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女作家漫笔:儿童文学,点亮世界的光芒

时间:2021-10-05 16:39:41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女作家漫笔:儿童文学,点亮世界的光芒

  (一)  世界的不同本身就构成了美丽。

女作家漫笔:儿童文学,点亮世界的光芒

  中国儿童文学按照自身的规律有了巨大的,符合美学规律的发展,我认为我们经历了向艺术回归,又经历了向读者回归,向儿童文学的自然天性回归,这都是巨大的阶梯。美感和归属感,人类自省的能力,某种预见性,童年的秘密和童年的趣味,心灵的力量,都是儿童文学的甘露,这是全世界都共同的,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趣味和情感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在很多时候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来实现的。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中国孩子都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感受儿童文学的光芒的。当我还是一个胆怯、软弱的小女孩时,就因为患上了一种叫“百日咳”的病,医生说要咳嗽一百天,父母怕在病床上养病的我孤独,就给我买了很多儿童读物,我不由自主地喜欢上阅读儿童文学了。记得当时对阅读的痴迷是天然的,像早有一颗活着的种子埋在心里,有一天便长了出来,我惊异着一首诗、一段美文,竟会散发出迷一般的魅力,读着读着,就能使那时的心境变得安静、快乐,仿佛童年病中时的寂寥和胆怯被轻轻擦拭干净了,心灵清澈透亮,那深深沉浸的感觉,其实就是感动。

  常常很感恩,如若没有阅读的光芒,我所有的生活,感情世界,以及写作热情就暗淡了,察看书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以发现它重要得恍如这个人心灵的颜色。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人类奥秘的花园,艺术的源泉在于人类最初的梦想,建立在心灵与直觉上,我们读大师们的作品,有一种非常舒服的呼应,而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愉快,因为它们是天合之作。

  (二)

  中国有3.67亿的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文学工作者潜在的同盟。如果我们争取到了他们,孩子爱读我们的书,这当然好,但是还不够,只有读了我们的作品后视野宽广了,心灵丰富了,一切改变了,这才是我们的理想。

  说到中国孩子的接受,近年来我先后收到小读者的来信8000余封,仿佛他们的阅读诉求是很“走浅”的,感动心灵,关注他们情感,尊重他们审美意趣的图书是深受欢迎的,而且当前少儿的阅读诉求是有规律可寻的,他们的阅读诉求中有积极的提议,也有盲点,现总结一些:①幽默一点,再幽默一点,让我们会心一笑。②多写写我们自己的故事。③来点幻想作品,让我们到梦想里去。④写点有关校园恋爱的事,告诉我们如何与异性相处。⑤想在阅读里玩一玩,什么侦探,惊险,武侠,好玩最好。⑥最好是连续的系列书,不断告诉我们书里的家伙“后来怎么样了”。⑦有好看的科普书最好,等等。

  当然这是孩子的呼声,也是他们的权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如今是一个让人简单的时代。深入地研究这些信,就会看到那底下有着当代少年儿童心灵层面上的许多惊人的东西:对学习压力的极力抗拒,对环境的忧虑,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不平,对人与人之间冷漠的不安,他们的确有着作为一个人的深度,他们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

  媒体生态的变化动摇了人的思维结构,影响了人的社会形态和生活,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介的门槛非常低,让中国孩子非常容易接受,从接受的角度上虽然说是这是退化和被动的接受,但是它很容易打动人。而很多的父母,把电视机等新媒介当作孩子的保姆,一旦孩子对新媒体产生深深的依赖之后,他对阅读这种有难度的活动就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甚至于敌意。

  阅读具有文字赋予的理性和特点,它的门槛比较高,可能要经过一定的培养和引导。因为文字提供的符号意义是具有理性的,提供情感的历练,提供经验,提供巨大的美感,提供各种内涵。所以在接受上是有一些高度的。这些高度就非要让孩子跳起来才能够摸到,应该说阅读跟其他的新媒介相比,在争夺孩子这一点上处于一种劣势,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书籍才能使孩子懂得了雅致和怜悯,远离野蛮和荒谬。童年时打下基础的阅读习惯会像最忠心的伙伴,徜徉于文字构起的大厦内,才能深度发现人的思想可以如此辉煌,人的情感原来是这样深泓广博;人生的故事竟能如这般跌宕起伏,悲欢离合;那些通透的领悟,丰富的收获,会让我深深同情那些缺乏阅读的孩子,他们错失了那么多,那么多。

