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摘抄及点评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7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以下是unjs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摘抄及点评

——感情的极端是痴,思想的极端是疯。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一旦成为时髦,就必然贬值.

——中国人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

——依我之见,尼采在死后的一百年间遭到了两次最大的歪曲,第一次是被法西斯化,第二便是被后现代化。

——一切重要的争论都源于价值观的分歧,双方所维护的都是某一种不容忽视的正面价值。…透彻的说,价值无争论,只有选择。 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一决胜负,而是寻求对两者最大限度兼顾的最佳方案。

——有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我名之智慧。有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我名之彻悟。

——知识关心人的限度之内的事,智慧关心人的限度之外的事。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的心。兼此二心者我之为慧心。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不避平庸岂非也是一种伟大,不拒小情调岂非也是一种大的气度?

——“你智慧吗”

“当然—因为我不聪明。如果不智慧,我还有什么优点呢?”

——凡审美力锐利的人,对功利比较糊涂,而利欲熏心的人对美则不甚留意。有艺术气质的人在社会阅历方面大多处在不成熟的童稚状态。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于旁人一样。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

——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

——西方人在危险当头时幽默,而中国人在危险过后幽默。

——与过分玩世不恭的人打交道,我会恼怒,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和一个过分认真的人打交道,因为我无法摆脱他,和他甚至不能开一句善意的玩笑,当我不得不和这样的人耐心周旋时,我觉得自己是在被迫演戏,扮演和他一个和他一样沉重的角色。演这样的戏未免太沉重了。

——人得病只有两种,一种是不必治的,一种是治不好的。

人们的争论的问题也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不着争的,一种是争不清楚的。

——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

——她读着凡高的传记,眼泪汹涌,心想:“如果我在那个时代出生,我一定嫁给凡高。”

在凡高活着时,一定也有姑娘想象自己嫁给更早时代的天才,并且被这个念头感动得掉泪。与此同时,凡高依然找不到一个愿意嫁给他的姑娘。

——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 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生财富。

——读书是纯粹的收入,尽管它不像写作那样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在所有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是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

——前人是思想对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去分析化学成分吧 至于我,我只是凭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这就够了,哪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论东西文化

我们身上最缺少什么?一是原始的生命冲动,二是寻求终极价值的形而上的冲动。天才是这两种冲动的会合。所以,中国多文人而少天才。

有不同的疯狂,有不同的自杀。中国多的是白痴,少的是狂人;多的是‘畏罪自杀’者和‘受迫害致死’者,少的是精神崩溃而自杀者。

我们多肤浅的全面,少深刻的片面;多平庸的健康,少天才的病态,我们神经太平衡了,不过是一种弱平稳。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要有真性情。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哲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使灵魂摆脱肉体而获得自由,而死亡无非就是灵魂的彻底摆脱了肉体,因而正是哲学所要寻求的那种理想境界。一个人如果在有生之年就努力使自己淡然于肉体的快乐,专注于灵魂的生活,他的灵魂就会适合于启程前往另一个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活动,也是把哲学称做“预习死亡”的原因的所在。

——一个人能够长年累月乃至一生一世迷恋与某种大自然的或人类的作品,正说明他有真性情真兴趣。癖造不了假。有癖即有个性,哪怕是崎形的个性。

——广义的艺术原是生命的自由活动,在此意义上,每个赋有正常本能的人确实同时也就赋有广义的艺术创造的潜能。可惜很多人因为生活的重压、职业的限制、功利的争逐而萎缩了。——没有善良的训导,坚强会走向仇恨。

——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的生长,结果就便是和平。

——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拥有心智生活的人越多,从中产生出世界性历史性的文化伟人的机会就越大。我始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是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事实上,中国青少年在智力上的活跃上丝毫不亚于西方,但是,由于在重实用的环境中得不到鼓励,反而受到压抑,结果就使大多数人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就已经“成熟”。

[周国平散文摘抄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