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产力是什么_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生产力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东西,那么生产力究竟是什么呢?以下是PINCAI小编整理的关于生产力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生产力是什么_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生产力是什么
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表现在动物的采集或狩猎,劳动产出了采集或狩猎所得来的劳动成果,使动物生存了下来,锻炼了动物的身体和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动物劳动具备所价值产出的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劳动行为,是不是生产力的表现和具不具备生产力本身的意义,在于人类的劳动所产出的能不能体现出人类存在的本身意义和价值。就其生产力,也就在劳动产出价值的能力之内。未来社会的生产力,依然脱离不了劳动产出价值的能力的范畴。而其他动物多数保持着原始社会的形态,只有像蚂蚁之类的动物的生产力达到人类的古代水平,蚂蚁们已经学会了耕种和养殖。
拓展阅读:与生产力相关的概念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在生产的物质关系里,个体间、群体与自然环境以及和社会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动物本身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而言,人造就自己的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最终生产关系也由人类自己造就。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生产能力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的关系和生活关系。生产力现象的发生是历史的、社会的进化结构,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是渐渐演变和累积发展起来的。
决定某一社会形式发展进程的,是劳动者本身的能力素质。反过来说,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欠缺。
生产力是对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概括和总体规范。最终体现于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全面发展提高的个体,这是生产力的意义,也是生产力的目的。
生产关系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依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动物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治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
(3)调整个体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
而其他动物多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什么变化,只有蚂蚁们学会了种植和养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6]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的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社会实践越来越先进,社会实践差别越来越小直到社会实践消亡;自然实践越来越先进,自然实践差别越来越小;两极进程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短,地理上越来越整合;秩序断裂带条数越来越少,断裂层次越来越低,断裂带逐渐长合。[7-8]
协作活动
人们的生产活动指的是劳动者使用原材料和工具创造出产品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付出就是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力是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诸多马克思主义教材中,生产力是这样定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形成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对于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可见,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一方面生产力是指能力,这恐怕是没有争议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定义强调的是生产活动过程,这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可是,人们不由自主想到:生产目的或者说生产结果是什么呢?生产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物质资料,同时人类创造财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征服、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物质资料和财富,也就是说,不能用的通过征服和改造可以利用了,没用的通过征服和改造可以制造出来,制造出来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例如:山林里的树离我们居住地点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不能利用。如果我们将树林砍伐运输回来,那么就可以说将树林制造出木材创造了财富;如果我们将木材加工成了家具,那么就可以说制造出了家具创造了财富。可见,征服、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财富,而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总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
