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案

时间:2024-10-25 03:08:20 优文网 我要投稿

声音的特性教案6篇【推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音的特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声音的特性教案6篇【推荐】

声音的特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

  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

  课题:§2.2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一)手耳并用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板书:

  声音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板书:

  声音振动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频率:振动的快慢

  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锣面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锣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木槌敲小木鱼,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木鱼,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木槌敲小音叉,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音叉,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

  生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同样的力敲大小木鱼时,它们的振动频率有何不同?

  教师以生活实例做比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

  大个子同学与小个子同学跑步时,他们蹬腿的'频率如何?能将这个现象与我们刚才的实验类比吗?

  学生总结出:

  大个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个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同一琴弦,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振动部分越短,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将钢笔帽和钢笔管拆下,分别吹。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钢笔帽和钢笔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帽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板书:(将音调与频率用箭头联系起来)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频率:振动的快慢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它们的差异。

  听一听、议一议:

  播放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阅读教材,还能学到些什么?

  让学生自学频率的概念、单位、超声波、次声波等知识,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想想议议: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六)课堂练习: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D.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A.说话声的响度

  B.说话声的音调

  C.说话声的音色

  D.敲门声音的不同

  5、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轮的辐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声音的特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歌唱家唱歌的声音、弹奏钢琴的声音、小提琴的声音、以及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它们都是由发声体的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两段音乐,注意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第一段声音大,第二段声音小;

  [学生乙]第一段音调高,第二段音调低;

  [学生丙]第一段是通俗唱法,第二段是民族唱法;

  [学生丁]第一段声音低沉,第二段声音清脆。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这两段音乐的音调不一样,第一段音调高,第二段音调低,为什么声音会有音调的高低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老师]频率,在物理上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的物理量。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振动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学生]用手把钢尺紧紧按压在桌子上,用力拨动钢尺的一端,注意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老师]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一定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注意区别钢尺发出声音的特点。

  [学生]钢尺振动的比较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清脆、尖细。

  [老师]伸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区别钢尺发出声音的特点。

  [学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频率高,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频率低,音调低。

  [老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活动,明确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各小组同学互相配合,实验现象明显,结果准确。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投影]

  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频率的物理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与音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是次声波?什么是超声波?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老师]老师在课堂山巡视指导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学生回答]

  1.物理学中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frequency)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2.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到20000Hz。

  5.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演示实验]观察声波的波形

  [老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主要是把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看不见的电信号变换为看得见的图像,便于人们研究各种变化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学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老师]示波器的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生中会涉及到,现在我们只需要会只用示波器,并能够利用示波器将生活中的声信号通过示波器将其波形显示出来即可。下面我们进行实验:

  1.通过示波器显示两个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的波形,观察波形有什么不同?

  2.邀请两名同学(男女各一名)上台发声,通过示波器显示两个同学声音的波形,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学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音叉的振动幅度小,波形的振幅小;重敲音叉时,音叉的振动幅度大,波形的振幅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想想议议]

  [老师]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研究发现: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不超过10次,蚊子飞行时每秒钟翅膀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老师]不同的声音,音调可能不同,声音的强弱也可能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我们一般用高低来描述音调,用强弱或大小来描述想读。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猜想,可能物体振动的振幅会影响声音的响度。

  [老师]我们能不能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甲]俗话说“响鼓要用重锤”。我们可以用大点的力来敲击鼓面,这是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响度大;用小一点的力来敲击鼓面,这时鼓面振动的幅度小,响度小。

  [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

  [老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我们把乒乓球挂起来,让其在竖直位置静止,使乒乓球跟其中的一个叉股接触。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老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学生甲]“1”的响度大。

  [学生乙]“5”的响度小。

  [学生丙]“1”的音调低。

  [学生丁]“5”的音调高。

  [老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老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够辨别出来是不同物体发出的,说明声音还有一个特点可以进行辨别。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叫音色(musicalquality)。

  [想想做做]

  [老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学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

  [学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老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学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老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学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

