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了解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师的行为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学前教育研修部 郑淑娟)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我是一名中班的幼儿教师。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个认识各种各样袋子的主题活动。活动开始,我让幼儿自选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袋子,如塑料袋、布袋等,互相操作、观察。班级里发出了各种袋子的响声。孩子们一会儿将袋子鼓满气,一会儿将袋子当作降落伞,一会儿透过塑料袋的颜色看周围世界的变化,一会儿又把袋子比划在身上当作衣服……
一段时间后,我想请幼儿来介绍和分享对各种袋子的认识经验,便用拟人化的口吻说:“小朋友,现在我们让袋子休息一下,好吗?”并建议他们把袋子藏到自己的椅子下面,以免袋子发出响声,分散注意力。很多孩子让袋子“休息”了,可有几个孩子意犹未尽,还在玩。我又暗示他们:“袋子累了,它要休息了,要不它会不喜欢和你做朋友的!”这些孩子显得很不情愿,其中飞飞还站起来回答:“老师,我的袋子有力气!”说着,还把自己的袋子高高地举了起来。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我请飞飞将他还有力气的袋子“飞”到老师身边休息。没了袋子,飞飞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沮丧的神情,在接下来的经验分享活动中显得有点消极……
其实,我的心里是比较矛盾的。幼儿园的活动非常主张动静交替,但现在班里孩子人数多、年龄小、自控力差,教学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容易兴奋的幼儿很难安静下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可活动中如果为了满足这几个幼儿的需要和权利而拖延时间,就会给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影响活动的进程;如果剥夺这些幼儿的权利,则又打击了这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好尊重权利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呢?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许丽萍
许老师:
您好!很钦佩您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出质疑的勇气。
我们先来看看您所质疑的教育行为产生的背景:活动开始,孩子们以各自的方式玩着各种各样的袋子。一段时间后,您请他们介绍和分享对各种袋子的认识经验,此时,飞飞等小朋友意犹未尽地继续玩耍着。在您的暗示下,不情愿的飞飞们放下了手中的袋子……而在随后的活动中,飞飞沮丧的神情和消极的情绪使您产生了心理矛盾。
那么,造成您心理矛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从您的描述中不难看出:矛盾的一方是您“想请幼儿介绍和分享对各种袋子的认识经验”,矛盾的另一方是飞飞等小朋友不情愿接受教师的“安排”,仍想自由地摆弄手中的袋子。于是,您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如果……就会给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影响活动的进程”。至此,我想对这一活动的“进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透过您描述的活动情境,分析一下孩子们在活动前一阶段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将袋子鼓满气、把袋子当降落伞、透过塑料袋的颜色看周围世界的变化、把袋子比划在身上当作衣服……孩子们的操作显示出他们对各种各样的袋子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正是在他们这些自发的活动中,有很多与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相吻合的“点”。我们就来借助这个开始,进一步引导幼儿伴随着思考去操作,孩子们就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试一试“纸袋、布袋、塑料袋,哪种袋子能够装满空气”,可以提出“用布袋、纸袋能捉住空气吗”的问题让幼儿尝试和讨论,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一个“薄厚不同的塑料袋在风的吹动下能飞多远”的小实验,也可以问问孩子们“把不同材质的袋子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比如,在不同材质的袋子里装水,观察水的保留与渗透,以及水流出去后袋子的变化;拉一拉、撕一撕,观察各种袋子的变化结果……在具有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充分探索的环境里,孩子们对各种各样袋子的认识和体验会更加丰富。只有在每名幼儿对各种各样的袋子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有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幼儿之间的分享和交流才会更加饱满,更有价值,也才更利于教师引导幼儿提升认识,构建新的概念。反之,如果我们在幼儿对各种各样的袋子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感知的情况下,急于安排下一步的活动进程,就会给孩子们的分享和交流造成很多困难,孩子们会因对各种各样袋子的不够熟悉而不能理解同伴的体验,“分享”就成了“独角戏”,难以引起碰撞或共鸣。那么,这样的分享和交流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活动进程的安排上,多给孩子们一些独立探索、发现的时间,多一些耐心等待孩子,允许每一个孩子有自己获得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或长或短,飞飞等小朋友的“意犹未尽”就会减少一些。