生产劳动
劳动或生产劳动,都是对主体行为的描述。对主体的行为描述,是说无论是劳动或是生产劳动,都存在着行为的主体,没有行为的主体,行为将无所依存及发生,也不可能出现劳动或生产劳动的行为。有了行为的主体,还要主体进行了一定的行为,主体没有进行一定的行为,也不能说是进行了劳动或生产劳动。只有既有了行为的主体,并且存在的主体又进行了一定的行为,才能说成是劳动或生产劳动,劳动或生产劳动都必须建立在存在的主体和主体的行为的基础之上。
都有行为主体,并且主体都进行了一定的行为,是劳动和生产劳动的相同之处。
劳动与生产劳动本身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概念,动物先有了劳动的行为,后才有了生产劳动行为的进行,无论行为是劳动或生产劳动,都发生在劳动的基础之上。
1原始社会的劳动
在原始社会初始期,动物的活动行为是劳动行为而不是生产劳动行为。
原始生活
原始生活
劳,是对具体行为的形象概括。动,是行为时对所呈现出的行为主体的状态的描述。劳是主体的行为的性质概念,动是这一性质概念发生时主体呈现的状态。主体的行为称其为劳,行为着的主体呈现的状态称其为动,主体进行“劳”的行为性质表现了主体行为进行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行为主体进行的目的性的行为称着为劳动。
劳动的行为并不是人类的特有,制造和使用工具也不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劳动行为和使用简单的棍棒工具是人类之初必然要经历的成长阶段。
蜜蜂造蜂房以繁衍,蜘蛛结网以生存,啄木鸟叼仙人掌刺掏树洞里的虫子,用嘴折断树枝去掉枝叶代替仙人掌刺,海獭采石头作石砧,黑猩猩加工草茎树枝钓白蚁,这都是动物根据自身具备的行为能力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行为表现,这些利用简单工具进行目的性的行为都是动物本身进行劳动行为的表现,和人类之初用棍棒采集或狩猎的劳动行为没有事实上的区别。这些劳动的动物之所以没有成长为人类,是这些动物不具备古代类人猿先天的资质,大自然也没有为这些动物的成长提供时间和空间。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社会仍提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比较原始,只有蚂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达到人类古代水平。
工具使用
工具使用(5张)
在原始社会,人类从事集体采集或共同狩猎的行为,存在的劳动主体是刚刚解放了前肢的从高级动物世界里站立起来的人类之初,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始祖。这时期人们的个体劳动能力相当有限,存在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改造,刚从动物世界里站立起来的人们,只能通过集体协作才能有所收获,只能是通过集体劳动的行为使自身能够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人们都有共同而唯一的劳动对象,这个共同的唯一的劳动对象就是采集或狩猎的对象,对劳动对象的获得就是劳动所得。原始社会的人们所有的劳动所得都不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采集或狩猎所得到的一切劳动成果,都是大自然生产的,人们只是通过自已的劳动行为,将大自然生产的对人类自身生活本身又极其有用的产成品直接收获而已,这种收获没有建立在生产行为的基础上只是劳动行为的结果。
原始社会初始期动物进行的劳动行为只是生存劳动而不是生产劳动,集体进行的协作也只是自身劳动能力的限制和自然生存环境的需要,集体也是原始自然结合而成的生活群体,大家相互依靠共同劳动而彼此生存。
2: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
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劳动行为的基础上,有了生产劳动的行为。
生产劳动的行为是建立在劳动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建立在劳动行为的基础之上。
生物繁衍物的现象称其为生产,是生的现象在具体物上的呈现。生产是指自然物通过具备的繁衍力繁衍自身的全部行为。生产劳动也就是劳动主体通过自身具备的劳动能力,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环境,进行物的繁衍或驯化的劳动行为是为生产劳动。劳动只是对自然存在的条件加以利用,生产劳动是不但对自然存在的条件加以利用,而且对自然存在的条件进行主体意志的改造,使之自然环境按着主体的意志发生进行,劳动不一定是在改造自然,生产劳动是建立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之上,这是劳动与生产劳动的不同之处。
劳动是动物利用自然环境的开始,生产劳动是动物改造自然的开端,也是动物改造自然的开始。
