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 震:“期望”刍议
作者:江苏盐城 王 震神奇的期望效应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说的是国王皮格马利翁发现了一块难得的好石,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于是国王将石头雕成一尊美丽的少女像,每天早晚都含情脉脉地长时间凝视少女像,期待着石像能变成真人。国王的诚意感动了上帝,锲而不舍的期望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一天早晨,国王欣喜地发现美丽的少女已端坐在他的床前。
有时候,期望就是具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后来,心理学家选择了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心理学家对老师说,经过某些心理学方面的测定,某些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取得成功的希望更大”。过了八个月,心理学家再次来到学校。在对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后,他们发现上次提供给老师的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如今确实表现出了高出其他孩子一筹的能力与水平。这一结果令心理学家们颇为惊讶,因为事实上,上一次“圈定”的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其实是他们随机抽取的,也根本没有做过什么心理测定。
只能这样解释:专家给老师提供了一个极为肯定的信息,使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产生了期望。在这种期望的作用下,老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提问、鼓励、评价等都会朝着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的方向展开,使学生不断肯定自己,进一步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分为二看期望
期望的确具有神奇的效力但并非每一次都是积极的。方敏是个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常受老师的表扬。爸爸妈妈也时常叮嘱她:“方敏呀,你可得替爸爸妈妈争气,凡事都要争第一。”父母说这话的本意,或许仅仅是要求孩子有较强的进取心,要争取成功。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要求她任何方面都要出类拔萃的期望。久而久之,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做什么事情,方敏都把取得第一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准。
然而,十全十美的人终究是不存在的,更何况是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在一次绘画课中,老师没有把她的画评为第一;在一次口算比赛时,她回答得没有另一个小朋友快,老师自然表扬了另外的小朋友而没有提到她……
方敏觉得自己太让爸爸妈妈失望了。她开始拒绝去幼儿园。她说:“我到幼儿园是要和别的小朋友比一比,为爸爸妈妈争气。现在老师老不表扬我,我也老拿不了第一,还到幼儿园去让别的小朋友瞧不起做啥?”
这样的解释听上去很幼稚,却发人深省。
有人这样概括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上幼儿园时听爸爸妈妈的,上小学时听老师的,到了青春发育期开始听同伴的。这是与孩子的认识水平、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评价基本来自于父母与老师的评价与期望。当孩子认为父母与老师的期望是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时,就会自觉地朝这一目标努力;反之,如果觉得自己难以达到标尺上那“诱人”的高度,他的自信将被慢慢摧垮,心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了。
适度的期望
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许多评价标准。
在罗马,有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父亲把他带到一座教堂高高的塔顶上。“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母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多么聪明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
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是一些家长乐此不疲的做法。甚至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时,先不妨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兴趣、个性特点。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是否适宜于父母的期望。
作父母的要切记,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从他的特点出发,而不要以他人甚至自己作为期望的参照或出发点。
第三、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
另外,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就亲子间的交流而言,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无条件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父母学应引导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多让孩子自己作判断、作选择,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因素产生作用”,父母要实现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 摘自2000年第1期《幼儿教育》)
【王 震:“期望”刍议】相关文章:
王震与湖南南山牧场(上)04-27
王震与西双版纳的橡胶事业05-02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张九龄,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的意思,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赏析 -诗词大全03-13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张九龄,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的意思,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赏析 -诗词大全03-13
金戈铁马出阳关-王震兵团进军新疆04-26
爆震的意思, 爆震的解释04-30
刍议04-30
星震04-29
震恚04-29
震諠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