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8篇(优)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散文文本是东晋文学家曹植的《赤壁赋》。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的场景,表现了英雄豪气和兄弟情谊。通过学习这篇赋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其中的雄壮气势和豪情壮志,还能了解那个英雄世界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赤壁赋》的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2. 分析曹植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赋文的魅力和感染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历史意识。
三、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赤壁赋》的背景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曹植的创作动机;
2. 文本分析:探讨赋文的结构、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3. 修辞分析:解读作者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意象和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揭示的忠义、勇气和兄弟情谊的.主题,对历史与文学进行思考和感悟。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老师对《赤壁赋》的背景、文本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赋文的修辞手法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朗读赏析:学生进行朗读赋文的活动,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思维拓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说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
1. 写读后感:从个人角度或文学角度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赤壁赋》的感悟和评价;
2. 欣赏赋文:选择一篇古代赋文或现代散文进行欣赏和比较,体会不同文体的风采和魅力;
3. 讲故事:以《赤壁赋》为蓝本,编写一个自己的故事,展示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想象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最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赤壁赋》,领略其中的文学之美,感悟到历史的厚重和作品的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谢谢大家!
赤壁赋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
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
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3、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4、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5、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6、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1、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2、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3、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4、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七、说教学效果
这节课精彩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
八、说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是板书,清晰介绍课文重点知识。
赤壁赋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这篇赋文以作者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将景、情、理巧妙融合,展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疏通文意。
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景、情、理的融合。
2.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苏轼旷达的精神境界。
四、说教法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文意。
2. 问题引导法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五、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3. 文意疏通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圈点疑难字词。
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答疑解惑。
4. 精读赏析
分析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其意境。
探究主客问答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总结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启示。
比较苏轼在其他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境界。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7.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文学短评。
七、说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乐)
情:乐——悲——喜
理:变与不变 物与我皆无尽
赤壁赋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难点)。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课过程
导入
背景简介: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疏通文句 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熟读全文 把握情感脉络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重点阅读
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阅读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鉴赏文章
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总结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拓展探究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 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五、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赤壁赋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以赤壁夜游为背景,通过主客问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胸怀。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次公开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对于苏轼作品中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体会文中景、情、理的有机融合,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见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归纳总结法: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有关赤壁风光的视频,展示赤壁的壮丽景色,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苏轼的`《赤壁赋》。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 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 研读文本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分析其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析主客问答的内容,思考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从“乐”到“悲”再到“喜”转变的。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如“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等观点。
5. 拓展延伸
请学生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启示。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7.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不少于 500 字。
七、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乐)
情:乐——悲——喜
理: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豁达超脱)
赤壁赋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深入的解读是对课文有透彻的理解,也是帮助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因而我们首先要对课文本身进行理解。
一、说教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优美的赋。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的授课点和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处于高一年级,有一定的概括理解能力,在情感类散文上能引起一定共鸣,同时他们已经学过情景交融的文言文,对文言常识有所积累。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出发,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还有对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事倍功半,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理顺文意,同时也需要感悟跨时空的人文内涵,在这里我将选择:
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同学们,人生的组成的苦乐参半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开朗,其实所谓的挫折痛苦,只是一个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在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时,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面对人生不幸的呢?
