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研究,共育幼儿品行

时间:2023-04-29 03:42:44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园合作研究,共育幼儿品行

延庆县第一幼儿园德育研究组 吴淑兰 吴连柱

家园合作研究,共育幼儿品行

 

  内容提要:

  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共同转变观念,结成研究的合作伙伴,做好合作研究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幼儿教师、家长、幼儿达到同时进步提高; 

  主题词:合作研究、共育、幼儿品行 

 

  近年来,随着大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幼教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素质,只靠幼儿园是很难实现的,特别是幼儿的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导向作用。

   

  根据“我国幼儿道德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启示”(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卢乐珍、刘晓东)一文中于1993年4、5月间在北京、河北、辽宁、四川、甘肃、江苏六个地区同时进行幼儿道德行为的调查显示:在对守纪律、爱劳动、有礼貌、诚实、勇敢、友爱、关心环境与他人等七个方面的35种常见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有11种行为在家不如在园,有极其明显的差异。幼儿在园的表现在总体上优于在家的表现。我园在一次新生家长调查问卷中表明:家长在教育自己子女时,明显表现出被动接受和完成任务。

   

  最近,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外家长也有着宝贵的教育经验,教师需要向家长学习,家长也需要互相学习。然而,究竟幼儿园应该怎样与家庭相配合,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应该怎样实施,才更有实效,这是幼儿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通过分析研讨我园以德育为突破口,以教研组活动为主要形式,探索尝试让家长参与教研活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来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一、共同转变观念,共趋同一目标,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家长的真正参与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如果教师仍然把家长当成工作的对象,当成教育的配角,那他们参与也就永远是被动的。于是我们把家长请进来和教师们共同学习,转变观念。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转变保教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幼儿园的观念,变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让家长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家长要对传统观念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进行现代反思,要把“养”和“育”的责任全方面的承担起来,才能实现整体教育效果。通过组织教师和家长座谈形成共识:

  1、家长是积极能动的教育主体,是教育孩子的实施者,不是教育孩子可有可无的

配角。

  2、部分家长是教育的内行、专家,不是门外汉。

  3、家长不应只是教师教育材料的提供者,而应是与教师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者,幼儿离开幼儿园后家长就是孩子的教师,家庭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

  4、家长主动参与教育的主要意义不仅仅是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而且也要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了解幼儿教育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更要针对性的参与教育。

   

  认识统一后,每次研讨中组长都向组员和家长提出不同的讨论内容。如:“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在哪?幼儿园进行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吗?”问题引起与会家长和老师的热烈讨论,家长们逐渐感受到孩子在幼儿期,家园应重点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能力和个性发展。同时还提出案例供家长分析“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奖会上,有人问一位教授,哪所大学,哪一个实验室,对您影响最深呢?教授边掏出折叠非常整齐干净的手绢边说:影响最深的是在幼儿园里学会怎样折叠手绢,怎样有条理地收拾自己的东西,怎样关心同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不要。”其深刻的内涵是什么?在讨论中家长也举出很多例子,说明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身边的一个个事例中家长切切实实感受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观念转变了,目标一致了,为共同开展家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家长参与教研活动做好心理和环境准备

   

  (一)做好家长心理准备工作。

   

  1、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请家长参与教研组研讨,他们心理有一种负担,那就是说错了让人笑话,在老师面前讲教育不是班门弄斧吗?针对家长的心理状态。我们园领导和老师做了长期的,耐心的动员工作,多次与家长座谈,用真情牵动了家长的参与意识。

   

  2、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能讲一些关于教育的道理,但自己的孩子又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说自己孩子不好吧,怕影响孩子在老师心中的位置,自己还是不说为妙。针对家长的一些顾虑,在研讨中尽量避开某个孩子的具体问题,多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把握导向,使家长们紧紧围绕观念和方法展开讨论,达到互通有无,既能转变观念,又能正确运用教育方法。

   

  (二)为家长参与活动创造环境条件

   

  1、 每次研讨之前发放问卷,调查摸底,了解情况,做好分析统计。在研讨中给家长一个统计结果,或事先将要研讨的问题印发给大家,让大家先思考,找一些材料,准备充分,在研讨中就不会有很多顾虑,做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提高活动效率。

  2、主持人(教研组长)作好活动的程序准备。要把更多的发言机会交给家长,认真听取发言,了解情况,以便于在活动中引导和小结。

  3、布置研究会场,使家长感受幼儿园对其参加活动的重视,教师与家长围坐一起,面对面交流,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4、每次活动园领导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适时适当做好点评、分析和引导,有理有据,在研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我园开展的家长与教师共同研讨活动剪影

   

  各教研组在做好以上准备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活动,结合我园德育课题,大班组以培养幼儿“学会交往”为突破口,尝试以家长参与教研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力图达到双管齐下,培养幼儿主动与小伙伴和陌生人交往,从交往意识、交往动机、交往技能方面进行研究。

   

  在学期初的“家园共同关注—学会交往”的第一次家长参与活动中,主持人提出“您觉得您的孩子爱交往吗?您觉得培养孩子学会交往重要吗?您是怎样培养孩子交往的?”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家长的激烈争论,从现今社会的需求说明交往作为一种生存技能,尽早培养是大势所趋,并提出在家做好孩子的榜样,多带孩子外出参加活动;在孩子不会同小伙伴交往前,可以出面请其他孩子与自己孩子一起玩,给其他孩子买冰棍作为奖励;这一方法带来一片笑声,一下子活跃了气氛,打开了家长们的话匣子。郭伟长家长还把自己的理解“尊重孩子是培养孩子完美人格形成的基石,自信是孩子学会交往的心理必备条件”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做法。得到家长和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家长的观念在转变,家长的教育技能在提高,家长的每一次发言无不让我们做幼儿教师的深受感动,他们都有着教育家的艺术和才能,老师们从中得到不止是对家长看法的转变,更多的是自身思维的开阔,每一次活动不仅是家长之间取长补短的相互教育,而且是教育孩子实践的经验交流。

 

   四、双边研究活动后的体会

   

  1、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家长的认同、参与与支持,离开家长的幼儿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2、家长、幼儿园共同研讨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是教育幼儿、教育家长、教育老师的良好途径,具有良好实效;

  3、家长有着巨大的教育潜能,需要我们教师来开发,才能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把自身资源利用起来,投入到幼儿教育中来。

  4、在德育方面,家长的配合是最重要和显而易见的,在其他研究领域中,家长参与教研组活动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家园共育方法多样,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必然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我园对家长参与教研活动的研究作了初步的探索,但教研组长在活动中的随机引导能力和点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园还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研究探索,为家园共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家园合作研究,共育幼儿品行】相关文章:

家园共育的活动方案03-24

家园共育小组计划11-25

家园共育“调皮”儿05-10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礼仪的研究论文04-27

幼儿园家园共育改进措施论文04-25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工作总结06-19

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计划11-08

幼儿园线上家园共育简报03-07

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总结01-07

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总结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