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制规则体现幼儿为主体解析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维系游戏活动的框架,一旦框架支起来了,一个完整的游戏才可以顺利的进行。制定好的规则需要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才能够遵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制规则体现幼儿为主体解析,欢迎阅读。
自制规则体现幼儿为主体解析
《幼儿快乐发展课程》中提出:“大班幼儿自主性、主动性提高,教师要适当地放手、放权。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化的共同学习。”于是我们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制定各环节规则:大家共同讨论一日活动环节如何做?怎么做?教师进行记录;幼儿根据教师的总结归纳将规则用绘画、剪纸的方式表现并粘贴在各环节的墙壁上,并随时进行补充更换。
1.巧用儿歌加深幼儿洗手、入厕常规意识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更好的生活与学习,在生活方面我们用儿歌的形式展示常规要求。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洗手、入厕规则已经形成,但是光靠小、中班延续下来的常规还远远不够。他们的思维已经非常活跃,有的开始偷懒,也有的草草了事,不能做到认真,准确。为了增加孩子的正确洗手、入厕等生活常规,又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儿歌的形式把洗手、入厕常规融入进去。儿歌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创编的,合辙压韵,朗朗上口,孩子们易于接受。如:洗手:排队洗手不拥挤,挽起袖子不湿衣,洗手关紧水龙头,小手擦干要牢记。入厕:入厕排队不打闹,节约用水我知道,废纸用完扔进筒,干干净净真叫好。儿歌配以幼儿剪纸,绘画作品。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规则要求又提高了,从洗手到排队洗手,到提高幼儿节水意识,都有了进一步提高,符合大班幼儿年龄要求。入厕也是如此,不仅要排队入厕,还要节约用水,用纸。规则制定后,孩子们玩水,浪费水的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发现别人浪费水时还能够有力制止。
2.利用剪纸、绘画的形式制定补充进餐、午睡常规
为了让幼儿有良好的进餐和午睡习惯,我们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特点,通过共同讨论,进行常规制定,让孩子们共同参与制作。进餐常规是这样的:身体贴近桌子安静进餐、排队自觉取饭、离开座位要插椅子、吃完把碗放进桶里。
小朋友在床上叠被子上床时要一阶一阶上梯子、下床的小朋友帮忙把鞋子摆放好、进入睡眠室要安静。由于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规则,孩子们乐于遵守,也善于遵守,乐于遵守表现在一部分幼儿动手参与对规则意识的明确,非常主动自觉遵守。善于遵守表现为:不仅自己能遵守规则,而且能提示其他幼儿要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做。
3.利用连续剪纸制定集体活动常规
本学期由于拼音与数字的分解学习量加大,还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幼小衔接,我们和幼儿一起商讨了在写作业、画画时的常规。幼儿通过连续性剪纸把人物与桌椅剪在了一起的方法来彰显规则内容:桌子旁的小朋友端正地坐在装饰漂亮的桌子旁,认真写作业,一看一目了然,很明确地就表达了常规要求。安静写作业、认真写作业、写作业和画画时要坐直等,孩子们的提示语与连续剪纸遥相呼应。
4.创设活动区常规
在活动区的设计中,教师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为各个区设计了有特色的名字,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区域中的规则制定,和孩子共同讨论、总结、制作、粘贴各活动区规则。
“小读者”——图书区,规则通过绘画、剪纸、照片的形式表现:小朋友爱惜图书;看书时安静;一页一页看书;共同欣赏图书;坐姿正确看书。此外还有“神奇发现岛”——科学区,“小巧手”——美工区,“聪明屋”——活动区,动感小舞台等等。
自制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在一日生活中认识规则
幼儿没来幼儿园之前在家里的游戏是自主性的,而且对于对错难以区分,随意模仿,规则意识薄弱。所以教师在幼儿园时就要在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认识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在一日生活中,盥洗,就餐,午睡,教学等都有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为了培养幼儿更好的生活习惯而设置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可以通过儿歌,图片等方法来展示,形象生动的展示规则,从而养成守规则的意识。例如在就餐活动中的规则是要安静就餐,保持桌面干净等,那么教师可应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让幼儿认识这些规则,知道吃饭时说话的坏处,知道怎么保持桌面的干净,还可以教会幼儿关于就餐的儿歌,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觉得吃饭就应该怎么做,学会正确就餐,也培养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二)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认识了必要的生活规则后,幼儿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这为自主游戏中遵守规则打下了基础。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会忽略幼儿的作用,认为游戏的规则由教师来制定,幼儿只需遵守就可以了。