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相关文章:
我国传统历法知识07-27
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06-08
中国民俗农历历法小知识10-11
洗脸常识小常识解读10-06
春节万年创建历法说的故事08-26
翡翠常识10-07
养生常识09-05
养生常识09-11
对联的常识11-04
化妆常识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