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改革促进幼儿园自身发展

时间:2023-04-29 06:06:27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课程改革促进幼儿园自身发展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以课程改革促进幼儿园自身发展

  我园是上海市二期学前课改园,我园的主攻方向是,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凸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幼儿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我园以整合一体的“大教育为本”,将幼儿园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相结合,早期阅读与教育各要素相结合,全面提升幼儿素质,为幼儿后继学习、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园教师将课改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园特色的课改新路,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进展。回顾这几年所走过的路,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课改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过程的指导思想,对教育行为产生决定作用。有怎样的教育观念就有怎样的教育行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期课改使我园的教师站在“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基点上,围绕教育的“全体性、差异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思考如何优化教育过程,从而使我们教师的观念发生转变。

  1.变课程的执行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以往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自上而下的统一课程,教师只不过是课程的执行者,复制者。二期课改的实践使我们教师在课程观念上获得重大突破,那就是:“教师是课程的主人,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基于这一理念,我园教师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国家教育纲要和课程标准将幼儿生成内容与预没内容相结合。

  2.变硬性计划为弹性计划。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的一种现状是,教师预先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操作,计划成为一种“定式”。由此出现了两种矛盾:一是教师预设的计划和幼儿需要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预设的计划和幼儿即时生成内容之间的矛盾。二期课改引发了我们教师对这些矛盾进行重新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教师心中既要有计划,更要有幼儿。在操作层面上我们教师的做法:一是有弹性地安排一日活动的内容。即一日活动中除让幼儿有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的时空外,其他活动的时空安排不过于紧密,以保证教师视幼儿的活动状况进行调整。二是在预设活动中留出给幼儿生成内容的空间。即预设活动中不将内容安排得过满,不将环节设计得过密,以便为幼儿不期而至的生成内容提供条件。三是教师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现状调整活动方式或内容,使计划具有适合幼儿发展的“弹性”特质。

  3.变关注教育环节为关注幼儿。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使每一个活动环节顺利过渡,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幼儿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扮演的是演员的角色。这导致的结果是,幼儿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循着教师铺设的轨道运行,教育过程失去自然和本色的特点。如何使每一位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还教育过程以自然和本色的特性呢?我们教师经过不断的实践、思考、再实践,最后达到了共同的认识,即:“变关注教育环节为关注幼儿”。具体做法:一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心声体现在各种需求、情感、想法等方面。教师经过倾听孩子的需求、情感、想法,向孩子们传递教师对他们的支持、关注、尊重、理解和欣赏,这意味着一种接纳。这种接纳不是把幼儿作为被动接受者,而是把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表明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这种接纳能使教师根据孩子的需求调整自己预设的教育环节和教法,使教师的教为孩子的学服务。二是设想多种来自于孩子的可能性。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我们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设想孩子在活动中会有哪些想法、哪些反应。教师有了自己设想过的、足够的、来自于孩子的可能性时,便会淡化预设的教育环节,关注孩子的需求,并能对来自于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反应作出及时的呼应。三是“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成为孩子的支持者。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想像,因而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而且还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疑,并能敏感地捕捉到蕴涵其中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给与适时、适宜的支持,使孩子的个性、想像力、创造潜力得到及时挖掘,使教育过程变得丰富有趣、自然流畅。

  二、课改促使教师改变了自己的教学

  信息化社会要求学习创造化,社会化,终生化,这与二期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二期课改的要求除“旨在设计一个灵活、开放、连贯的课程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外,还力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全球的视野、胸怀面向21世纪的未来,将学生培养成终生的学习者。”这些要求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变幼儿的继承性、接受性学习为“赋予幼儿以学习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的发现性、探索性学习?为此我园教师开展了以下的实践研究:

  1.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研究。

  “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是教师为幼儿提供运用阅读经验的机会,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阅读内容,自行形成阅读同一内容的阅读小组,并通过多种方法、途径,自己探索、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获得新的阅读经验。本研究的观点为:第一,强调幼儿在主动积极建构阅读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人特点的阅读方式;第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独立自主地去获取阅读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幼儿阅读欲望的支持性环境和发展性环境,促使幼儿阅读行为生成。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选图书,形成阅读小组。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依据经验和对幼儿的了解,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类、百科知识类、儿歌古诗类等。同时,观察、了解此阶段幼儿情况,提供适时帮助。幼儿这阶段的任务是依据自己的爱好、需要自由地选择读物,形成同类读物阅读小组,同时充分地调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观察、理解读物,对尚未读懂、理解的内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并设计下一步如何读懂读物、解决问题的阅读计划。