解放前肢直立行走标志着人从动物世界中站了起来,刚站立起来的人类除了对前肢使用更加频繁外和这一时期在森林里攀爬的古代类人猿并没有太多本质的区别。对前肢的频繁使用,使前肢从根本上转变为了真正的手,人们对手的灵活使用,在劳动行为中进行更加复杂多变的行为,使人们从此不必再弯下腰杆。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劳动行为的人类,不但在体质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而且在智力上也有了相当程度里的提高,“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个人的劳动能力和集体表现出来的劳动协作能力也是今非昔比。人们在本能为生存而劳动行为的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思想劳动行为,人类本身具备的劳动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生产的产成品的频繁采集和过度狩猎,自然生产出来的劳动成品也不能满足人类自身的生活生存需求,自然生产的劳动成果也不能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
在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自身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开始了人工种植、人工养殖或人工放牧的人类意志的行为,这些是人类按本身意志进行的行为,这些行为开始改变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里的生存要素,自然存在的人类生存环境也因人类本身进行了这样的意志行为后而有了缓慢的改变,曾经采集的对象在人的意志作用里变成人们培育种植的对象,曾经狩猎的对象变成人们驯化养殖的对象。这种由人类通过自身具备的劳动能力运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存在的条件进行的物的繁衍或驯化的行为是人类最初进行的生产劳动行为。这种意志劳动的行为,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也只有人类在使用简单工具进行集体协作劳动的基础上,有了按劳动主体意志来进行自然物的繁衍或驯化,人类正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造就了今天的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环境的这一时期开始,人类的活动由简单的收获型劳动开始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型劳动了。
劳动和生产劳动阶段是人类社会进步历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阶段,其对人类本身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人类最初进行的收获劳动行为,是生物进化客观存在的,在当时的条件里,没有办法改变或跨越。进行的收获劳动行为,是人类起身抬头认识大自然认识世界的开始,是社会形成的最初时期,是人类历史的开始,也是社会的开始。人类最初进行的生产劳动,是人类自身劳动能力发展到一定时期在客观条件下必然会出现的,是在人类彻底地解放了前肢发掘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开发了作为人的思想,在种植养殖放牧等生产劳动的行为过程中,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然存在的条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存在的规律现象,更加快速地锻炼了人类的大脑,丰富了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人类的劳动和生产劳动,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作用不同在劳动行为作重于对人的体能上的锻炼,生产劳动的最大作用是不但对身体进行了锻炼同时也发掘了人的思想,更深入地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
人类的生产劳动行为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行为同时发生,生产劳动建立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也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劳动。人类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由劳动到生产劳动进步的过程。
生产劳动的行为对人的在思想上发掘是人对人本身的现代化。人们进行的种植行为,需要对原始采集来的种子加以筛选保存,对自类植物特性加以了解认识,对自然存在的春长冬灭等自然现象规律加以总结利用。人们进行的养殖行为,要对狩猎到的各种动物加以人工饲养,需要人为地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加以了解掌握。人们进行的放牧行为,需要人们对自然存在的环境加以熟悉。人类进行的原始生产劳动行为,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人类本身对自然所存在的环境的认识改造。人类对存在事物的认知认识,是建立在人类从劳动开始的那一刻起对自身劳动经验积累运用的基础之上的。
人类最初的劳动行为没有改造自然,劳动行为锻炼了人的身体,改善了人类的体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开始,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生产劳动开发了人类的思想,生产劳动的行为是人类开始用自身的聪明才智主动改造自然的开端。
总之,劳动和生产劳动都是由猿到人的转变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类能成长为万物灵首必不可少的条件。劳动行为不是人类特有,集体协作的行为也不独见于人类,只有生产劳动的行为才是人类的特有,能不能从事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和猿类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劳动是极为类似的。