(二)整体感知
《赤壁赋》这篇课文含义深远,文意隽永,其中涉及丰富的实词知识、句式知识、写作手法以及较为抽象的人生哲理。在整体感知中,由浅入深,让学生初步了解到要学到的基本知识,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作者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的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们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主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并梳理生字词,如其中的通假字属和状语后置“泛舟于赤壁之下”。
其次我会让同学们总结文中各段落的内容,在我的引导下,让他们弄清主要分为五段,随着文中由景入理的写作顺序,让学生们把握发展主线,了解到第一段是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而第二段中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段中,通过主人客人的谈话,引发了对于人生变化与不变化的哲理思考。
接着我会让同学们找出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他们找出月、水、人为三种变与不变的主体。
最后让他们在画面中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就是由浅入深,从整体到细节的步骤,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1.在学生个性化理解了文本以后,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组内讨论精彩语句。如句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句。我将指导同学们对具体字词的理解,如须臾的意思是短暂,点拨他们须臾用以描述人生可见人生之短暂,文人心思之细腻,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画面的感受,人生哲理的观点;并让学生们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来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的句子,指导学生在文中对萧声的描述中,作者一口气用了六个比喻,让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语意优美。
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内成员在全班面前进行品悟理解,感受文章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色。我将指导学生对文本当中有景有情有理这一特点进行点拨,让学生从整体感知的段落入手,了解到每一段写了一些什么,从而发现文中从景入情入理,层次丰富,结构合理,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结合文意,联系生活,提问学生当你遇到人生失败时,你会如何感受,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文中的作者有什么区别,从而去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并说出你对作者想法的评价。通过自由讨论和随机发言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同学们选择在文本当中最打动自己的一幅画面进行描述,可以是江上赤壁的景色,可以是主客交谈时的场景,可以是对苏子话语的一番评论。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整堂课的眼睛,也是对本课讲解内容的高度概括,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赤壁赋》中赤壁壮美。条理清晰,工整美观,这样的板书是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出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赤壁赋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代文人在山水之间寄托的情感和哲思。《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创作的一篇经典作品,文章以夜游赤壁为背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景、情、理的有机结合。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
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胸怀对人生的启示。
五、说教法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理解文意。
2. 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六、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究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3. 圈点批注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七、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赤壁之战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课题《赤壁赋》。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
3. 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和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4. 研读课文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体会其意境之美。
分析主客问答的'内容,探讨作者情感的变化。
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的。
5. 拓展延伸
让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谈谈对他豁达超脱人生态度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再次强调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7.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悟。
八、说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情:乐——悲——喜
理: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赤壁赋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将按照说设计理念、说教材理解、说目标设置、说学生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的程序说一下我对《赤壁赋》教学的安排。
一、说设计理念:
新大纲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的人文性。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使学生在积累相应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学生的感悟品质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说教材理解:
《赤壁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一年级,这篇文章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以苏子与客“泛舟赤壁”写起,先后展示了客人们游赏尽兴而“扣舷高歌、以洞箫而和”,客人关于“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观失落的感受以及苏子对同一哲学命题的乐观豁达的看法,文章后收于宾主尽欢“不知东方之既白”的畅达痛快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的文章让人不忍释手,读之遍觉“天高地阔,洒脱旷达”;读之便觉有文化的精灵在不知不觉间便潜入到人内心柔软深刻的去处。读罢能使人顿觉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对得失对爱憎对顺达对逆境有了更深刻更坦荡的认知。
三、说目标设置:
1、知识目标
(1)重点字词梳理
(2)了解文体特点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
⑵把握优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题。
⑶美读赏鉴结合,追思文豪风采。
3、情感目标
用辨证的思想看待生活,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
⑴理解积累文言知识
⑵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说学生学情:
高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所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再加上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探讨,关键时刻老师的及时援手,他们具备读出这篇文章的精妙处的基础和能力;但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学生能感觉到美但到底因何而美却不一定感觉清晰,并且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这种哲学思索对于相对单纯的高一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在少数同学的心中还会激起相反的看法。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预习课文——多遍诵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发散思维——读写结合
多遍诵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不断深化细化,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合作,以学生来带动学生,使大家共同进步,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良好灵动的思维品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是一种双赢的训练方式。
教师的意义在密切关注,必要的时候予以关键的引导,导演学生活动,使每个个体的学生都能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内容
完成知识目标
1、重点字词梳理
2、了解文体特点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合作研讨为辅
相关资料链接:
1、了解作者、
2、乌台诗案
3、本文写作背景
4、关于赋的特点
以上资料以教学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识或和文本有关的表层知识,这些准备工作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5、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落实文言知识积累目标。
6、训练诵读注意读音、节奏,以读来带动知识积累,培养对文章的初步感觉。
7、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文言知识体系的构建。
⑴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商量解决。
⑵翻译重点语句,注意词句的特殊用法
8、课堂检测,巩固落实。
一)、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二)、翻译重点句子
9、板书安排:板书重点文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内容
完成能力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2把握优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题和情感目标
1、导入以对苏东坡的评价导入,他既是少有的大才子,又是众名家公认为拥有完美人格的中国文人。他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
2、整体感知
让学生整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展开思考,考虑问题,在尊重学生阅读接受的客观过程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完成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的目标
A、以段落为单位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写了怎样的场景?