下面,再说说我在活动组织形式方面的一点想法:您以“袋子累了,要休息了”为由,组织幼儿将袋子收到椅子底下,目的是“以免袋子发出响声,分散注意力”。不可回避的是,在集体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确实有需要幼儿安静下来的时候,这样的要求无论对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还是尊重他人礼貌行为的养成,或是无障碍交流氛围的创设等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强调习惯、行为、常规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是要求幼儿安静倾听、交流的时机是否成熟,幼儿是否产生了倾听、交流的强烈需求?仅就这个活动而言,我认为,当幼儿对各种各样的袋子兴趣正浓时,当幼儿对袋子的操作还有新的玩法没有尝试时,当幼儿受同伴的操作启发又有智慧的火花进发时,让孩子们停下自己的活动,收起好玩的袋子,安安静静地倾听别人的讲述,真的有点难为他们了。一方是被好玩的袋子勾得心里痒痒的,千方百计地想动一动、摸一摸椅子底下的玩物,而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倾听的大多数的孩子,另一方是因感受不足而只能片断介绍和交流的少数孩子。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组织起活动来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们不妨试着采取如下的办法,让幼儿在与各种各样的袋子充分接触的过程中分享和交流。
可以让有着相似操作方法的幼儿组合在一起,相互介绍、补充完善;可以让拿着不同材质袋子的幼儿凑成一组,同时按照一种方法操作,交流每个人对不同材质袋子的认识,如把纸袋、布袋、塑料袋放在水中,观察每种袋子的变化;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发现有创意有价值的“新玩法”,推荐给其他孩子,倡导他们在看和听的同时试着做一做,等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采取个别的、小组的、你说说我试试等交流方式,或许比“放下袋子,不出声,坐下来交流”的方式更有利于每个孩子的表达,有利于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方式也更加适合幼儿。
当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感知经验后,就需要教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帮助他们梳理、归纳、提升,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获得发展。这就涉及到从“放”到“收”的转换,也就是您最困惑的“怎样做到收放自如”的问题。我觉得您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明确收与放的目的,找准收与放的时机。放,是幼儿独立探索、自主发现、主动学习的过程;收,是幼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向他人学习、提升认识的过程。只有放得开,使孩子们的感知、感受积累得丰厚,才能保证收时孩子们有感而发,更有成效。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谈了不少,在此不再赘述。
因人而异,运用教育技巧,引导幼儿顺利实现从放到收的转换。飞飞小朋友针对您“袋子累了需要休息”的拟人化引导,想出了“我的袋子有力气”的应对方法,您何不将计就计,让飞飞“有力气的袋子”发挥出它的能量——“请你的有力气的袋子帮助我们看好它的小伙伴(指其他的袋子)”,让飞飞自己把“有力气的袋子”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这样,“有力气的袋子”的小主人收得会比较舒心,在后面的活动中“不情愿”和“沮丧”也将大大减少。
鼓励幼儿自我约束,把管理自己、维持秩序的权利交给幼儿。请相信幼儿,您可以明确地对他们提出:“请自己把袋子放在不会发出声音的地方”,“想办法让你手中的袋子不再发出声音”,等等。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拟人化”的引导持怀疑态度,明确地提出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就很重要。但这样的要求和管理—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来源:《学前教育》2007.7、8
【了解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师的行为】相关文章:
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04-28
幼儿教师课堂行为表现论文04-27
高考生申请美国留学需要了解哪些问题?04-26
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05-02
幼儿行为规范03-15
让幼儿了解沙锤的教学教案08-26
幼儿园教师保教行为培训心得01-04
非全日制考研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事项?04-28
申请新加坡硕士留学需要了解的三个问题04-30
了解04-29