而提到生产劳动,在其他动物当中只有蚂蚁具备这种劳动,蚂蚁们会在建筑物的缝隙中撒上泥土,在土中撒上一些植物种子,然后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子,然后蚂蚁们会把结出的的种子搬运回巢。而且蚂蚁们会饲养牲畜,当然,他们的牲畜是昆虫,他们会饲养蚜虫、介壳虫等昆虫来获取它们的蜜露,蚂蚁们也会饲养蛱蝶幼虫来获取它们体内含糖的液体。有些种类的蚂蚁(如切叶蚁)也会饲养其他多种鳞翅目幼虫来获取它们的粪便,这些粪便用来培植真菌——他们把植物的叶片切下以后,放入真菌培养室内,当真菌长出后,就用这些鳞翅目昆虫的粪便来施肥。
3:劳动与生产及生产劳动的关系
劳动、生产及生产劳动都含有主体的活动行为,其性质各不相同。由主体进行的劳动并不一定是在生产,而由主体进行的生产必定是要劳动,生产劳动同时包含了主体的行为和行为的性质。
劳动表示了主体的行为,而生产则表示了行为的性质,这个性质就是主体进行的有目的性的行为到底只是在劳动或是在进行生产的劳动。而无论是劳动或是生产劳动,其行为主体都带有明确目的性,都必须要有所劳,才能说是有所动,也只有有所劳动了,才能对这个劳动的性质加以定义是劳动或是生产劳动。所以,生产或生产劳动都必须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
劳动是生产或生产劳动的基石,生产是劳动行为性质的定义,这是其关系之一。
按劳动进行的对象划分,劳动分产能劳动和产出劳动。在劳动行为中,其行为并不会有劳动价值的产出,但这种劳动行为可以为劳动价值的产出服务,是为生产劳动的进行而必要的或必须进行的一切准备的劳动行为是为产能劳动。比如,修建厂房、对劳动工具的加工或制造的劳动行为,其工具本身只是为最终的劳动产出而服务。劳动行为的进行能够有劳动价值的产出,这种直接作用于生产劳动的劳动结果上的所有劳动行为是为产出劳动。比如,播种水稻、对劳动结果的价值化,其进行的劳动行为直接作用于最终的劳动产出。按劳动进行的性质划分,劳动有收获型劳动行为和生产型劳动行为之别,比如,原始的采集或狩猎的行为是收获型劳动行为,其劳动的产出得自于自然的生产,动物对劳动的产出只需要进行在产出方面的而少有进行过多的产能方面的行为。人类和蚂蚁改造自然畜牧农耕是生产型劳动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结合于产能和产出两方面的作用。
无论是什么样的劳动行为或生产行为,其主体的行为都涵盖于劳动这一概念之下,行为的主体都得有劳动行为的进行。劳动概念本义上只表示了主体的行为,对行为的结果性质无法体现,而生产概念本义上不但隐含了主体的行为,而且对行为的性质和结果都包含了进去。所以,劳动、生产及生产劳动概念本身都包含于劳动这一概念之中,劳动的概念范围大过于劳动、生产及生产劳动,生产在性质上又隐含了劳动和生产劳动的行为。
任何生产或劳动的行为都处于劳动这一概念之下,同时,有了生产的存在,必定进行了劳动的行为,有了生产劳动的行为,必定脱离不了劳动的概念,生产的概念始终处于劳动概念之下,其本身又隐含了劳动的行为。任何劳动的行为都为劳动的产出而服务,都是为了劳动产出。
劳动包含了生产或生产劳动,生产又隐含了劳动和生产劳动,无论劳动、生产或生产劳动,都有劳动的产出。这是其关系之二。
动物最初首先进行的行为是劳动行为,在劳动行为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劳动的行为,在生产劳动行为里有了生产劳动的概念。最初首先进行的劳动行为是由自然条件和自身的劳动能力共同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在历史学上,劳动和生产的行为概念有先后的顺序具有不可颠倒性。劳动只概括了主体的行为,生产不但隐含
了劳动主体的行为,而且将主体行为的性质、主体行为的结果都概括和隐含了进去。所以,历史学中劳动和生产不可颠倒,生产比劳动的概念更具有进步性。
生产与劳动有顺序,生产是劳动的进步,生产劳动是对劳动和生产两者关系的概括总结,主要用于对社会活动的标识定义。生产劳动是行为和性质全部定义,这是其关系之三。
总之,没有劳动,就不可能谈及生产,没有生产,就不可能谈及生产劳动,相互包含又相互递进这是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工具与对象
工具与对象是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是动物进行生产劳动所用于生产的工具和以人本物种为劳动主体而存在的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也就是动物在生产劳动行为中使用的一切具体的器件。
劳动对象也就是劳动的对象,是指在劳动或生产劳动行为里劳动主体所涉及到的一切具体的事物统称为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与劳动行为的发生所相关的一切事物统称。
动物作为生产劳动的主体,随着社会生活水平而提高。但在论证劳动对象时,是不把本物种本身作为劳动的对象的,本物种本身变成了劳动的对象,那么,劳动对象的对面就不好规定了。
1:身体器官是动物初使用的生产工具。
对灵长类来说,特别是人类和猿类,手是作为人的一个功能器官,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手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前肢,是意义上的生产工具。手是劳动锻炼得来的,采集或狩猎用的棍棒是手对棍棒的加工得来的。手本身也是存在着的具体物,手对石头或棍棒的加工也是物对物的加工。古代类人猿的前肢转变为手的过程,本身是环境的改变生存劳动的需要,也是作为古代类人猿本身所具备的先天条件。在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人类和猿类自身的前肢首先就被当成了劳动的工具来使用,也正是这种把前肢当成纯粹性的劳动工具的使用,促使了手的、直立行走的形成,加速了人类和猿类身体在体质上的根本性转变。所以,手是人类和猿类最初使用的劳动工具,手的劳动工具的使用,存在的自然环境,使人类和猿类不得不直起腰杆直立行走。在先天条件和存在的自然环境及手的工具的使用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人类和猿类最终从动物群体中站立了起来。
站起来,这是人类和猿类最伟大的进步。
