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

时间:2023-04-29 06:53:41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 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 及和质量的提高。它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各个领域,对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缩小衔接的坡度做 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衔接工作已 走入了误区,表现在:

    1.片面衔接

    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 验的积累。许多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 小学化”。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 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 ,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 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2.形式上的衔接

    双方多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 减)上下功夫,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 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相互交流也多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特点 ,而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很少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和在商量的氛围中长大的儿童猛然听到小学教师的指令、批评就接受不了,甚至因此而厌学。

    3.突击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 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很多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 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都在最后时期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儿 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4.单向衔接

    在不少地区,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 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为走出衔接工作的误区,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考:

    现代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任何一级的 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我们都应该从这一 新的视角去审视各阶段教育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任务都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全面的素质基础。由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上,我 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 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 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 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为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远期目标儿童一生的成长打下此阶段应有的全面素质基础。

    为完成近期的目标,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 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 、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小学的衔接任务是将幼儿园教育成果进一步延深、开展和深化, 让儿童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和掌握的东西在小学生活中和以学科为中心的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 双方都向儿童靠。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 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 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 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 此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 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在儿童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 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 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城市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 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 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幼儿 园和小学在教育环境、设施、教育内容、方法、教育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断变化,如果双方还只把外部设施、 条件的改变等做为衔接的焦点,则很难达到彼此的协调。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儿童适应困难的问题,还会使两类 教育失去各自的特点。应该看到,内因是决定性因素,促进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是解决衔接的 关键所在。虽然初入学儿童都或多或少会有适应困难问题,但即使是在相同的学校环境、班级条件下,不同儿 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过程长短不一,困难程度大小各异。其原因就是个体的适应能力不同。所以,双方应从发 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 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不是以增加知识量)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 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因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 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 长态度的影响。同时,由于学前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 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并经常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做为衡量其质量 高低的标准,这也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 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 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 顺利进行。

【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相关文章:

幼小衔接方案04-07

幼小衔接作文09-04

幼小衔接简报04-29

幼小衔接的简报05-31

幼小衔接的简报11-27

幼小衔接心得03-07

幼小衔接教案01-01

幼小如何衔接06-11

幼小衔接主要衔接的是什么04-30

大班幼小衔接的计划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