  [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

  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在于注重实验科学探究,加强学生感性认识。

  由于本节感性的知识较多,单纯靠讲解是不可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我通过钢尺发声的小组探究实验,探究得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用乒乓球探究振幅影响响度等,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大量探究活动中感知声音的特性,进而再探究实验得到结论。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示波器将声音的波形显示出来,从波形的角度来区别声音的三要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振幅、频率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实验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历物理的兴趣,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声音的特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次声波、超声波。

  3.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知道声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

  4.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体会、分辨不同物体振动发声的不同,感知声音的另一个特性——音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吉他、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回顾思考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 传播,传声介质可以是 、 、 ,而 不能传声。

  3.声速:一般声音在 中传播得最快,在 中传播得最慢。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声速跟 、 有关。

  4.我们要想听见回声,原声和回声应相隔 s以上,即声源离障碍物至少 m。(取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导入新课

  1.生活情境导入

  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舒畅,久久不能忘怀。下面请同学们一展你的歌喉,为大家唱首歌。

  学生唱歌,其他同学感受、分辨声音的不同。

  教师点评同学的歌,谁的声音大,谁的调高等,引出今天所学声音的特性。

  2.实验导入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器材及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

  学生1:声音大小不同。

  学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

  学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

  学生4:有锣声,有鼓声,有钢琴声。

  教师将声音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进行新课

  探究点一 音调

  1.什么是音调?

  演示实验1:玻璃杯发声

  在玻璃杯中装不同量的水,用筷子敲击发声。

  演示实验2:吉他弹奏由低到高的音。

  用吉他弹出几个音调由低到高的音,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听到的声音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学生聆听、分析:前面的声音低,后面的声音高。

  教师:是的,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是声音的一个特性。同学们想一想: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2.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师:仔细阅读教材第32页的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1)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2)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分析归纳: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较慢,音调低。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33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频率?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4)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声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声的音调就低。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想想议议: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听觉频率下限,所以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

  3.音调与波形图

  演示实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这个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声波的波形。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学生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学生的波形比男学生的波形密一些。女学生比男学生的音调高。

  归纳总结:在波形图上,波形较密表示声音的'音调高,波形较稀疏表示声音的音调低。

  例题讲解:(学生先练习,若有问题,教师补充讲解)

  例1 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弓毛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解析: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由于两根弦的粗细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加大摩擦弦的力量,可使弦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声的响度不同,但不能影响音调,故C选项符合题意;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探究点二 响度

  1.什么是响度

  教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2.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教材第34页图2.2-3所示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1)用细绳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分析

  (1)轻轻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小(响度小),我们会看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比较小。这是运用了转换法。

  (2)用力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大(响度大),我们会看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比较大。

  (3)响度大时幅度大;响度小时幅度小。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幅度小,响度小;幅度大,响度大。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那么,振幅是决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分析讨论: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3.分析音调和响度是否有关

  多媒体播放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音调与响度有关吗?

  引导学生分析: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音调与响度无关。

  例题讲解:(学生先练习,若有问题,教师补充讲解)

  例2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桌边。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高

  D.音调变低

  解析: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答案:A

  探究点三 音色

  1.什么是音色

  多媒体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分别播放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演奏的同一首乐曲的乐器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小提琴和二胡。

  教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性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音色又叫音品,物理学中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我们常说: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根据每一个人发声的音色不同来辨别的。

  2.影响音色的因素

  教师:音色的影响因素较复杂,一般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和结构等因素有关。即便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相同,音色也可以不同。

  学生观察教材35页“演示”观察图

  2.2-4声音波形图,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波形各不相同,即音色不同;波疏密程度相同,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波的振幅相同,即波的响度相同。

  教师:有时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6页的“科学世界”。

  例题讲解:(学生先练习,若有问题,教师补充讲解)

  例3 在音乐演奏会上,艺术家使用笛子、二胡、古筝、钢琴等乐器合奏传统名曲,听众能分辨出有哪些乐器正在演奏,是根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

  解析:笛子、二胡、古筝、钢琴等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音色

  课堂小结

  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对比:

  3.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布置作业

  教材第3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至4题。

声音的特性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能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影响声音特性因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声音特性的三个方面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难点

