域的大佬们的励志故事吧。

名人励志故事

低头处世昂首做人--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还很年轻正是年少轻狂的年纪,一位长者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他昂首阔步的应约而去,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哭笑不得。长者看到他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此行最大的收获。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家企业招聘新人,应聘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处事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其实不然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的位置时,我们应当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内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44岁两万一千元创下华为

看标题可能很多人都很好奇华为的创始人是谁,华为目前是国产手机的龙头企业,但是你知道它的创始人吗?就是44岁,两万一千元创下华为的任正非。

44岁的年纪,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大了,那个时候,他不仅老,而且被开除,被离婚,几乎成为孤家寡人。历史总会这样,先决绝而后成就一段佳话。“1987年,任正非因为工作失误离开南油公司,被逼着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一个44岁老男人,经营中被骗了200万,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绝,还背负还清200万债。妻子又离婚,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借钱创立了华为公司。已过了冲锋势头,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看谁都比他强的一个人,逆袭成功。用27年把华为带到通讯行业世界第一位置。如果是你也有类似,今天你在哪里呢。”

翻阅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传,基本上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据的。但后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当时是有一点点资本的,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并非孤家寡人,他从南油退出时已经官至副总经理。而且他处在管制最为宽松的深圳,当时他跟王石一样,靠倒卖产品差价获得第一桶金。而且他们都赶上深圳最适合创业的年代,1988年,那不过是中国的“五月花号”把全中国最不安分的人都带到了这个国境线最南端的小渔港的时候。

为了说明一个人的传奇其实并不必附会他的苦难过去,并非苦难越多越能衬托一个人的成功意义。44岁的任正非,并不比70多的褚时健缺乏励志性,那些触底反弹的故事只要让人们明白触底不一定会跟着反弹就够了,而不用一直强调底有多深多长。

任何人,如果灾难足够长,困难足够多,命运足够惨一定是可以被打倒的,所谓活下来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运气,概莫能外,缺一不可。后代人写历史,不应老盯着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会教坏年轻人,因为大部分走投无路的成功说到底不过是靠了运气之手在背后推了一把而已。

相信历史总不缺乏再一次的巧合,只是到那个时候,能不能问自己一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份,当时的你在哪里?

保罗·乔治断腿后的演讲:不断努力没有捷径

我在球场上的DNA,我是一个怎样的球员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当时看到詹姆斯(哈登)正准备上篮,我本可以轻松地让他完成上篮,但是我试图去封盖他。我起跳,然后我的腿撞到了,我低头一看,腿断了。

整个康复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从第一天起,到一年之后,我依然还在康复,我依然还在努力找回(受伤前的)一切,以及更多。这是一段旅程。这是我必须经历的一些事情,它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从重新学习走路开始,而且是穿着护脚靴子,我花了一周时间去适应,而且曾一度走十步路就会喘不过气来。然后我必须学会穿着鞋子走路,正常地走路。然后再到学习如何跑步,如何起跳,如何空切,只是为了找回肌肉记忆。

我以前并不知道负重训练和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然后我做出了改变,关于让我的身体如何做出反应。我一直努力训练,我为自己的职业态度感到骄傲。但这几乎就像是面对现实,它把我重新拉回到最开始的地方,付出额外的努力和训练。当那些家伙在场上训练的时候,我的整个训练只能在自行车上度过。自行车训练很枯燥,他们(其他球员)的训练很累,很多人希望和我互换训练位置,但这是相互的。我渴望变得更好,我渴望提升我的比赛,我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夏天。

篮球并不是一份工作,它不是我的工作,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抛开外界的干扰。我不想只是做一些事情,我希望在一些事情上面做到最好。这就像是你正在做一些事情,但如果你没有争取做到最好的动力,我是这么来看待的,因为你只有一次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打NBA。有太多的人渴望打NBA,有太多的人渴望打职业篮球,你必须不断地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名人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11-09

经典名人励志故事10-07

音乐名人励志故事09-12

外国励志名人故事07-26

古代励志名人故事10-25

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09-16

名人青春励志故事09-17

三则名人励志求职故事10-29

关于励志类的名人故事09-25

外国名人励志故事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