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如果幼儿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那么游戏何来的自主性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幼儿参与进来,和教师一起商讨游戏的规则,一起制定幼儿熟悉且认同的规则,毕竟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一起参与指定的规则幼儿最熟悉,也更有说服力,才能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愿性。比如在玩自助餐厅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了解游戏的场地以及材料,了解自助的含义,一起商量游戏的规则。他们可能不能够一下子就制定出完整的规则,但是在玩过一次后,教师或者幼儿就会发现有的幼儿在拿食物时没有端着盘子去拿,而是拿在手上的,有的幼儿就会那很多很多的食物到桌上吃,最后弄得一桌子乱糟糟的。教师在发现后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新的规则,制止不良行为的出现,这样的补充规则可以增进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制定规则,如何遵守规则。
在制定规则时还要和幼儿一起商量惩罚机制,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很重要的,大部分幼儿制定规则后会遵循,但难免会有些幼儿出现破坏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可能会演变成不羁行为。因此,在游戏前还应该制定惩罚的规则,要让幼儿明白违反规则的后果,从而加强对规则的遵守,这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一步。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与同伴争吵而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制定出这个一个惩罚:如果违反了游戏规则,那就停止游戏一次,下次才可以玩。面对这样的惩罚,幼儿的违规行为将会大大减少,相对而言,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在慢慢培养。
(三)加强教师的引导性
1、在游戏前明确规则
幼儿的思维多为直观性思维,所以教师与幼儿制定好游戏的规则后可以画成图画展示出来,比如在图书角要保持安静,就可以准备一张大大的海报,画上手指放在嘴唇上表示安静。这样又潜移默化的展示了规则,同时还便于幼儿记忆和遵守。这样的话幼儿在进入区域游戏前就可以加强该区域的规则,不至于在游戏时出现违反的行为,影响到游戏的顺利开展。
2、在游戏开展时实施规则
在游戏时,幼儿有可能会遇到关于规则的问题,这时有两种解决的办法:一种是教师找到问题,告诉幼儿解决的办法;另一种则是教师发现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自行商量解决,巩固对规则的认识。当然,这需要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才行,如果是小班年龄段的还未能够解决问题,那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了。
例如在自助餐厅中幼儿有序的拿餐,走到“餐桌”坐下用餐,餐桌只能够坐下6个小朋友,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想要来餐厅吃饭,发现满人了,怎么办呢?我就问在自助餐厅的小朋友们“餐桌只坐的下6个人,可是她也想进来吃饭,怎么办呢?”有小朋友就想到了可以摆几张椅子在外面,让进不来的小朋友等餐,等里面的小朋友吃完走了就可以进去了。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增加一张椅子,让她坐进来就好了。在如此这番的讨论之下,幼儿不仅完善了区域活动的规则,还增加了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她们的规则意识在慢慢增强。
(四)利用评价巩固规则
游戏的规则需要在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和巩固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评价。有的教师在自主游戏结束后就不再进行总结和评价了,那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没解决了,同时也忽略了游戏本身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在游戏结束后和幼儿讨论今天玩了那个区域,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教师也可以讲一讲自己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一起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当然,幼儿在游戏中遵守规则的行为也是要强化的,通过表扬该幼儿的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在这样子的评价和总结当中,既可以巩固游戏的规则也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为下一次更好的开展游戏打好了基础。
【自制规则体现幼儿为主体解析】相关文章:
自制规则体现幼儿为主体04-30
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04-30
为宝贝自制果蔬汁的方法05-02
浅谈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体性的体现05-02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04-29
公示语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05-03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04-29
体现主体性 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之路04-30
英语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