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决定论对当前我国3岁前儿童教育的影响
笔者认为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受前苏联的影响。苏联心理学界、教育界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集体教育和塑造,否定遗传与天赋;另一方面,由于当今人才竞争的激烈,父母盼子女成才的心情日益迫切,使得人才竞争低龄化,知识学习从大学倒逼到中小学、幼儿园、直至胎儿。于是,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社会上和教育界不断推出“天才教育”、“神童教育”、“超前教育”的方案或工程,并产生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在“开发潜能”的浪潮中,有些人过分强调对3岁前儿童进行早期训练,认为这样能够使人类未曾开发的90%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
笔者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对3岁前儿童的教育极不重视,为强调重要性加强宣传的力度,适当“矫枉过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实施方案,必须有更多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根据,还要有更多的教育实践和追踪研究,此外还应从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其可能性和必要性。例如:婴儿“行走”的学习,有赖于小脑和大脑运动中枢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骨骼肌肉有力量支撑整个身体的平衡。婴儿的坐和站都是在行走之前的平衡和力量的练习,这是脑的发育顺序所决定的。据报导,国外有一项研究:在“行走反射”消失之前,就训练婴儿走路,扶走1—2个月,这样结果婴儿约在6—7个月时就能行走,这一例子说明,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通过外部行为的重复训练,可以使这一运动技能提前成熟,说明训练能促进小脑机能和大脑运动机能以及腿部骨骼肌肉的成熟,恰当的单项训练,可以改变自然成熟的顺序,同时认知发展也提前了3个月。蒙太梭利在谈到儿童发展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发展最重要方面是心理方面,因为人的运动必须根据心理生活的指导和支配。当神经、小脑、后脑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时,儿童就不可能保持平衡,也就不可能坐起或站立。但是,如果当儿童已有了运动能力,却被阻止这些能力的表现时,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就会受到阻碍。她还说,儿童成长包括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都遵循着一个固定的顺序,因此它们服从一个普遍的规律。当然她未能看到当今高科技对物种性状的改造和成熟期的缩短所做出的贡献。
在美国,1932年曾有学者做过一对双生子运动机能发展的训练。其中的a比b早两年进行强度的技能训练,a1岁时能上陡坡、游泳、滑冰,21个月时,可以大胆地从5英尺高的台于上往下滑,落在一张垫子上。b直到两岁才接受同样的强度技能训练(看他能否赶上a),b虽然从来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可是一些看过实验资料的心理学家都感到,a对b的优势很少。所以他们的结论是,强度训练可以让孩子提前获得身体技能,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
在智力方面的早期训练效果又如何呢?经常有报导说,受过早期训练的孩子在智力上优势只在小学低年级时表现比较突出,进入四年级后,这一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这是不是“欲速则不达”。
据说乌干达的婴儿,刚出生一个小时就带给亲戚们看,出生的婴儿赤裸裸地放在母亲胸前的吊袋里,甚至连睡觉也不离开母亲,婴儿想吃奶就吃奶,母亲和婴儿仅仅隔着一层布,母亲随时能感觉到婴儿的要求,并及时给以满足。这些婴儿出生2天(48小时),只凭着前臂的支撑,就能直坐起来,脊背伸直,脖子挺住,眼睛的焦点也很稳定。这些孩子睡眠量极少,长时间地醒着。根据对300名出生仅六七周的婴儿进行的调查,他们全部都能很好地爬行,自己会坐,还能够在镜子面前长时间观看自己。而欧美的婴儿要到6个月时才能表现出这种能力来。在另一种养育中,在1岁以内被包裹在襁褓中的婴儿,到2岁时仍然能正常走路。这是养育方式对运动智力成熟的影响实例,这只能说明早期的大脑和行为的可塑性,并不说明这种早熟或正常发育对脑潜能发展会产生多大影响。有的时候,智能的某些领域,是否应该通过训练加速成熟比是否能够加速成熟更为重要。把3岁前潜能开发片面理解为通过训练促进某些行为的提前成熟,是否会像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当然我国也还有更多的不自觉的成熟论者,认为3岁前孩子懂什么,有什么可学可教的,我小时候,在农村什么也没学,不也是博土生、大学教师吗?
其实这些人不是不学习,而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成长,不知不觉地学习,所获得的全是活生生的直接经验,这很符合3岁前儿童学习和成熟的特点。不能因为没有进行过正规的3岁前教育就否定接受过教育。但是并不是同处蓝天下的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成为优秀人才,还得靠家庭和周围人的关心、爱护、智力上的点拨和意志上的磨炼;还得靠以后的教育条件、个人天赋、勤奋、机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