B、每个场景中所传达出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形成板书:
场景情感基调
一、泛舟赤壁图乐
二、悲歌吹箫图悲
三、客发悲慨图戚
四、苏子劝慰图乐
五、宾主尽欢图喜
3、深入研讨,该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带动学生对文章的深入具体理解和把握意境。
文章所展示的五幅场景体现出情感呈现“乐——悲——戚——乐——喜”的起伏变化,再读课文,探究为什么乐?——为什么转悲?——为什么戚然?——为什么又转乐——为什么喜?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把握优美意境,深入理解情感的任务。
问题总结:各小组选中心发言人发言总结。
一乐为美景良时游赏之乐:
眼前风月水柔和之美
二悲为君主遗忘不遇而悲:
三戚为功业成空人生短暂而戚:历史风月水苍凉之美
四乐为乐观旷达拥抱自然之乐:哲理风月水达观之美
五喜为尽洗愁情纵情欢乐之乐:眼前风月水自然之美
文章中情感的变化是和“风、水、月”的意象紧密相连
在具体感受意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意境浓缩为“风月水”的特定内涵。
4、探究发散:⑴对于客人的这种“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观的看法和苏轼对同一问题的乐观达观的看法你是怎样认识的?(此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来加深对文章的深意的理解,对苏轼思想的豁达达观的`进一步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认识到苏轼的观点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即可。并且也可打开思维,锤炼自己的思想。
⑵文中的主客对答是真的在苏东坡和客人之间发生的一场谈话吗?
以上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讨论,交流、汇总。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备注:(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一则主客问答形式是赋体传统的形式,二则好似此苏与彼苏在意气相斗相合、自说自话,正是如此,被排挤、遭贬谪的心中郁结苦闷,就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这其实是作者一种心理调适,人生的痛苦经过哲学命理的达观而被超越。)
5、课堂总结:明确强调本文情景理相融合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6、三读课文,结束本课时学习。
第三课时内容
完成目标3美读赏鉴结合,追思文豪风采
1、美文美读,齐读课文一遍,找出每段中比较有感觉比较喜欢的句子来加以赏析评价。
教师点拨:赏析评价语言的方法。
(可以注意从外在形式和表达意境两个方面入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发言总结。
示例: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赏析文字。
这两句写水面上清朗静美的特点,用“清、徐来”写出风的清新柔和,用“不兴”传达水面波澜不起,坦荡无垠的特点。
2、神往心知再读课文,立足原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关键场景,把“泛舟赤壁图”以散文的优美细腻笔触表现出来。注意描写的技巧(写景和写人),把当年的大文豪的风采展示出来。突出环境、人物活动来再现当年赤壁游赏的乐趣。
教师点拨描写的技巧
(写景要注意空间的变化、远近的安排、感觉的转换、细节的安排、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实写虚写的安排等;而写人则要注意运用动作、肖像、语言、神态、心理、环境的衬托等。)
3、交流展示:让几个同学读一下自己小创作。
结语:《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3、课下作业,再读《赤壁赋》,结合相关资料链接,自己深入思考感受,完成小文章《跨越时空的纪念——说苏轼》
【赤壁赋说课稿】相关文章:
赤壁赋..05-02
《赤壁赋》...05-02
《赤壁赋》教案04-25
赤壁赋教案04-25
赤壁赋作文12-09
赤壁赋教案03-07
20赤壁赋..05-02
苏轼与赤壁赋作文10-10
《赤壁赋》教学反思11-05
《后赤壁赋》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