  我常常想,若是我们的孩子只有课堂所学的这些,谁又能教他们体察自我和他人的丰富性,如何思索人生超越人生,如何学会倾听内心的天籁之音呢?他们可能会是另一种人,一种令我们不能接受的样子。

  在去了很多学校后,我发现阅读量的丧失和减少使当代的孩子存在着的一定的语言缺失,尤其是口语表达上的缺失。他们的表达是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简单。现在的小孩连表达都有模式化,他们以明星的感觉或者主持的感觉,告诉你我的网名是什么,血型是什么,他对情感上的东西很受成人化的影响,以前跟我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来一封信,然后慢慢告诉你一点儿他和别人之间的交往。但是现在的孩子一上来就坦率到了惊人的地步。缺失感情也是大问题。电视媒介和有一些游戏是以好玩的形式出发的,但是最后体现了一种暴力的征服,很多的孩子相信力量就是一切,所以在情感上他容易出现一些冷漠,愤怒,抵制。很多孩子告诉我说他受伤了,很多的都这样,写到伤心东西孩子特别能接受,这反映了一代未成年人的情感缺失。

  (三)

  这些年,我在中国地图上标上走过很多城市和乡村,做鼓励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报告,也倾听他们的各种提问和困难。在浙江的一些农村的学校,中午有2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我们尝试说服孩子在这里面抽出半个小时来进行阅读,通过孩子的反馈,我听到了人间最真诚的声音,也看到了人类最早期成长的灵性和我们的工作是何等美妙。孩子能够尝试亲近阅读,对书的感情会越来越深厚,也通过这种阅读独特的方式获得非常微妙的精神上和心智上的沉淀。如果说一个孩子跟好书失之交臂,它只能接受新媒介的话,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缺失。鼓励孩子阅读说起来是给孩子的一些书,实际上有很多层次,比较有效的是通过几个步骤来进行:

  1.培养对文学的感情——趣味为先

  总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以孩子的认知水准能够接受的形式开始,孩子们是最能接受的。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大人和小孩都喜欢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感悟。孩子们对一个作品感兴趣的时候,首先是认为它有趣。但是小孩也有人类最早的脑筋和心思,甚至复杂。只是那是一种“微妙的复杂”,儿童文学作家的本事是能把这些羽化成妙趣。仅仅给了孩子有趣是不够的,因为支撑一个作品能够长久,能够感动人,能够给人以一种真正启发的,还是那些有趣背后的东西。就是说按照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快乐应该是很容易的,因为孩子天生是有一种乐观的东西的。如果说孩子的快乐,他们的笑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奖赏,我承认这是最高兴的事。但是,如果仅仅有笑声的话,笑声背后就是遗忘,因为他的笑声过后,必须留下东西才有意义,这个支撑就是人类的情感资源,思想资源,这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很多触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文学理想。

  2.学会体验故事,意境,人物——感动为上

  我觉得要感动孩子,特别要注意孩子向善的要求。虽然说现在的孩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内心是有一些向善的要求的,比如说《女生贾梅全传》里面有一个细节,我没有想到会感动孩子:一对双胞胎的兄妹,妹妹被校园的恶霸欺负了,很多人告诉她说你应该叫你的哥哥帮你报仇,但是她最终没有把这个事告诉她的哥哥,她觉得如果她的哥哥去较量的话,又会被恶霸欺负。结果很多孩子对这一点特别感动。孩子们认为这是一声叹息,觉得这个东西写了他们在校园里面的无奈或者是内心的一些东西。实际上人与人存在同情关爱,它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如果不去点亮的话,就会灭掉。点亮的话,内心的东西就得到深化。我们不是外在给孩子什么,而是人内心本来存在的美好被焕发了。我很喜欢把它比喻成是“一根点燃的蜡烛,照亮原本可能被遗失的珍贵”。

  3.从容细化的欣赏——审美为本

  我们要多注重孩子审美上的要求,快乐的东西能打动孩子,但是忧伤的东西同样能打动孩子,在给很多孩子们说故事的时候,说到美的地方孩子们会非常向往,表现出有很多沉淀的东西在心里的。其中有一本叫《大狗克拉克拉公寓》,孩子提出来说应该叫克拉克拉狗。我们后来请教了专家印证,觉得孩子对象声词重复的要求是很正常的,重版的时候,将会把它按照孩子的审美意趣进行调整。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作品。我们还注重一种人性化的关系,实际上人性化会体现在很多微小的方面,2004年北京东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等七个区几十所学校共同参与“我们的小香咕”活动,孩子在阅读“小香咕”中把小说的内容发挥,演出,更有乐趣地理解书中的内涵。我去辅导过孩子们用简单的道具来自编自演小说,孩子很有创造力,他们来演狗的时候就夹着一把尺来做尾巴,他们还把白色的棉絮拉碎来做雪花,在演到“和腊梅精灵说心语”时,孩子们沉醉其中,纷纷流下了眼泪。