  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其差异,引出声音的特性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1. 音调

  演示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高低。

  介绍频率的概念,强调音调由频率决定。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音调不同的声音。

  2. 响度

  播放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其差异。

  进行敲鼓实验,改变敲击力度,观察鼓面振动幅度和声音响度的变化。

  引入振幅的概念,说明响度由振幅决定,同时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音色

  用播放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声的音频,让学生辨别。

  讲解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

  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特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让学生完成课后相关习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但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在讲解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有些紧张。

  在学生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实验的组织和引导,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

  此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多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物理应用能力。

声音的特性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

  重点

  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

  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

  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约 4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 (约 1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还能分辨高低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吗?

  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

  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4.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板书结论。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5.提问: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当蝴蝶和蜜蜂从我们背后飞过时,为什么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讲述: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并扩展介绍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

  6.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

  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

  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思考,进行猜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

  学生筛选出方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

  (3)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

  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纳打下基础。

  4.听讲,这里是学习物理学第一个引入了物理量,认识到引入物理量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认识到频率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定义、单位及单位的符号。

  归纳。作好记录。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

  听讲。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

  6.观察。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

  三、响度:(继续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的精神)(约 12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讲述: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3.演示: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5.演示、补充: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

  了解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提出猜想。

  (2)设计实验: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比较、归纳。认识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观察演示实验或上讲台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

  4.了解振幅的意义和定义。

  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观察、了解。

  四、音色:(通过体验和事例,认识音色这个特征) (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用不同乐器(如电子琴、吉它、音叉等等)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大家闭上眼睛能辨别出来吗?

  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分别念一首诗,能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

  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出“音色”这个概念。

  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曲子,我们可以听出差别。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闻其声而知其人”。

  2.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例如都发C调的1(do),比较各波形有什么不同。

  1.听声音、参与活动。

  听讲。甚至有些同学的思维得到扩散,“我们能听出敲桌子声和打碎玻璃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在家里,我还能辨出爸爸、妈妈的脚步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等等,教师给以肯定。

  2. 观察波形。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获得感性认识。

  五、简单小结(巩固本节的知识点) (大约 2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回顾本节内容,回答。

  六、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约6分钟)

  练习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3.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1.根据对雷声的体验回答问题。

  答案:C

  2.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教学中对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别的认识,得出答案。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3.经过小组讨论,利用人与动物听声的频率范围的差异回答。

  答案: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七、课后延伸练习

  P21“想想议议”

  (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500~600Hz。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听到了讨厌的蚊子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2.响度与振幅有关。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声音的特性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提高观察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体会现实世界物体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的特性之间的辨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两段音频,问学生两个音频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能得出:女声的歌声声音尖但音量小,男生的歌声声音低沉但音量大,问学生,音量的大小以及尖和低沉在物理中是用哪些物理量进行描述的呢?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声音的特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解释我们所说的尖和低沉以及调高和调低其实就是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教师演示钢尺实验,将钢尺分别伸出桌面不同长度,轻拨钢尺两次,学生观察听到声音的区别。

  学生回答:震动快的时候音调高,震动慢的时候音调低。

  教师解释,物体震动的.快慢我们用频率来表示,频率就是物体每秒钟震动的次数,以及介绍单位,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补充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按频率的不同,大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波。

  教师解释音量大小在物理学中用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响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教师演示音叉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轻绳上的乒乓球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复以上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响度不同,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也不同。

  教师简单介绍振幅的概念进而说出振幅决定响度,并且利用生活实例补充响度还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么清楚地判断是哪一位同学的声音呢,预设学生预习回答得出音色,老师说出音色的决定因素,并举乐器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指的是声音的哪一个特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自制水瓶琴。

  四、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特性 决定因素

  音调 频率 频率单位:Hz

  响度 振幅、发声体的距离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声音的特性教案】相关文章:

声音的特性教案(精选11篇)03-17

大班科学《认识声音的特性》教案02-06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精选9篇)01-06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05-02

声音的特性 训练题05-01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04-06

金月升声音的特性课件教案学案04-25

声音的特性 课堂练习05-01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2篇)09-21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