  第二阶段:探索读懂阅读内容的途径和方法。在充分运用原有的经验理解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和完成初步的计划后,实质性的阅读探索活动开始了。这一阶段幼儿的任务在于如何读懂读物,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并围绕这一任务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如:请教成人、询问同伴、搜集相关内容的故事磁带和诗歌解说词、查看同一内容的录像片等,通过各种途径、方法读懂读物内容。然后商量、讨论如何将读懂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交流与分享。教师这阶段的任务在于关注、支持幼儿的阅读行为,努力增强幼儿持续探索自己感兴趣阅读内容的信心,并适时为幼儿提供丰富而适宜的资源,“让每一位幼儿感受到教师是他们随时可以提供帮助的对象,幼儿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求助。”

  第三阶段:分享交流经验。这一阶段往往是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的高潮。各组幼儿分工合作,运用各自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分享。如有的小组通过自己制作道具采用表演的方式表现所理解的阅读内容,让其他尚未阅读此内容的同伴对其有所了解,并由此激发阅读该读物的兴趣;有的小组则通过分段讲故事、质疑等方式与同伴共享阅读的快乐。

  在交流过程中,幼儿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也可以保留不同意见,以便继续探索。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起归纳、提炼新的阅读经验,并对一些难点问题运用适宜的策略予以解决,与幼儿共享阅读的快乐。在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改变了幼儿阅读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幼儿思维方式的改变。幼儿在自己的阅读实践过程中获得了阅读信息,形成了适合自我学习的方式,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该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它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活动。我们平常的阅读活动都是教师在教育活动发生之前预先设计的,后面的活动过程不过是按预先设计的计划操作执行。但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是师生在活动过程中共同建构的,或者说教师的设计是被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所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对幼儿阅读行为的了解,对其阅读行为意义的敏感和理解,对阅读目标的宏观把握以及对幼儿阅读现状的把握等能力都是师生共同建构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的基础,可以说“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引导和组成着活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②它是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的经验。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孩子,来自于孩子的兴趣。当阅读内容是孩子感兴趣的、爱好的时候,他们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观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去寻求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的更深刻理解。可以说,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为幼儿自主探索、主动获得阅读经验提供了空间和时间。③它是一种对话交流中的合作。小组探索型阅读活动是一种以“对话”关系为基础的教育,十分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而这个交往互动是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以小组共同的阅读内容为中介的,从而使活动中的师生合作、同伴合作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师生间共同体验阅读合作中的平等与尊重,同伴间共同感受探索学习、经验分享的快乐等。但我们更注重的是幼儿在共同的阅读活动中彼此合作和交流。一方面,借助老师、家长的帮助,一个或几个孩子对读物的阅读兴趣,通过交流可以引发其他孩子去探索从未接触过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孩子在合作探索、交流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或发现矛盾、冲突,进行重新调整。如古诗阅读组的幼儿对古诗中“曲项向天歌”中的“曲项”一词由于理解不一而产生矛盾,他们通过请教成人、观看古诗录像并倾听其解说、小组讨论等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达成共识。应该说这一过程是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交流。

  2.主题探索型活动研究。

  主题探索型活动是一种幼儿喜欢的,具有自发参与、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特点的活动。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鼓励幼儿去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支持他们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如:“快乐糖果节”这一活动就是来自于孩子。一次我园一位孩子过生日,他将——口袋有趣的动物软糖带到了幼儿园。这些五颜六色的糖果很快吸引了所有的孩子,并引起了他们关于糖果的话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中,教师发现幼儿对于糖果的生产,糖果的种类,糖果的口味都有着非常浓厚的探索兴趣。于是,教师便与孩子们共同设计并举行了一次“快乐糖果节”活动,以此拉开了关于“糖果”主题探索活动的序幕。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爱好,自由结伴成立了一个个研究小组,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各类有关糖果的资料带来幼儿园;分别到糖果厂、超市、食品店参观、调查,用不同的方式将各自讨论研究、采访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还通过搭建、剪贴、泥土捏制等表征方式表现自己理解、想像中的“糖果”。由于孩子们的积极参与,“糖果”的主题内容也不断地延伸与拓宽,引发了关于“五味”、“保护牙齿”、“广告宣传”等有趣的话题。孩子们还自编了糖果的有趣故事、自制了宣传预防龋齿的宣传画、自导自演了有关糖果的广告。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认识和理解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升华,孩子的探索学习也随主题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主题探索型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形成态度,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活动,是孩子的一种高参与、高投入的自主活动。孩子在活动中有浓厚兴趣、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的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探索表现的欲望,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创造,这类活动是为孩子达成高级目标服务的。二期课改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我们的教师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学会了理解孩子,学会了欣赏孩子,学会了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学会了支持孩子的行为,学会了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孩子,并适时启发孩子学会学习。

 

【以课程改革促进幼儿园自身发展】相关文章:

深化自身改革走上健康发展轨道04-27

加快水价改革促进水利发展04-27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05-02

面向三农促进供销社改革发展04-28

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04-28

适应技术发展的实验课程改革探索04-29

围绕大局 改革创新 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04-30

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究04-28

深化行政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在首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上的主旨演讲04-26

如何抓好联社自身改革与建设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