  4.吸收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从童话入手

  作为一个阅读很广泛的读者,我本人在推荐中低年级的儿童文学读物中,几乎都是童话,有怀特的《夏洛的网》,达尔的《女巫》以及安徒生的作品,和法国的《小王子》,芬兰的《魔法师的帽子》和瑞典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等作品,我也喜欢《彼得·潘》,每每读它们会有由衷的喜悦,仿佛从心底开出一朵小花。它的优雅、童趣,诗性,非常灿烂,妙不可言,它激活了人们对儿童文学的想象与期待。探索这些作家,并为一个不凡的人的幽秘而宽大的心灵所打动。孩子们在阅读世界儿童文学时,对童话的接受度要比其他门类要好一些,他们倾心爱着自己“熟悉”的作品,这种“熟悉”并不是狭义意义上的,既可以是描写他们原汁原味的校园生活,找到自己真实的身影,让他们会心一笑,也可以是他们所幻想的另一个虚幻的影子。儿童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既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又时常游走在幻想的空间里。优秀的童话而是唤醒他们内在的原本模糊的想象力、良知、审美情感。那东西是他们“似曾相识”的,这也能大面积地激活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

  当我们在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孩子们阅读时,也会发现书店里总是有着不少格调比较低的读物,迎合着市场的需要,面对儿童文学创作中呈现的越来越多的消遣性,实用性,娱乐化,模式化的倾向,人们视线里的艺术标杆也许会有片刻的模糊,但很快就会清楚这是需要有所抗拒的,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更多地提供思想资源,对于生活的真相它必须要有所揭示。因为它是文学,它要以单纯有趣的文学形式回答人究竟是怎样的,回答世界是怎样的,要传递民族精神,并表达全人类的道义和人们内心最真诚的呼唤,以及生活的真相。

  儿童文学很多是描绘人类最初的模样,它的醒世作用净化心灵的功能是和它的梦想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美的,个性的,才情的,虚怀若谷的,诗性和妙趣的,特性的有着人类内心声音的。天性的成分关系到儿童文学的高度。寻找优雅和天性的缺失,不能真心描绘出童年的根底,不能勾勒出人类灿烂丰实的精神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性,大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心底开出的花。

  但是儿童文学不是一种简易的文学,而是要用单纯有趣的形式讲叙本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深奥的道义、情感、审美,良知。它运用想象力、英雄主义、游戏精神三大法宝完成它在美学、艺术上的追求。但所有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健康之上的,没有暴力和性,这是体现儿童文学精神纯洁的首要保证。儿童文学的创造之源中应有道德成份,寻找儿童文学创造之源还须对儿童视角对儿童审美趣味深刻有把握,惟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感动自身,感动儿童,同时感动全人类的作品。

  但感动少儿是不容易的,少儿视角,心理,认同感与成人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比如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世界万物对生与死和人的认知是不同的。记得我曾在参加夏令营时跟一群孩子一起进餐,其中有一个男孩,是第一次进饭店,在进餐时用餐巾,他对它的理解是“用了餐巾,汤就不会洒在上衣上”,这一点是和成人无异,但他后面一句话是:“而是直接洒在膝盖上”。可见儿童对生活的接受和理解往往是最本真最自然。所以要写出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仅仅在艺术探索、表达层面上凭聪明和技巧是不够的,必须要追求真诚的前瞻性的精神生活,从丰富高尚的心灵里,从对自然人类的热爱中,从对经典的研究学习里,从对童年生活根底和当代儿童生活的洞察中迸发创作的激情和创作的精神动力。

  具有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形成一种坚强的客观存在,进入社会视野,传播发展,渐成经典,形成了文化的积累和儿童文学学科的积累。

  作家心灵的力量,永远是文学最美丽的甘露,通过阅读能使孩子们能从书里找到作家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趣味和情感以及种种体验,当然与孩子们分享文学旅途中的见识是很美好的,而最有价值的,是通过这一切把有活力的体验传播给孩子门,他们深藏在心里的感受目前也许无法概括,模摸糊糊的,但那是留给孩子独享的精神财富,往往是最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