所有的哺乳类攀爬动物,只有古人猿才完全把前肢解放出来进行劳动或生产劳动,解放出来的前肢不再作用于支撑行进的身体、完全成了进行劳动的工具。
对其他动物来说,以蚂蚁为例,蚂蚁的腭就是生产工具,蚂蚁用腭来捕食、搬运和防御。
2:生产工具随着动物劳动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增加。
制造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劳动的出现本身是人类自身劳动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的表现。从主观来
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
讲,原始社会之所以会存在那么长时间并不是自然环境和原始条件决定的,而是动物本身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决定的,是动物自身的劳动素质决定的。刚刚从动物世界里站立起来的人类和猿类,早一天具备生产劳动的能力,那么自身的生存环境就早一天改变,社会的生产力也就会早一天提高,人类和猿类的社会就会早一天向前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自身发展的结果。随着手的劳动工具的使用,人类和猿类自身劳动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和猿们逐渐根据生产的需要,制造出相应的用于生产需要的生产工具。
人类和猿类最初使用的用于采集或狩猎活动中的棍棒或打磨出来的石器,是通过人类和猿类劳动制造出来的第一批生产工具。猿类至今还在使用那些简单的工具,而人类制造出了更复杂的工具。
火本身不是人类制造的工具,只是人类使用的工具,但和人的手一样,都是人类用于生产的工具,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手由来于古人猿的前肢,火相当于是自然的前肢,人类对火的掌握使用就是把自然的前肢变成了手,火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
自然的前肢转变成了手,从此自然也站立起来了。
而其他动物的劳动工具通常没没有什么变化,一般是身体器官。
3:自然生产的产成品是动物最初的劳动对象。
以人类和猿类为例,在人类和猿类最初使用的棍棒石器和自然的产成品成为人类和猿类劳动对象的先后问题上,自然的产成品先于棍棒石器成为人类和猿类最初的劳动对象。这是因为,产成品对于人类和猿类是生存的作用,而棍棒石器只是为这一作用的达成而服务的,人类和猿类是在对自然的产成品产出劳动的需要中使用棍棒石器的工具。
只要是动物通过进行目的性行为的一切事物,都是动物的劳动对象。动物的劳动对象不但包括了生产工具,而且也包含了用于生活方面的生活用品,不但包含了自然存在的一切,其动物的劳动对象也存在于自然环境之外。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大地、山川、河流这些自然存在的条件,在原始社会时期还不是动物的劳动对象,这些只是动物活动的场所,动物还不具备对这些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进行劳动的能力,只能对自然生长的食物进行着劳动的行为,所以,动物最初的劳动对象是单一而纯粹的,动物只能对这些自然生产的对动物自身生活又极其有用必不可少的产成品进行劳动。而大多数动物仍停留在这一阶段,只有人类能以这些为劳动对象。
4:劳动对象随着动物劳动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增加。
以人类和猿类为例,大猩猩在钓白蚁或进行其它的劳动过程中也把前肢当成工具来使用,但大猩猩的前肢还得用于支撑身体的平衡,这种把前肢当成工具来使用是临时性的,在本质上还没有脱离动物前肢的根本性,大猩猩的前肢最终没有转变为人手。所以,大猩猩或其它有类似行为的动物的劳动对象始终停留在对自然生产的产成品的获取上。
人类随着手的形成,由最初采集或狩猎的单一劳动对象到制造和便用简单的棍棒石器工具,这些用于劳动或用于生产的工具也就开始变为了人类劳动的对象。随着生产劳动行为的出现,人思想思维的发掘运用,土地、森林、山川也成了人们劳动的对象,人们开始耕地造田、伐木造房、筑渠引水。人们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石珠、海蚶壳做成的装饰物也成了人们劳动的对象。人们劳动对象的增加,一些是生存必需的,一些是生活需要的,都是人类行为思想行为的结果。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进行宇宙太空的探索,宇宙环境也开始变为人们的劳动对象。
总之,人类和猿类一切劳动对象的产生,离不开手的参与。动物思维的进行,是随着自身劳动能力的提高而增加的。在劳动的概念里,其生产工具本身最初也是动物劳动的对象,动物对生产工具的制作改造加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里反应了生产力,生产工具本身,一定程度里也表现出了生产力。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资料是进行生产劳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力与能力
力与能力是劳动力、劳动能力与生产力、生产能力。
劳动力
劳动力
1:劳动力与劳动能力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被称着劳动力。动物通过劳动者表现出的劳动力,认定或估计劳动个体所具备的还未展现出来的潜在行为能力就是指一个体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是劳动个体已经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这种行为力通过劳动个体的劳动产出来体现。劳动能力是劳动个体未表现出来的潜在行为能力,这种行为能力是根据劳动个体体现出来的劳动产出对劳动个体行为能力的估算。 劳动力或劳动能力都是指劳动个体的所有劳动行为被劳动集体的认同接受认定估计的程度概念,是个体的劳动行为与所在集体劳动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果表达。劳动力和劳动能力是劳动个体及个体的劳动行为与劳动集体及集体劳动行为存在关系的产物,劳动的个体和个体的劳动行为被共同劳动的劳动集体的认同度就是一个劳动者客观存在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的大小。
