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每天和孩子一同读书 你做到了吗?
每天花一个小时和孩子一同读书,您做得到吗?台湾的王淑芬老师主张家庭中应有个“客厅里的读书会”。她在《亲子共学》一书的封面中大声呼吁:“给孩子一本书,不如陪她读一本书。客厅是亲子读书会的最佳场所,舒服的坐在沙发,灵活运用书中介绍的有趣游戏,和孩子一起徜徉在海阔天空的书中世界吧!”我强烈肯定“读书会”的作用和价值,但也认为不必太强调形式,更要注重的是阅读活动的过程!
我主张“亲子共学”的家庭阅读习惯,主要有四个原因:
1. 学校的教材无论多好,在教学纲要及班级教学制度的限制下,要求老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回家后一定要多阅读。但是阅读并不是读的书多就能获益,必须有人来引导,这个人只能是家长;
2. 经常抱怨孩子不爱读书的家长,可能已经发现越是抱怨,孩子越是不爱读书。改变这种消极态度,积极地引导孩子,和孩子一同阅读,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结果就会不一样;
3. 读书不思考,是眼下学生的通病。为什么这样?原因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我们很难改变这种忽视创新思维的偏向,只能由家长来进行补救;
4. 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分数”,而忽略了孩子的智能发展,这种偏向并非无知,而是自己把持不了大方向。让家长来引导孩子一同读书,可以加强他们对开发孩子潜能的重视,因而能坚定意志,把持好教育子女的方向盘。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实施“亲子共学”呢?我的建议是:
1. 每天规定一小时的“共读”时间。实在“很忙”的家长,至少也得每周腾出二小时
2. 选书、选文章,注重的是语文程度和心理年龄的合适,还有可读性和趣味性。内容呢?只要不是低级趣味或渲染色情的,都可以阅读;
3. 阅读,不是像以前的人那样,要孩子一遍一遍地念给你听,或由你念一遍给孩子听。家长和孩子可以个别读一遍,然后一同谈论书中或文章中的问题。你可以提出问题,和孩子交换看法;孩子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你交换看法。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辩,最后不能取得共识,就查参考书,或向别人请教;
4. 如果孩子还小,阅读能力不足,那么,你可以改变办法。例如:你读,孩子听;听完一遍,孩子觉得还不明白,或很有兴趣,那么可以再读一遍,甚至两遍;最后再来讨论;
5. 也可以和孩子一同“发明”别的读书方法。例如:读完文章后,利用文章中的人物或故事情节,编出一个新的故事;或者把文章继续下去,加多几段;
6. 另外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是:拿来一张图,或一系列的图,或图画故事,读图,然后利用图的内容,说出一个新的故事。这样做对发展孩子的创意能力很有帮助。
“亲子共学”不只是孩子获益,家长同样获得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提高思想和知识水平,才有能力引导孩子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水平。以下以共学《伊索寓言》的“乌鸦喝水”为例:
1. 家长和孩子一同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
2. 讨论:家长提出问题:乌鸦这样做,是不是就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呢?引发思考。
3. 难题解决:孩子说出了答案,但怎样证明呢?大家一同来想办法。
4. 最后采用的办法:做个试验来证明。
5. 准备材料:用卡纸做一个乌鸦的嘴、一个窄口瓶子、一些小石子、在瓶子里盛少量的水。
6. 试验:最好由孩子主动,把石子投入瓶子里,拿乌鸦嘴去尝试,喝不到,增加石子,最后还是喝不到。
7. 讨论:为什么还是喝不到呢?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孩子思考,说出答案:水被石子吸去一些,还有一些在缝隙里,水不会高上来。如果孩子说出的答案不合理,可以启发他,让他再想,再说,千万别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哪怕是和孩子争论起来,也没关系。
8. 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不用石子,用沙行吗?让孩子试验:沙把水吸去了。
9. 把瓶子打破行吗?打破了,水到了地上,没了。打破玻璃瓶会有危险,所以不打破,引导孩子想像。
10. 结论: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可以有很多答案,再评选出最好的答案。
11. 如果没有更好的答案,可以把孩子引导到这样的结论:“只有在试验后证明真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好办法。”
12. 最后还可以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共识:书上讲的,并不一定对。
【每天和孩子一同读书 你做到了吗?】相关文章:
今天,你的孩子帮倒忙了吗?04-27
你做到了作文10-10
春天,你来了吗03-07
你追了吗作文08-03
今天,你创业了吗04-27
今天,你笑了吗?作文08-01
今天你孝了吗作文08-09
今天,你笑了吗作文11-10
今天你努力了吗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