社会劳动,也就是对集体劳动存在一切关系的称谓,共同劳动的所有劳动者,就是劳动集体。社会来自于自然,随着社会性动物的产生而产生。在没有社会性动物的世界是自然,在有了社会性动物的自然是社会。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动物的劳动的本质在最初是没有区别的。
劳动力一般用来恒定投入的劳动量或对完成了的劳动成果所进行的劳动强度的测评。比如,搬一方石头,需要多少个劳动力,砌一道河堤,投入了多少的劳动力。劳动能力一般用来表示劳动者劳动个体所具备的潜在行为能力。比如,这个劳动者有从事耕种的行为能力,那个劳动者有从事狩猎的行为能力。劳动力表示的是投入的或需要投入的劳动行为,指劳动产出的劳动量。劳动能力表示的是劳动者劳动个体具备的潜在的行为力的程度,指劳动者的行为能力。劳动者潜在的行为力的程度或劳动行为所达到的劳动量都不是劳动者本人所能决定的,劳动个体所具备的劳动能力或劳动力只是达成这一概念的条件。这是因为劳动力或劳动能力都没有一个恒定的单位标准,只是个体的劳动行为在集体社会的劳动行为里的功效反应,是个体被集体的关系认同而产生的价值概念,具体的程度或一定的量都是因劳动集体的关系认同而存在的,劳动个体的度或量都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表达的结果。
劳动者与劳动集体的存在的关系结果表达就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存在,个体与集体关系存在表现在集体对个体一切的认同,集体对个体存在的认同就是个体存在价值的体现。
存在即价值,存在的最低价值就是被感知到存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认同的程度,认同的程度最终又回到了存在的状况。劳动力与劳动能力就是劳动个体被劳动集体进行的价值认可,劳动力与劳动能力表现了劳动者个体存在于劳动集体中的价值大小。
劳动个体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价值表现也就是劳动力与劳动能力。
2:生产力与生产能力
劳动力与劳动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劳动者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个体价值。劳动集体由劳动个体组成,衡量劳动集
体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集体价值就是生产力与生产能力。
劳动集体在社会劳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能力的水平,用生产力来表示,生产力用以表示某一社会集体的集体行为水准。集体与社会在概念上的区别是社会把集体存在的关系包含了进去,集体也就是去除了关系的社会。
某一个具体的劳动集体所具备的生产力就是指这个劳动集体的生产能力,集体的生产能力用生产力的水准来表示和概括。生产力具有社会性,是人对社会状况的一种抽象概括的表达,生产能力具有集体性,是人对集体行为的具体概括的表达。生产力概念,是为了表示在某一社会层次范围内所存在的社会生产状况和生产水平,其生产力本身也是为了表现出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各个社会阶段时期社会集体总的生产情况,并且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水准,生产力成了社会状况和社会形式进步与否的标志,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的一个概念工具。
生产能力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中表示出某一具体劳动集体或团体的生产劳动行为具备的生产劳动程度,用以指某个具体单位或某个单独的生产团队或某个生产集体所具备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水平。比如某化肥厂年生产能力是多少,某科研单位具备了研制生产世界高科技产品的能力。生产能力作为衡量一个生产单位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程度,用来表示生产集体的社会价值,具有集体性。在社会生产状况或水平的表达中,生产力作为已经进行了的社会生产状况在程度里的表达,在社会生产中未表现出来的还没有实现的社会生产水平不包含在生产力概念之内,集体本身具备的生产能力又在生产力范围之中。也就是说,生产力不能用来标识未来社会生产的状况,着的所有生产集体本身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概括进去,这是由生产力概念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有了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概念的本身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生产力是什么_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生产力是什么_生产力的发展历程】相关文章:
公司发展历程总结报告10-26
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02-23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2)09-25
成长历程作文08-04
我的“宝马”求职历程08-05
暑假深圳求职历程10-27
台账是什么来历说明主要作用及当今发展01-11
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什么08-12
解读新西兰留学心酸历程10-10
简历封面:开始新的历程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